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玉
鹿 毅/圖
在家鄉(xiāng)的公園里,有一處很大的荷花池,經(jīng)常會看到一個采蓮子的很瘦小的女人,大概50 歲的樣子,頭發(fā)蓬亂,渾身沾滿泥巴。她愛笑,不管啥時候碰到都是用笑來和你打招呼,所以,盡管她臟兮兮的,但卻讓人覺得很親近,就好像是自己家的親戚一樣。
彼此熟絡(luò)之后,我們就攀談起來。原來,她和丈夫下崗后一直找不到工作,就找親戚們湊錢買了輛三輪車,夫妻倆在市區(qū)里給人家送貨,收入也算穩(wěn)定。可是一場車禍改變了這個家的命運,丈夫沒了,孩子也失去一條腿,家就這樣塌了。這以后她只能到處打零工,有空閑的時間,來這采點兒蓮子,也能賣點兒錢。她說她要攢點兒錢給殘疾兒子買一個電動輪椅,那樣,兒子就能出來看看風(fēng)景了。說這些的時候,她是羞愧的,讓兒子遭了這么多的罪。
這個采蓮子的女人,在自己兒子面前,總是一副開心的笑臉。她把悲傷藏得很深,就像蓮子,把自己的苦藏在蓮蓬的微笑里。她做了詳細的計劃,要陪兒子先把周邊城市的一些景點都走遍,然后再走遍全中國。生活虧待了她,她卻依然對生活報以熱愛。她說不管她多忙,只要兒子喚她一聲,她就會在第一時間趕到兒子的身旁。他的兒子在她的影響下,情緒也非常飽滿,幾年來一直堅持著寫作。
說到她的兒子,她的臉由于興奮,溝壑顯得更深了,這枝倔強的蓮蓬,在命運的苦水里,微笑著,攪動起活潑的漣漪。
生活,我愿意分開來去解讀,生是生,活是活,為什么叫生活,生是宿命,不可更改的出生,活是自己的,是自己的軌跡,自己的舞蹈。
黃永玉對沈從文說:三月間杏花開了,下點兒毛毛雨,白天晚上,遠近都是杜鵑的叫聲,哪兒都不想去了!我總想邀一些好朋友遠遠地來看杏花,聽杜鵑叫。黃永玉問表叔,這樣是不是有點兒小題大做?沈從文微笑著回答:懂了就值了。
黃永玉和沈從文都曾身處艱難之境,他們并沒有自怨自艾,而是懂得在晦暗的生活里去尋覓一絲美好,這份心境純潔無瑕。它讓一顆心,即便置身于死水一般的境地,也能泛起活潑的漣漪。
一位弟子問大師:“什么樣的人最有資格當您的弟子?”大師回答:“那些即使窮到只有兩件襯衫,也會賣掉其中一件,用換來的錢買花兒的人?!?/p>
很多東西看似都無用,然而它們卻是可以讓你平靜的生活之水泛起波瀾的“活潑之物”。
我們都是凡人,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芝麻大的小事貫穿我們一生。我們在這煩瑣的塵世間,總會尋找到一些令你心動的小場景,那便足以讓你的人生“活潑”起來。那些看似無用的小事兒,往往帶動了生活的美。
我們都需要在各自的人生里,嵌入那些“活潑之物”。
黑塞的小說《克諾爾普》塑造了一位流浪漢形象。主人公克諾爾普流浪一生,無所事事,卻到處盡自己的能力給別人帶來歡樂。他臨終時向上帝懺悔自己無用而錯誤的一生,上帝卻稱他為“愛子”。這也正是黑塞對這位“無用人”的感情。黑塞在1935 年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作家描繪吸引自己的東西,而克諾爾普這個形象對我有極大吸引力。他是‘無用的’,可他很少干壞事,比那些有用人壞事干得少得多,而評判那些人不是我的事。我深信,若是像克諾爾普這樣有才能而且富于活力的人在他的周圍世界中找不到一席存身之地,那么這個世界是和克諾爾普同樣有罪的?!?/p>
他是“無用的”,但卻是有趣的,活潑的,而且?guī)恿撕芏嗳烁黄鸹顫?,這便是他所謂的“無用”的價值。
某一天在荷花池,又見到了那位采蓮子的母親,她興奮地告訴我,她兒子的第一本書馬上就要出版了!
真替這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子感到高興,我想,無需過多的安慰,因為她是一個有著強大的自愈能力的女人。
我只想告訴這位樸素的母親,所有熱愛生活的,敢于把生活之水攪動出活潑的漣漪的人,都不必羞愧,并且配得上這個塵世的一切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