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濱海醫(yī)院 (天津 300480)
內容提要:目的:對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CSC)患者進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流成像(OCTA)檢查,并分析其圖像特征。方法:選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本院治療的33例CSC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擇33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所有受檢者均進行OCT、OCTA檢查,分析兩組受檢者的SFCT及OCTA圖像特征。結果:觀察組患者患側眼的SFCT明顯大于對側眼及對照組對照眼,對側眼的SFCT同樣大于對照組對照眼(P<0.05);觀察組33只患側眼,脈絡膜毛細血管層OCTA檢測顯示血流信號異常96.97%,對側眼為39.39%,對照眼均血流信號正常,差異明顯(P<0.05)。結論:OCTA可準確測量SFCT厚度,獲取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特征信息,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多見于中壯年男性,其主要特征為以黃斑區(qū)漿液性神經(jīng)上皮層改變,部分患者可伴有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RPE)層脫離。若不能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引起脈絡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等并發(fā)癥。以往認為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不高,但近年來,有學者指出其實際發(fā)病率與預期值相比偏高,對患者視力影響較大[1]。因此,應給予患者早期診斷及治療。以往臨床上主要應用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作為診斷手段,但受CSC本身熒光素滲漏以及相關禁忌癥等因素影響,導致無法精確診斷[2]。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種最新診斷技術,具有快捷、無創(chuàng)等特點,可清晰顯示脈絡膜層的變化,在診斷CSC及相關并發(fā)癥方面均具有較高價值。因此,本文將對CSC患者進行OCTA檢查,并分析其圖像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8月~2020年7月,在本院治療的33例CSC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具備典型CSC圖像特征;②有黃斑區(qū)局限性淺脫離;③部分患者有RPE層脫離;④無出血、瘢痕、滲出;⑤單眼發(fā)病,對側眼無自覺癥狀;⑥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臨床資料及影像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使用過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患者;②接受過玻璃體內注射藥物、光動力或眼底激光治療患者;③其他原因導致RPE層、神經(jīng)上皮層脫離患者等。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23~67歲,平均(47.15±6.04)歲,病程4d~1年,平均(3.13±0.79)個月,最佳矯正視力為0.15~1.0。同時,選擇33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健康對照組,選擇與觀察組患者相匹配的左右眼進行對照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22~65歲,平均(46.48±5.95)歲。
所有受檢者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包括裂隙燈顯微鏡、最佳矯正視力、眼底彩色照相、ICGA、OCT、OCTA、FFA等。OCT、OCTA檢查使用美國Optovue公司的R1Ⅳue XR Avanti儀器,首先進行線性掃描,獲取OCT圖像,掃描長度10mm,對黃斑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進行測量,測量3次,計算平均值。調整為血流成像模式,取得OCTA圖像,掃描6mm×6mm,對視網(wǎng)膜自動分為4層進行掃描,即淺層、深層、外層以及脈絡膜毛細血管層,分析其圖像特征,并進行手動調整,提高圖像質量。
分析兩組受檢者的SFCT及OCTA圖像特征。
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分別以%、±s表示,數(shù)據(jù)使用SPSS22.0處理,進行χ2、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患側眼的SFCT明顯大于對側眼及對照組對照眼,對側眼的SFCT同樣大于對照組對照眼,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各組受檢者的SFCT分析(±s)
表1. 各組受檢者的SFCT分析(±s)
與對側眼對比:t=4.366,aP<0.05;與對照眼對比:t=16.960,bP<0.05;t=13.847,cP<0.05。
組別 n SFCT(μm)觀察組 患側眼 33 422.23±51.75ab對側眼 33 371.27±42.63c對照組 對照眼 33 245.45±30.12
觀察組33只患側眼,脈絡膜毛細血管層OCTA檢測顯示血流信號異常32只,占比96.97%,無血流信號異常1只,占比3.03%。分析異常血流信號形態(tài):①其中8眼可見明顯高血流信號,外部可見低血流信號環(huán)繞,并與神經(jīng)上皮層脫離部位相對應;②6眼可見明顯低血流信號區(qū),與RPE層脫離部位相對應,內部可見斑點狀高血流信號,外部環(huán)繞高血流信號;③17眼可見高血流信號,呈斑駁狀、團狀及粗顆粒狀,夾雜低血流信號,同樣呈斑點狀;④1眼可見新生血管,與RPE層脫離部位相對應,為不規(guī)則、淺脫離,伴有“雙層征”。分析其對側眼的OCTA圖像特征,脈絡膜毛細血管層有13眼可見血流信號異常,占比39.39%,同時伴有斑駁狀改變,無RPE層、神經(jīng)上皮層脫離對應;20眼可見無異常血流信號,占比60.61%。對照組對照眼均血流信號正常。由此可見,觀察組患側眼、對側眼、對照眼的血流信號異常率分別為96.97%、39.39%、0,差異明顯(χ2=63.31%,P<0.05)。
CSC發(fā)病初期主要表現(xiàn)為RPE層改變,目前,臨床上對其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有學者提出“脈絡膜高滲漏機制”假說,推測局部高通透性是CSC發(fā)病的根本病因[3]。在臨床診斷方面,以往臨床上主要利用ICGA、OCT檢查,可了解脈絡膜改變情況,但前者屬于有創(chuàng)檢查技術,因造影劑禁忌證、圖像質量欠佳等因素限制了臨床應用;后者可對視網(wǎng)膜脈絡膜斷層進行檢查,但信息獲取有限,無法實現(xiàn)精確診斷[4]。OCTA是以去相干原理為基礎的新型檢測技術,可獲取血流變化信息,進行不同組織層面檢測,顯示脈絡膜毛細血管層的血流信號情況[5]。同時,利用OCT線性掃描獲取SFCT信息,可進行綜合分析,對脈絡膜層面狀況進行全面判斷。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患側眼的SFCT明顯大于對側眼及對照組對照眼,對側眼的SFCT同樣大于對照組對照眼(P<0.05);觀察組33只患側眼,脈絡膜毛細血管層OCTA檢測顯示血流信號異常96.97%,對側眼為39.39%,對照眼均血流信號正常,差異明顯(P<0.05),可見CSC患者患側眼及對側眼的SFCT厚度及OCTA影像特征差異較大,與健康人群相比同樣具有明顯差異。分析OCTA的影像特征,CSC患者患眼主要表現(xiàn)為異常的血流信號,且高血流信號一般可見對應的ICGA高灌注區(qū)域,分析其原因,主要與血流增加、脈絡膜血管擴張有關[6]。而低血流信號的出現(xiàn)原因較為復雜,一般認為與脫離區(qū)內積聚滲出、漿液性物質有關,由于脈絡膜血管長期受到壓迫,導致局部毛細血管萎縮,因此表現(xiàn)為局部低血流的圖像特征[7]。同時,從本次研究可見,CSC患側眼異常血流信號形態(tài)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往有報道指出,OCTA絡膜部分變暗與RPE層脫離、神經(jīng)上皮層脫離、光感受器外界伸長等均具有相關性,由于導致絡膜部分變暗的原因不同,因此血流信號形態(tài)也存在差異,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8]。此外,在OCTA檢查時,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圖像質量較高,也顯示了其優(yōu)越性。
綜上所述,OCTA可準確測量SFCT厚度,獲取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特征信息,具有較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