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洋
軍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4 世紀,最初是由歐洲士兵配合其他樂器一起使用的。直到19 世紀,軍隊演奏小鼓的方式還是按照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方法,直到后來才把軍鼓應用在管弦樂隊中,最初的軍鼓樂譜才開始正式使用。由于現(xiàn)代音樂作品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和演奏形式,要求演奏者能夠擊打出不同的音色和效果,所以演奏者通常會利用開合及松緊響弦、制音邊擊、邊擊或鼓刷等豐富音色和敲擊內(nèi)容。
現(xiàn)代軍鼓的演奏形式較多的是在交響樂中配合定音鼓、交響大鼓、對镲、吊镲及小件打擊樂器配合演奏,目的在于烘托樂隊氣氛,用于樂隊不和諧和聲的終止,推動樂曲的進行等。常見的還有在流行音樂、搖滾樂、爵士樂等音樂形式中,作為套鼓中的一分子,和通鼓、底鼓、踩镲、吊镲等一起演奏,使樂曲節(jié)奏更加立體,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1.單擊是最基礎、最簡單的敲擊方法,是非常重要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因為越是單一的練習越要調(diào)動更多的感官,從抬手高度、敲擊位置、擊打角度及手臂的擺動方面,要充分考慮拍子、力量、速度、音色等,要確實保證雙手擊打的準確性、一致性。同時在日常做單擊練習時要多以單手擊打結(jié)合雙手交替的槌法來進行反復練習。單擊的重要性不止體現(xiàn)于敲擊速度,而在培養(yǎng)音色、節(jié)奏感、速度和手感等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2.雙跳是在以手腕發(fā)力完成第一次敲擊后,利用鼓皮的彈性將鼓棒彈起的瞬間,介入中指、無名指及小指一起發(fā)力,完成第二次擊打,并以雙手交替敲擊,循環(huán)完成RRLL RRLL 或LLRR LLRR。由于雙跳在慢速敲擊與快速敲擊時手感差別較大,所以在練習雙跳的時候應該先用節(jié)拍器將每個速度練習到位,再由慢到快循序漸進,在擊打的過程中充分地感受鼓皮的震動、回彈,逐步適應速度變化造成的手感變化。練習雙跳的重要性在于演奏復雜且較快的樂曲時,雙跳能夠非常好地解決蹩手的槌法,使樂曲演奏更加連貫、順暢且賦有音樂性。同時,在裝飾音演奏方面雙跳也是必備的基本功。
3.復合跳是單擊和雙跳依次排列組合形成的具有有規(guī)律的、形式多樣化的組合。其練習的重點在于單擊與雙跳切換時手腕需要主動抬起,感覺與單擊練習的UP 相似,因此復合跳是單擊與雙跳的進階練習。復合跳是軍鼓基本功中非常重要的練習,在練習與應用方面需要鼓手拓展思維,不局限每拍音符數(shù)量(可在五連音、六連音、七連音中組合多種組合),同時還可添加重音改變律動,并需要演奏者充分發(fā)揮想像力創(chuàng)造多種形式的組合與鼓組結(jié)合,以達到練習目的。
4.滾奏是打擊樂演奏員都必須要熟練掌握的重要技巧。滾奏分為開放式與閉合式。用雙跳連續(xù)、快速、均勻地演奏,形成的震音就是開放式滾奏,這種滾奏的最大特點是顆粒性比較好。閉合式是用雙手大拇指與食指夾緊鼓棒并以中指形成支點來進行敲擊,在敲擊時要利用中指向鼓棒施壓,盡可能讓鼓棒在鼓皮上更多的彈跳。通過慢速練習將多次地彈跳均勻連接起來,最后以手腕主動發(fā)力帶動手臂交替完成連續(xù)演奏形成閉合式滾奏,這種滾奏的特點是密度較開放式滾奏更好。
