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鋒,曹詩紅
一項關(guān)于調(diào)查我國住院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的Meta分析顯示,有5%~53%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可發(fā)生攻擊行為[1]。在發(fā)生暴力或攻擊行為的精神科疾病中,80%的患者屬于精神分裂癥[2]。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因素和相關(guān)機制較為復雜,可能與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脂蛋白和神經(jīng)遞質(zhì)合成異常、氧化應激、炎癥反應等有關(guān)[3]。 -谷酰轉(zhuǎn)肽酶(GGT)和膽紅素屬于臨床常規(guī)檢測的肝功能指標,在評價肝膽疾病病情和預后具有指導意義。GGT 和膽紅素是機體非酶類抗氧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機體氧化應激的程度。本研究通過檢測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GGT和膽紅素水平,探討其與攻擊行為的相關(guān)性。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浙江省舟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8 例為病例組,納入標準:(1)年齡18 ~60 歲,且符合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4];(2)處于急性期,且納入前3 個月未口服相關(guān)抗精神病藥物;(3)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上。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軀體功能障礙,妊娠或哺乳期女性,酗酒者,納入前4 周服用過影響肝功能的藥物、維生素制劑和抗氧化劑、肝膽系統(tǒng)疾病。其中男54 例,女34 例;年齡21 ~57 歲,平均(39.3±11.8)歲。另選同期在本院健康體檢者60 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5 例,女25 例;年齡23~56 歲,平均(38.3±9.4)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1.2.1 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 包括性別、年齡、病程、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及診斷分型。
1.2.2 修改版外顯攻擊行為量表(MOAS)評估 由主管醫(yī)師在患者入院當天實施量表評定,主要評價患者入院前1 周內(nèi)的攻擊行為程度和種類。包括體力攻擊、言語攻擊、對財產(chǎn)的攻擊和自身攻擊4 個方面,采用5 級評分法,0 ~4 分(分值越高表示攻擊行為程度越重)。MOAS加權(quán)總分=(體力攻擊×4+自身攻擊×3+對財物的攻擊×2+言語攻擊×1),總分越高攻擊性越強[5]。MOAS 加權(quán)總分≥4分定義為攻擊行為,按照標準將病例組分為攻擊組(n=40)和非攻擊組(n=48)。
1.2.3 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估 包括一般精神病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3 個部分,3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7 等級評分法評定(1 ~7 分),PANSS總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精神癥狀越嚴重[6]。
1.2.4 血清GGT 與膽紅素測定 采集受試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標本5 ml,離心10 min(3 000 r/min)后取血清檢測,采用日本日立717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其中GGT以重炭反應比色法測定,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血清間接膽紅素(IDBIL)以氧化法測定。
1.3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與對照組血清GGT、膽紅素水平比較 病例組血清GGT、TBIL、DBIL、IDBIL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2 攻擊組與非攻擊組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 攻擊組和非攻擊組一般人口學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2.3 攻擊組與非攻擊組MOAS 評分、PANSS 評分比較 攻擊組體力攻擊、言語攻擊、對財產(chǎn)的攻擊、自身攻擊及MOAS 加權(quán)總分均高于非攻擊組(均P<0.05),PANSS 總分、陽性癥狀評分均高于非攻擊組(均P <0.05),兩組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2.4 攻擊組與非攻擊組血清GGT、膽紅素水平比較 攻擊組血清GGT、TBIL、DBIL、IDBIL水平均高于非攻擊組(均P<0.05)。見表4。
2.5 精神分裂癥攻擊行為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發(fā)生攻擊行為為因變量,以一般人口學資料、PANSS 量表、血清GGT、TBIL、DBIL、IDBIL 為自變量,經(jīng)過多因素Logistic 回歸顯示GGT、TBIL是急性發(fā)作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獨立危險因素(均P <0.05)。見表5。
近些年大量報道認為氧化應激參與了精神分裂癥的發(fā)生、發(fā)展。Fischer 等[7]報道氧化應激可誘導下游分子信號轉(zhuǎn)導通路激活,損傷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尤其對工作記憶、注意與警覺、信息處理速度、推理和問題解決方面損害較為明顯。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主要分為酶類和非酶類,前者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及過氧化氫酶等;后者包括GGT、膽紅素、尿酸及白蛋白等。本研究矯正一般人口學資料、PANSS 量表指標后得出:GGT、TBIL 是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獨立危險因素,這提示了高水平GGT、TBIL在預測暴力攻擊行為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表1 病例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血清GGT 和膽紅素比較
血清GGT 與膽紅素與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為攻擊的相關(guān)性機制可能有以下幾點:(1)GTT是機體內(nèi)谷胱甘肽水解的關(guān)鍵酶,在保持半胱氨酸與谷胱甘肽動態(tài)平衡,抑制氧化應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發(fā)生攻擊行為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格特征常表現(xiàn)為沖動、抵觸、忍耐度低、行為粗暴等,心理常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tài),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軸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激活,兒茶酚胺合成增加,導致過氧化氫(H2O2)、超氧陰離子(O2-)等ROS 合成增加,誘發(fā)氧化-抗氧化失衡,機體為對抗氧化應激,代償性啟動抗氧化防御防御機制,作為非酶類抗氧化指標的GTT 水平可代償性增加。(2)膽紅素屬血紅素代謝產(chǎn)物,氧化應激可加速紅細胞的衰老、降解與破壞,并激活血紅素氧化酶(HO),促進膽紅素生成。臨床研究表明,膽紅素可抗動脈粥樣硬化、抗炎與抗氧化功效。既往有研究表現(xiàn),與健康人群比較,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高膽紅素血癥發(fā)生率顯著增加[8]。精神分裂癥伴攻擊行為的患者由于氧化應激,可激活體內(nèi)HO,加速膽紅素釋放,以代償性增強抗氧化功能,對于ROS 造成的脂質(zhì)過氧化損害。(3)另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伴攻擊行為的患者機體存在微炎癥反應[9],其釋放的相關(guān)促炎細胞因子亦能通過促進氧自由基合成,啟動氧化應激途徑,從而誘導GGT和膽紅素生成代償性增加。
表2 攻擊組合非攻擊組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 分
表4 攻擊組合非攻擊組血清GGT 和膽紅素比較
表5 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綜上所述,血清GGT 和TBIL 與精神分裂癥患者攻擊行為呈正相關(guān),其水平增高可能是此類患者出現(xiàn)攻擊行為的獨立預測因素,應當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