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艷 李暉
2020年10月,由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黃忠偉教授領銜的雷達智造團隊建設的“一帶一路”激光雷達網若羌站揭牌,標志著該雷達觀測網國內段7個站全部建成。將來在國外將布置若干站,這些雷達站均以蘭州大學自主研發(fā)的多波段拉曼偏振激光雷達為主要監(jiān)測儀器。
團隊構建的立體觀測體系,可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可服務鐵路和物流運輸,還將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等領域發(fā)揮積極作用。
蘭州大學雷達智造團隊的激光雷達研發(fā)之路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這個14年的激光雷達研發(fā)故事,要從一場跨專業(yè)保研說起。
“你了解激光雷達嗎?”
“你以后有信心造出來嗎?”
2006年的秋天,在蘭州大學跨專業(yè)保研面試現(xiàn)場,大氣科學學院黃建平教授這樣問黃忠偉,當時黃忠偉在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讀大四。
激光雷達能夠收集到距地表幾十公里范圍內大氣中的污染物、水汽和云的分布情況的觀測數(shù)據(jù)。當時激光雷達從國外進口,不僅造價昂貴,而且它們還很難適應氣候干、溫差大、顆粒物濃度高等西北地區(qū)干旱半干旱的氣候條件,這些“水土不服”的雷達常常不能正常使用。所以蘭大人夢想著造出自己的激光雷達。
保研通過后,黃忠偉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像其他保研本校的學生一樣,準備前往城關校區(qū)完成畢業(yè)論文。此時他接到黃建平教授的電話:“你不要到市區(qū)來了,直接上萃英山頂。”
萃英山頂上坐落著當年剛剛建成的蘭州大學半干旱氣候與環(huán)境觀測站。就是在這里,黃忠偉第一次接觸到了激光雷達,還把它拆了。
150萬元人民幣,這是2006年初蘭大從美國購買一臺激光雷達的價格。這臺架在萃英山頂?shù)募す饫走_出現(xiàn)故障,黃忠偉拿著一把螺絲刀就把它拆了。
“黃建平老師見了,說我膽子真大。周圍都是本科學大氣的同學,他們都不敢拆這么貴的一臺機器。我本科是物理專業(yè),四年都在做力、熱、光、電的實驗,凡是儀器壞了都習慣拆開看看。拆了真不一樣,學到了不少東西?!秉S忠偉說。
2009年秋,在黃建平教授的協(xié)調幫助下,黃忠偉前往日本東北大學進行聯(lián)合培養(yǎng)。他此行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把激光雷達技術學到手。在日本,黃忠偉不僅學習到了激光雷達技術,還掌握了額外的一項“超能力”——熒光多波段測量。
“還記得在日本期間,我凌晨5點還在空無一人的實驗室里測量熒光,只能聽見窗外烏鴉的叫聲。”憑借不懈努力,黃忠偉和導師終于在2014年成功研制出了屬于我國的第一臺多波段拉曼-熒光激光雷達。
2011年,黃忠偉學成回國,在蘭州大學組建了激光雷達實驗室。2014年1月,在這個小小的兩間總面積不到40平方米的“雷達加工車間”誕生了我國第一臺多波段拉曼-熒光激光雷達,并成為生產其他雷達的參考標準。6年間,他們先后制造了14臺激光雷達。如今,在蘭州大學激光雷達大氣遙感實驗室里,擺放著的兩個大小不一的“黑箱子”就是第二代多波段拉曼-熒光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由激光發(fā)射機、光學接收機、轉臺和信息處理系統(tǒng)等組成,激光器將光脈沖發(fā)射出去,光接收機再把從目標反射回來的光脈沖還原成電脈沖,送到顯示器。
“每臺雷達就像一個baby一樣,制造出來很不容易,從最開始用SolidWorks軟件畫圖設計,到對一個個零配件進行組裝、調試,都是我們一步一步親手做的?!秉S忠偉說。
在多波段拉曼-熒光激光雷達被研制出來之前,市場上已經有了多波段激光雷達、拉曼激光雷達和熒光激光雷達,但真正把“多波段”“拉曼”“熒光”這些不同元素組合在一起并非像“1+1+1=3”這樣簡單,而是需要克服它們之間相互干擾的因素,反復試驗才能得到最優(yōu)組合的多波段拉曼-熒光激光雷達,真正實現(xiàn)大氣氣溶膠(所謂氣溶膠,一般指大氣顆粒物,是大氣中存在的各種固態(tài)和液態(tài)顆粒狀物質的總稱)全熒光光譜的精細探測。
如果把單波段激光雷達比作給大氣中的顆粒物拍攝照片,拍出來的照片只是平面的,多波段激光雷達就像是拍攝多維度全景照片,讓我們可以看到大氣顆粒物的不同側面,測出的大氣數(shù)據(jù)更加全面、立體、精準。
黃建平教授介紹,“熒光”是大氣中懸浮的“粒子”釋放出來的,它不光是沙塵,還有微生物或有機物懸浮。“多波段”加上“熒光”的加持,能看到20公里以外的細菌病毒!
