蔣玉貴
(煙臺山醫(yī)院骨科,山東 煙臺 264000)
骨不連是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以局部疼痛為典型癥狀。正常情況下四肢骨折可在3個月內愈合,若骨折后3~6月依舊未愈合即為延遲愈合,若>9個月未愈合稱為骨不連。隨著交通行業(yè)的發(fā)展,近年來復雜骨折日益增多,導致骨不連的發(fā)生率持續(xù)增加,若未及時治療可繼發(fā)骨壞死,影響肢體功能恢復及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加壓鋼板固定治療的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恢復較慢。帶鎖髓內釘治療可加速骨折組織愈合,且創(chuàng)傷較小,利于患者預后[2]?;诖?,本研究將煙臺山醫(yī)院收治的60 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帶鎖髓內釘治療對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骨鈣素(BGP)、表皮生長因子(EGF)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煙臺山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接收的60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35~52歲,平均(43.62±2.34)歲;萎縮型8例、肥大型8例、無菌型14例。B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4~53歲,平均(43.29±2.82)歲;萎縮型7例、肥大型8例、無菌型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關于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相關診斷標準;無手術禁忌證者;骨折未正常愈合者等。排除標準:兩次及以上骨折者;認知及溝通障礙者;代謝性骨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A組患者采用加壓鋼板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而后指導其選擇仰臥位,待麻醉起效后在患肢行10 cm切口,而后對組織進行切開、剝離,充分暴露骨折端,打通髓腔,測定骨折長度,根據測量結果選擇長度適宜的加壓鋼板,并將其放置在患處(病變張力側),分析骨質量、體質量,選擇合適的骨螺釘進行加壓處理,待固定效果滿意后實施引流,縫合手術切口。B組患者采用帶鎖髓內釘治療:麻醉、臥位如A組,麻醉起效后在患肢行8 cm切口,逐層剝離后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隨后剝離骨不連膜,對骨不連端進行修復(橫斷面),利用專業(yè)骨刀除去硬化骨質,擴髓、植骨,待復位效果滿意后選擇帶鎖髓內釘固定,固定后實施引流,縫合手術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3個月判定臨床療效,顯效: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活動無異常,X線觀察可見骨折線模糊并形成骨痂;有效:疼痛癥狀明顯改善,活動基本無異常,X線觀察可見云霧狀骨痂;無效:未達以上指標??傆行?顯效率+有效率[3]。②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③采集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個月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BGP、EGF水平。④采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4]評分評估術前、術后3個月疼痛程度,范圍0~10分,分數越高越疼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分評估術前、術后3個月生活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計量資料分別以(±s)、[例(%)]表示,分別用t、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3個月B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手術指標 B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A 組 30 476.82±32.11 152.85±4.16 13.02±1.42 B 組 30 403.12±65.14 104.02±3.02 10.81±2.62 t值 5.558 52.027 4.062 P值 < 0.05 < 0.05 < 0.05
2.3 BGP、EGF水平 與術前比,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BGP、EGF升高,B組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BGP、EGF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BGP、EGF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比,*P<0.05。BGP:骨鈣素;EGF:表皮生長因子。
組別 例數 BGP(μg/L) EGF(pg/mL)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個月A 組 30 2.02±0.79 3.31±0.61* 0.63±0.21 0.82±0.17*B 組 30 2.04±0.84 5.71±0.62* 0.62±0.24 0.92±0.11*t值 0.095 15.114 0.171 2.705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VAS、ADL評分 與術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B組低于A組;兩組患者ADL評分均升高,B組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VAS、ADL評分比較(±s, 分)
表4 兩組患者VAS、ADL評分比較(±s, 分)
注:與術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ADL評分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前 術后3個月A 組 30 7.26±0.41 3.51±1.52*35.94±2.48 60.01±0.91*B 組 30 7.42±0.28 2.11±0.41*34.52±4.42 76.24±1.72*t值 1.765 4.871 1.535 45.68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骨不連患者以疼痛、肢體活動障礙等為典型特征,臨床認為該病的出現與手術中固定操作、植骨、局部組織血運等密切相關。目前臨床多選擇加壓鋼板固定進行治療,醫(yī)師雖在直視下操作,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切口長度易受置入鋼板長度影響,導致術中出血量大,增加延遲愈合等風險。
帶鎖髓內釘治療屬于彈性固定,植入后既可刺激骨痂,又可降低骨組織所需承受的彎曲應力,可規(guī)避骨折過程中發(fā)生骨質旋轉、移位現象,確保骨折端愈合,其穩(wěn)定性和抗旋轉能力較好,該手術的創(chuàng)傷較小,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對減少術后感染、愈合不良、下肢深靜脈血栓及再骨折的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中,B組患者出血量少于A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A組;與術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術后3個月B組患者VAS評分低于A組,ADL評分高于A組,表明帶鎖髓內釘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中更具優(yōu)勢,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利于患者骨折恢復。
BGP是促進骨愈合的重要指標,BGP升高利于骨愈合;EGF是人體存在的一種活性物質,其在促進組織修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當EGF升高提示機體內部膠原蛋白合成增加,并對老化斷裂的膠原彈性纖維進行修復,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帶鎖髓內釘治療在強化髓內釘固定強度、穩(wěn)定性的同時,還可促進骨折端愈合,縮短術后骨折愈合所需時間,且?guī)фi髓內釘治療時進行的擴髓對骨膜、血管等影響較小,患肢活動后旋轉力與剪切力存在對抗作用,可強化內固定效果,利于促進骨折愈合,且切口相對較小,利于患者預后[7-8]。本研究中,B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A組;術后1個月B組患者BGP、EGF水平高于A組,表明帶鎖髓內釘治療可改善BGP、EGF水平,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
綜上,帶鎖髓內釘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治療中更具優(yōu)勢,可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縮短骨折愈合進程,利于患者骨折恢復,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仍需擴大樣本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