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陛方
(蕉嶺縣長潭鎮(zhèn)農業(yè)農村服務中心,廣東 梅州 514185)
水稻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長,預計到2030年,我國糧食總量將要從2010年的5.8億噸增至7.4億噸方能滿足需要[1-2],因此,提高水稻產量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影響水稻產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水稻的籽粒性狀,包括粒重、粒長、粒寬、粒厚和長寬比等,而且水稻籽粒性狀已成為水稻高產優(yōu)質分子設計育種的重要靶標性狀[3]。其中粒厚是水稻籽粒性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水稻重要的經濟性狀。熊振民和孔繁林通過對秈稻的9個雜交組合進行研究,發(fā)現水稻的籽粒性狀中粒厚與粒重的關系最為密切,粒厚是受多基因控制的粒形性狀[4]。水稻粒厚性狀的遺傳機制較為復雜,同時國內外學者對水稻粒厚性狀的遺傳研究報道也較為少見,因此有必要對水稻粒厚性狀進行適當的研究。
經多年觀察,水稻的粒厚性狀與巨胚性狀可能存在連鎖遺傳,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表現型為厚粒正常胚的水稻品種XHZ和表現型為薄粒巨胚的水稻品種JPHN兩親本雜交后代F2群體的田間表現,證明巨胚性狀與粒厚性狀的連鎖關系,然后利用巨胚基因GE附近的一些分子標記引物對兩個親本進行多態(tài)性標記篩選,嘗試對粒厚基因GT1作進一步的定位分析。通過定位粒厚基因,尋找控制粒厚的關鍵基因,為今后開展進一步的粒厚基因精細定位、克隆和功能分析,對闡明水稻籽粒性狀遺傳控制和產量形成的機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應用價值。
兩個水稻品種:XHZ和JPHN為親本材料。XHZ是水稻品種新黃占,該品種的籽粒為厚粒,胚為正常胚;JPHN是水稻品種巨胚黑糯,該品種的籽粒為薄粒,胚為巨胚。
1.2.1 提取親本DNA進行多態(tài)性標記篩選
預計巨胚性狀與粒厚性狀連鎖,在巨胚基因附近設計了9對分子標記物在兩親本間進行多態(tài)性標記篩選。9對分子標記的引物序列以及片段大小見表1。
表1 用于兩親本間多態(tài)性篩選的分子標記
1.2.2 提取DNA并進行PCR擴增
提取兩個親本材料XHZ和JPHN的DNA,然后,使用適當的引物分別對其進行PCR擴增。運行反應的程序為:95℃變性4 min,循環(huán)(95℃變性40 s,60℃退火40 s,72℃適溫延伸 40 s),一共 40 個循環(huán),72℃延伸10 min,最后 15℃保存[5]。
1.2.3 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PCR擴增產物通過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進行分離,觀察電泳圖譜的成像結果,拍照分析并保存。
1.2.4 田間種植
利用這兩個品種XHZ和JPHN進行雜交得到其親本及F1代雜交種子。進行篩選工作剔除假雜種,播種F2代種子,后進行插秧工作,田間種植26行,以數字編號1~26,每行40株,以數字編號1~40,插秧時確保單本插秧。統(tǒng)一栽培管理,保持田間肥水一致,得到F2代群體約1 000株。水稻成熟時,在約1 000株系中每個株系隨機收獲3穗,自然晾干后進行考種工作。
1.2.5 巨胚的觀察與統(tǒng)計
在每個樣本中,隨機選取5粒完整無損的稻谷,剝去稻殼,露出完好的稻米籽粒,觀察胚的大小,記錄出現巨胚的樣本。
1.2.6 粒厚的測定
水稻籽粒厚度的測定標準參照《水稻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6]。實驗方法:隨機數取完整無損的10粒稻谷,將稻谷肩并肩側豎于膠帶上,使其不傾斜,不留縫,測出厚度,每份材料重復測量2次,取其平均值即為粒厚。
1.2.7 數據分析
利用Excel軟件計算水稻粒厚的均值,統(tǒng)計F2群體中厚粒正常胚、薄粒巨胚、厚粒正常胚和厚粒巨胚四種表現型的樣本數目,觀察其頻率分布并計算重組率,判斷粒厚與巨胚之間是否存在連鎖。
測量兩親本的粒厚,并觀察其胚型。兩親本的表型情況見表2。親本XHZ的粒厚性狀表現為厚粒,胚的性狀表現為正常胚;親本JPHN的粒厚性狀表現為薄粒,胚的性狀表現為巨胚。
表2 兩親本的表現型
F2群體四種表現型的分離情況如表3所示。在F2群體中,厚粒正常胚和薄粒巨胚為親本型,薄粒正常胚和巨胚為重組型,根據重組率的計算公式:重組率(%)=(重組型個體數/測交子代的個體總數)×100%,可以計算出F2群體1~8、9~16、17~26及總群體1~26的重組率分別為25.60%、24.40%、28.50%和26.40%。因此,可以知道控制巨胚的基因與控制粒厚的基因存在連鎖關系。粒厚與巨胚兩個基因之間的重組率為26.40%,連鎖距離為26.40 cm。
表3 F2群體各表型的分離情況及重組率
因為水稻巨胚基因GE與粒厚基因GT1是連鎖的,在巨胚基因GE附近找到這9對分子標記引物:GT01、GT02、GT03、PSM353、RM505、PSM432、RM234、RM18 和RM47,對兩個親本XHZ和JPHN進行多態(tài)性分子標記篩選,結果顯示并未能利用這9對分子標記引物篩選到兩者存在多態(tài)性,因此無法對粒厚基因進行進一步的定位分析。
本研究對XHZ和JPHN兩個親本雜交后代F2群體四種表型,即厚粒正常胚、薄粒巨胚、薄粒正常胚和厚粒巨胚的分離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水稻籽粒厚度基因與巨胚基因是連鎖的,根據重組率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兩個基因之間的重組率為26.40%,連鎖距離為26.40 cm。
本研究通過統(tǒng)計分析XHZ和JPHN雜交后代F2四種表型的分離情況,驗證了水稻巨胚基因與籽粒厚度基因的連鎖關系,然后利用了巨胚基因GE附近的9對分子 標 記 引 物 :GT01、GT02、GT03、PSM353、RM505、PSM432、RM234、RM18和RM47,試圖使用這些引物在兩個親本XHZ和JPHN之間進行多態(tài)性分子標記篩選,嘗試對水稻籽粒厚度基因作進一步的基因定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未能成功地利用這9對分子標記引物篩選出兩個親本的多態(tài)性,無法進行下一步的粒厚基因定位。因此,今后應使用更多的分子標記引物去進行它們的多態(tài)性分子標記篩選,完成水稻籽粒厚度基因的定位分析。對粒厚基因進行定位分析,可以幫助了解水稻產量性狀的分子調節(jié)機制,同時也可以在生產實踐中提高水稻產量提供更多的利用途徑。隨著更多的水稻籽粒性狀相關基因的定位、QTL克隆和相關功能研究,將會更加了解水稻籽粒性狀控制的分子機制,掌握水稻產量性狀復雜的遺傳機理,為水稻高產分子育種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并在水稻分子育種的實踐中得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