如果將硬件技術比作雷達的軀干,反演算法則是雷達的大腦。好的硬件提供優(yōu)質的信號,好的算法計算出精準的數(shù)據(jù),二者相輔相成?;诩す饫走_的高精度反演算法是黃忠偉團隊的又一核心成果。
“既有硬件設計,又有算法開發(fā),還有后期的應用,我們整個研發(fā)產業(yè)鏈是完整的?!秉S忠偉說。
黃忠偉團隊制造的激光雷達,不僅可用于大氣霧霾探測的研究及預警,還可用于衛(wèi)星數(shù)據(jù)校正、氣象觀測、氣象干預等領域,例如雷達收集到的關于云層的信號可轉化為云層的數(shù)據(jù),供氣象部門人工降雨時參考?!叭斯そ涤晷枰酶呱渑谕茖永锎虼呋瘎?,什么時候打、打多少、怎么打,都需要數(shù)據(jù)提供精確指導?!秉S忠偉教授說。
14年里,黃忠偉團隊在數(shù)據(jù)采集控制軟件、雷達控制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顯示系統(tǒng)等方面,研發(fā)了6項國際、國內發(fā)明專利,以及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2017年,這是黃忠偉和黃建平的又一場對談,距離上次保研考核已經過去了10多年。
“‘一帶一路激光雷達網,你敢不敢建?”黃建平問。
黃忠偉說:“咱就做唄,就是多加點班?!逼鋵嵁敃r剛博士畢業(yè)5年的黃忠偉心里也沒底,要知道2017年之前,激光雷達都是被當做“瓷娃娃”擺在實驗室里的,要想走出實驗室到“一帶一路”去,這里面涉及研發(fā)、工程、溝通多方面的問題。
激光雷達屬于精密的光學儀器,對電力、網絡和環(huán)境溫度的穩(wěn)定都有很高的要求,不滿足要求的話,一臺價值百萬元人民幣的激光雷達就可能面臨報廢的風險。
當團隊成員對激光雷達走出實驗室還心存顧慮時,黃忠偉主張,只有把激光雷達布出去,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制造裝配式激光雷達——讓雷達“進箱子、走出去”的方向才正式確定了下來。
在零下2 0℃的烏魯木齊環(huán)保局樓頂上,黃忠偉團隊一起守著第一個布出去的雷達20多天。這次經歷為他們日后研究裝配式激光雷達提升保溫性能、加裝續(xù)航電池、安裝停電報警系統(tǒng),進而提升它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力積累了經驗、打下了基礎。
、解決了激光雷達走出去的問題,下一步就是如何讓它走得遠了。
在黃忠偉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張“一帶一路”激光雷達觀測網的全景地圖,它東起蘭州,西至阿爾及利亞,共14個站點,跨越直線距離8000多公里,可獲得全球干旱半干旱區(qū)的大氣監(jiān)測整體數(shù)據(jù)。用紅旗標注著已建成的站點,黃旗標注的是將要建設的站點。每個雷達站根據(jù)觀測需求,分別設置了單波段、多波段、有無熒光等不同功能組合的激光雷達。
“‘一帶一路激光雷達觀測網的建設具有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國際合作這幾方面價值?!秉S忠偉說。通過部署激光雷達觀測網,可以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大氣中沙塵的來源,分析高空中沙塵的走勢,有利于更加了解我國沙塵天氣的成因。
截至2020年9月,參與激光雷達智造項目畢業(yè)的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已達30人,他們畢業(yè)后還在從事與大氣污染監(jiān)測相關方面的研究。
中方提供激光雷達和相關檢測設備,“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場地環(huán)境,雙方加強國際合作。“2019年我們還前后邀請了塔吉克斯坦科學院烏馬羅夫物理技術研究所、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的5個青年專家來校訪問,對他們進行培訓,回國之后他們也可以對‘一帶一路雷達站進行設備的維護了。”黃忠偉說,“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還計劃建立一個大氣科學學院,希望我們這邊提供師資進行授課。”
幾乎每個夜晚,蘭州大學城關校區(qū)12號學生公寓附近,幾個白色鐵皮箱發(fā)出道道綠光,鐵皮箱上寫著——拉曼偏振激光雷達。過不了多久,這些白色鐵皮箱將會搭乘中歐班列,前往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未來,更多的激光雷達將通過裝配運輸?shù)姆绞奖凰屯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一帶一路,點點綠光,串聯(lián)起來,編織成一張跨越上萬公里的激光雷達觀測網。通過國際合作,共同開展對大氣成分的監(jiān)測、研究。
黃建平團隊在不斷提升激光雷達探測功能、反演算法精度、做好應用開發(fā)的同時,現(xiàn)已著手將“一帶一路”激光雷達觀測網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通過網絡平臺予以公開,實現(xiàn)數(shù)據(jù)共享,希望更多人參與進來,為相關研究打開一扇更廣闊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