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蓮
摘 要: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已成為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作為開放課堂形式中的歷史活動課應該說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養(yǎng)。通過歷史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同時有效強化了自我歷史思辨能力,有效培養(yǎng)并發(fā)展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歷史活動課 學科素養(yǎng)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45
“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可培養(yǎng)、可塑造、可維持的。具體到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方面。歷史學習可以在初中歷史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基礎上,對現有歷史知識進行比較深入的理解和認識,經過一定的理性分析,最終呈現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認識。為此,我嘗試在歷史教學中通過開展歷史活動課深入挖掘史實,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進而自主構建自我獨特的價值觀念,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最終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從三個方面探索。
一、“走進博物館”,實現情感體驗——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立足點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我校積極推行探索研學教學,讓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這是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契機。因此,我將博物館引入中學歷史教學,充分挖掘身邊的歷史,通過古今對比,使學生的興趣最大化,有利于學生感悟歷史,形成歷史價值觀,使體驗真切是歷史情感。因此,通過走進歷史浦城博物館,豐富了學生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知識,充分感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有效樹立促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歷史觀。為了開展此活動的有效性,我引導學生從4個步驟展開:
1.參觀前,為學生設計參觀活動單,引導學生有目的觀察、探究。在設計活動單一要注重參與性、體驗性、實踐性,盡量讓學生親自觀察、親手接觸、親身體驗,使學生成為整個學習的主體;二要進行分組,明確分工,每個成員明確自己的任務,盡可能避免扎堆參觀某一展品或有的學生沒有機會參觀其他展品。
2.參觀過程中,博物館工作人員解說時,要多聽、多問;自己參觀時,要注意培養(yǎng)觀察能力,帶著問題觀察;結合自己所學歷史知識細節(jié),形成對歷史問題的思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3.要組評與自評相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活動。同時引導學生多種手段、途徑收集資料,利用信息技術并合作討論、交流,互相修正,歸納整理和PPT設計、制作,提升思維能力及學習水平。
4.開展歷史主題活動課,指導各組學生撰寫本組的探究報告,由每組推選學生代表陳述本組的成果,共享歷史參觀學習成果。通過在活動課中的交流,對研究報告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最終形成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
博物館是一種開放性的交流和討論學習環(huán)境,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所獲得的不只是歷史知識的簡單積累,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去“發(fā)現歷史,理解歷史,體驗歷史”。通過走進博物館活動,學生自己動手搜集史料,并帶著證據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后期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在活動中可以與人交流、探討歷史知識,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喚醒自我,成就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更好的自己,有效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要積極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博物館學習,增加學生思考的原材料,以提高歷史闡釋的核心素養(yǎng)。
二、開展歷史劇表演,倡導合作探究——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
運用劇本形式進行學校教育,歷史學科優(yōu)勢得天獨厚。厚重悠遠的史實積淀、豐富多彩的人物事件、濃郁多彩的人物氣息,簡單明顯的可操作性和強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給以歷史題材進行表演提供了條件,歷史劇創(chuàng)作與演出活動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和深入研究、重回歷史現場,在感悟、探究以及合作中,培養(yǎng)人文情懷和學科素養(yǎng)。歷史劇表演,我主要從以下5個方面開展:
1.制定開展歷史劇表演活動方案,頒布規(guī)則要求及表演評分細則。
2.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劇本的編寫與創(chuàng)作,由相關歷史科任老師把關,審定劇本內容,最后確定優(yōu)秀劇本。劇本要求:以歷史題材的短劇或小品在作品,具體內容、故事情節(jié)學生自己設計,要求有觀賞性、有思想性。
3.各班推選出一組歷史劇表演優(yōu)異者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排練,經過驗收和彩排,最后定下6-8個準備參加年級的比賽。選下的劇目要有題材廣泛,涉及古今中外經濟、政治和軍事、文化;風格多樣,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
4.以年級(備課組)為單位組織歷史劇表演決賽,評委包括全體歷史教研組教師。
5.設“優(yōu)秀節(jié)目獎(三個等級)”“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優(yōu)秀劇本獎”等; 并對優(yōu)勝者頒發(fā)證書和獎品,激勵學生。
在歷史劇表演活動中,通過定題材、寫劇本、找道具、彩排、錄像及刻錄光盤過程看,學生們體現出很高的熱情和主動參與程度;通過扮演歷史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學生的價值觀、情感、困惑等,一定程度實現了“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到“誰的知識最有價值”和“怎樣獲得知識最有價值”的跨越和拓展。
三、撰寫歷史小論文,構建多元評價——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支撐點
在新課改下,歷史課本的特點,即增加探究性問題和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并且近些年來高考試題中也出現了研究性學習的試題,特別是當前歷史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尤為突出。因此,指導學生撰寫出優(yōu)秀的歷史小論文尤為重要了。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我從四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1.確立論文中心。力爭富有創(chuàng)意,能夠引人入勝,題目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還要根據本人的時間條件選擇自己熟悉或有興趣的,使自己有發(fā)揮創(chuàng)見的余地。
2.圍繞題目收集材料。引導學生首先針對論題多渠道去廣泛收集材料。然后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組合,篩選出典型性、說服性能夠圍繞論題分析和論證所用的論據。
3.論證過程要求詳略得當,邏輯嚴密。歷史小論文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可分為“正論”、和“結論”兩部分,正論是分析、論證的過程,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必須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結論與論題要首尾呼應,并由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給人以深刻認識、啟示;語言要具有歷史學學科特點;文中要兼顧邏輯性:主要包括知識邏輯——歷史學科的五大要素、思維邏輯。
4.及時的反饋、評價。如果教學時間安排得了,就開一節(jié)總結分析課,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點評優(yōu)秀小論文,以此為典范,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愉悅。同時對存在普遍典型問題的小論文,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實現效果的增值。
通過撰寫歷史小論文,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實現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四、歷史活動提升學科素養(yǎng)引發(fā)的思考
1.時間的問題。開展歷史活動課,學生要搜集資料、探究及開展活動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而現實的課程安排是有限的。
2.教師有效地指導學生問題。開展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和教學方式,但我們教師具體的操作方法全靠教師工作后學習和揣摩,要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和講授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還是須待時日。
總而言之,通過歷史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盡力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打通學生的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與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符合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理念,從而推動整個高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聶幼犁主編《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孔書綿《初中歷史課堂上的綜合實踐課程探析》,《教育科學》2014年第1期。
[3] 李花《淺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考試周刊》2016年第34期。
348950128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