《天方夜譚》組曲是俄國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與公主》是一部抒寫愛情的詩篇,也是四個樂章中最為優(yōu)美的一章。開頭部分用大量的弦樂奏出抒情動人的句子,并加以神秘的旋律配合木管將故事中王子的成長和與公主的初遇娓娓道出。而中段小軍鼓、鈴鼓、三角鐵的出現(xiàn)更是起到了極大的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歡快的、熱烈的氛圍當中,為大家送上一段引人入勝的愛情故事,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本樂章D 段(譜例1)為困難片段,速度為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近乎小快板的小行板)。同時樂段內(nèi)有大量反復的六連音,其中第一小節(jié)起始力度為p,并開始漸弱,且在兩小節(jié)的時值內(nèi)漸弱至ppp。此困難片段的難點在于第二拍六連音加第三拍的八分音符,共七個音的演奏,由于樂曲速度較快,同時對音量要求極其苛刻,演奏有很大難度。針對極弱的、密集的音符,重點要放在擊打時使用的演奏方法。此時可選擇的擊打方法為單擊和雙跳,兩種方法對演奏者基本功都有較大挑戰(zhàn)。用雙跳演奏的難點在于擊打時由于速度和音量的要求,會因為控制力減弱,導致雙跳丟失顆粒感、音量難以控制、音色變化等問題;使用單擊演奏時的難點在于時值容易拖沓、音樂不連貫。在解決兩種演奏方法的問題時,是要在掌握兩種敲擊方法的基礎上結(jié)合節(jié)拍器,在確保音符質(zhì)量(速度、音色、音量、顆粒感、音頭)的前提下,均勻加速練習,直至超過原曲速度,并通過鼓槌在鼓面位置的上下移動感受鼓皮和鼓槌之間的彈性,以掌握音色和音量的控制方法。在能夠熟練演奏該片段時,演奏者還應注意聲部間與指揮的呼應、與樂隊的交流。
組曲第四樂章《巴格達節(jié)慶、辛巴達的船撞上立有騎士銅像的峭壁》,從剛開始描寫節(jié)日現(xiàn)場的空前盛況,再到大海波瀾壯闊的震撼景象,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這場狂歡盛宴中被刻畫地細致入微。而作者用弦樂敘述開場,管樂和打擊樂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在起伏不斷的節(jié)奏襯托下,無處不在地緊扣主題——巴格達的節(jié)日。緊隨其后的是木管、弦樂和打擊樂將一幕幕驚濤駭浪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給人以震撼、氣勢恢宏的景象,也暗示著辛巴達的船撞到了峭壁。最后結(jié)束部分弦樂似嗚咽的演奏,仿佛是在對勇敢的航海者寄托最后的哀思。
本樂章(譜例2)S 段和T 段分別運用兩種技巧的滾奏,第一種是有顫音記號的閉合式滾奏。通過分析,S 段第一小節(jié)樂隊全部終止在正拍部分,并在后半拍的位置上軍鼓與弦樂一提琴聲部同時進入,軍鼓的力度為sf,同時在半拍內(nèi)削減至p,一提琴的力度為sff 并持續(xù)保持演奏。這里需要軍鼓用突強來強調(diào)音頭,并很快減弱演奏四個小節(jié)以銜接圓號與小號,這時使用密度較好的閉合式滾奏即可實現(xiàn)對弦樂的伴奏及迎合管樂的進入。
(譜例1)
(譜例2)
T 段全段采用開放式滾奏進行演奏(也有演奏者使用單擊完成演奏,本節(jié)為兩種滾奏對比,所以不做討論),這里使用開放式滾奏演奏的原因是,T 段整段軍鼓與小號為同一節(jié)奏,即一個十六分音符和六個三十二分音符,共七個音符,演奏力度為mf 一小節(jié)后開始漸弱,在三小節(jié)后漸弱至pp。這里軍鼓演奏的滾奏要突出與小號相同的節(jié)奏,并盡量強調(diào)每個音符,同時在四個小節(jié)后弱至pp 以接入長笛與雙簧管的部分。為了突出與小號同步的節(jié)奏,這里選用顆粒感較好的開放式滾奏來進行演奏。
任何形式的音樂演奏,基本功都是保證曲目流暢、完整的前提,強大的控制能力更是對音色和音樂的重要保障。軍鼓作為打擊樂的啟蒙樂器,是每一個合格的打擊樂演奏員都必須長期堅持練習的樂器。而基本功則是衡量一個樂手好壞的直接標準,是每個樂手都繞不開的話題。對于大多樂手來說,每天進行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是枯燥且乏味的,那么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希望此文能為一些樂手解決練習時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