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英
小學生學習數學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數學知識有一定的思維抽象性,他們在學習新知時無法做到準確而全面的認知與掌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已成為了重點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地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有效教學培養(yǎng)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原則
1.啟發(fā)性原則。教師在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時,應確保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在有效鞏固舊知的基礎上,主動學習新知。同時,在情境問題的設計上確保能夠對學生起到啟發(fā)的作用,讓學生在理解數學概念的基礎上,不斷拓寬問題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使其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
2.趣味性原則。數學作為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難免會覺得復雜枯燥,因此教師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可以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其身心發(fā)展特點來設計趣味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轉變對數學學習的傳統(tǒng)認知。在有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實現(xiàn)自主的學習探究,快速地掌握數學知識。
二、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策略
1.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小學生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探索欲與求知欲,傳統(tǒng)的只有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手段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同時,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長時間在一種學習模式下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出現(xiàn)厭學現(xiàn)象。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然而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中常以機械重復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無法向學生展現(xiàn)數學的靈活性,造成學生為數學貼上了一個枯燥乏味的標簽。以上現(xiàn)象既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也不利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可通過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探索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讓他們投入到學習中。
如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教學,某教師通過設置探索情境,帶領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課前讓學生先備好量角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請大家量一下教材第68頁例6三角形的角1和角2的度數分別是多少。”學生運用量角器測出其度數后,教師引導學生不用量角器,而是猜測該圖形中角3的度數。隨后,教師給學生出示學習單,讓他們測量學習單上幾個三角形中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在學生測量后讓他們試著猜測第三個角的度數,教師同樣對第三個角的度數進行猜測。以這樣的形式反復幾輪游戲后,學生們發(fā)現(xiàn)教師每次都能準確猜對。當學生們表示好奇與不解時,教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一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試著以180度減去已經測量的兩個角的度數,看第三個角的度數是否是教師猜測的度數。在這探索情境創(chuàng)設中,學生很好地參與到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當教師告訴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且在知道兩個角的度數后就可以求出第三個角的度數時,學生恍然大悟,對于這一數學知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在后續(xù)的隨堂練習中,學生在知道了三角形的兩個內角度數后,都能直接通過計算得出第三個內角的度數,從而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
2.引入生活化情境。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提升,當他們遇到較為抽象的概念或問題時,常常無法對其形成正確的認知與解讀,從而導致學習效率無法提高。在發(fā)展素質教育的要求下,為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保證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與手段,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感悟生活素材來學習教材內容。在生活化情境中,有利于學生借鑒生活知識,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促進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通過生活化的情境,能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應用。
如在人教版六上“統(tǒng)計圖”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某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基礎的理論教學后,為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課后引領學生在一個月內對校園食堂內的蔬菜采購價格變化情況與數量變化情況進行統(tǒng)計。同時,也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附近的菜市場進行調查,統(tǒng)計一下不同的攤位同種蔬菜的價格在一個月內的變化情況。學生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tǒng)計與整理,懂得了以圖形的形式將蔬菜的價格變化情況展示出來。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學生得出蔬菜的價格可能受多種因素(產量、人們口味、運輸成本)的變化而變化??梢园l(fā)現(xiàn),通過將生活化的情境和數學知識相結合進行教學,既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發(fā)展了思維,也實現(xiàn)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3.創(chuàng)設啟發(fā)性問題情境。小學數學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上的內容外,也要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啟發(fā)性數學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于啟發(fā)性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應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可探究的問題,確保問題的設計能夠有效擴大學生的數學知識面,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的全面性。
例如,“圓的認識”的教學,教師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壇、摩天輪等建筑中的圓,然后提問:“你們在生活中見到過這樣的圓嗎?”學生回答出硬幣、鐘面、車輪、臉盆、月餅、太陽等也是圓的。學生初步了解圓后,教師再問:“你能想辦法畫出一個圓嗎?能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圓嗎?”學生回憶以往的經驗,動手操作并回答出以下幾種方法:利用硬幣或其他有圓形輪廓的物件描圓;利用圖釘和線畫圓;用圓規(guī)畫圓;用圓形物體用力在紙上印出……圓接著教師教學半徑與直徑的概念,并介紹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圓,并將所畫的圓裁剪下來進行折疊與觀察。學生在操作時,教師向學生提問直徑與半徑有什么特點,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對直徑與半徑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學生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在同一個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所有的半徑也都相等,且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整堂課下來,教師以啟發(fā)性提問為線索,讓學生在問題中學習、思考,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促進其真正掌握并內化數學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教師通過探索情境、生活化情境、啟發(fā)性問題情境等的創(chuàng)設能幫助學生順利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學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