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及學習語文的三大難點問題,往往有著明確共識:詩詞、閱讀理解及寫作。對此,中職教師使用的教學實踐方法,應具備以學生為本的要求,從慣性思維的培養(yǎng)中,落實各項教育要求,在此基礎上利用對不同教學策略的研究,可對中職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到正向促進作用。此外,中職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理解“減法教育”這一概念,從教學中總結方法,實現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要求外,也意味著中職學生能夠在此種課堂中,思考得更多、實踐得更多。
關鍵詞:中職教育 語文教學 以生為本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2.035
難以理解的古詩詞文章,往往需要中職學生通過抄寫及背誦的方式來鞏固記憶。而基于課文進行閱讀與邏輯分析,并從中掌握分析文本內容的技巧,需要學生多進行同類型閱讀外,進行更多的思考和練習。中職教師需要突破慣性思維,打造出以生為本的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中職教師還要基于自身的教學經驗,通過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摸索,逐步形成獨有的教育理念,奉行以學生為本、以教材和能力培養(yǎng)為原點的理念,加強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并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立足未來從課時任務分配中,為語文課堂帶來更多的改變。
一、以生為本中職語文課堂的構建原則
1.兼顧興趣提升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保護原則
針對中職階段學生學習和就業(yè)發(fā)展層面的問題,結合中職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具體表現出的問題,對語文課堂的構建方法和教師的教育引導方式展開探討,解決隱藏在學生學習中的問題,以及不同教育教學理念下存在的正反爭議,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維持中職學生的課堂興趣,帶動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此外,以生為本這一教育教學原則,其意義在于將學生放置教學主體位置,這就需要分別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層面和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中出發(fā),針對當前中職語文課堂所暴露出的問題,結合當前社會背景下對中職教育和中職學生的要求,進行多維度探索。
2.凸顯應用性原則
研究學生學習與內化知識的過程可以發(fā)現,學習即是一種行為,也是大腦對特定事物的再理解,更是學生有指向性的個人選擇?;诖耍處煷蛟煲陨鸀楸菊n堂時,應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fā),提高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重視程度,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感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中職學生在就業(yè)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可幫助學生走出發(fā)展困境,為其帶來正向促進的效果。從教育教學結構和框架的優(yōu)化設計中展開探討,只有在此基礎上對中職學生面臨的學業(yè)問題加以整合,才能依靠對教學實踐方法的轉變,將以生為本教育理念落實于實際教學與實踐指導之中。
二、以生為本中職語文課堂的實踐策略
1.增進師生關系,突出情感教育
教師需要基于課本知識以及階段性的教育教學目標,組織和設計與情感教育相關的教學活動,對中職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情況,以及興趣點和心理取向進行分析,以此來平衡理論教學和情感教育之間的關系,找準中職學生學習和發(fā)展層面的問題,使語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皆得到增長外,通過對教育教學流程的組織和優(yōu)化,為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發(fā)展助力。
例如,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通過交流與引導,使之與教學實踐過程相融合,與課本知識相互銜接,可達到從心理層面增進師生關系,從教育話題確立中引發(fā)中職學生思考的作用。在《胡同文化》教學中,中職教師首先應針對當前中職學生的被動學習問題,對教學理念和實際運用的教學辦法進行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依照不同教學方法的特點和差異性,對教學效率和實際教學方式展開必要的評估,這是當前較為重要的工作組成,也是探討情感教育問題和具體的實踐方法時,必要的研究部分。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童年生活與胡同文化這一主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童年以及對胡同文化的理解,可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童年感受,去了解文章中作者所想、所表達的內容。
2.轉變教學內容的傳授方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首先需要教師對傳授知識內容的方式展開探討,依靠對教學計劃和內容設置的研究,將習作、表達、文本運用的能力融入各項實踐活動之中,以此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fā)。其次,學生在課堂中的思想靈敏度往往還與教師的引導方式有關,因此,在安排相關的教育教學內容時,教師首先應制定出利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方案,并從當前的社會背景環(huán)境下,分析語文知識學習與后續(xù)個人發(fā)展的關系,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給予學生更多的啟發(fā)。
例如,常用應用文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現實情境及工作要求的層面出發(fā),通過這種方式來指導學生進行啟事類文本的寫作,從中劃分不同類型的寫作方法外,解決現存的教育問題,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應用文的寫作特點,并以實際應用為前提條件,提高對這一實踐練習過程的重視。也只有這樣,才能將中職學生的學習和就業(yè)發(fā)展問題,歸結于實際教學之中,避免學生陷入對語文這門學科認識和理解不明確的困境中,解決現今中職語文教學容易出現的教育問題。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力
不同教學方法的作用和特點存在差異,為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應從中選擇利于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教學方式,避免中職語文教育教學體系中出現適用性不高,各種教育要求落實不到位的問題??梢?,從媒體教學、思維導圖應用以及小組協作中組織語文課堂的實踐任務,是推動中職學生能力和學業(yè)發(fā)展的核心要素。
例如,《雷雨》等戲劇類文本學習后,教師可以基于文本材料,布置撰寫劇本的實踐任務,從中幫助學生明確戲劇創(chuàng)作的要素,不僅可對學生的思維帶來正向影響,還會使學生在教師規(guī)定的條件下,研究與探索更多的知識,這是當前的教育語境下,擴充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條件的基石,也只有這樣才能增加語文教學和實踐練習的趣味性,在活動組織和計劃安排中,使學生明確文本創(chuàng)作的內涵和要素??梢姡處熜枰獙χ新毥逃呐囵B(yǎng)原則進行明確,才能基于時代背景對中職學生提出的要求,探究當前利于中職學生成長,符合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模式,并從興趣和學習心理狀態(tài)保護兩個層面,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4.立足未來,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
組織多元化的教育活動為助力學生能力成長的基本條件,需要教師立足于中職教育要求,降低固有教學方法和工作體系對中職階段學生帶來的多元影響,這是打造以生為本課堂的基礎,其次,教師還需從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研究中出發(fā),找到更多組織教學實踐活動的途徑,從最初的、固有的教育方式中脫離出來,利用與學生就業(yè)、擇業(yè)相關的實踐內容,使中職語文教學隨著時代要求的變化以及工作生產模式的改變而轉變。
例如,為解決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教師應從社會實踐以及生活實踐中,加強語文這門學科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此加深學生的了解,使中職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適應社會及就業(yè)要求。可見,中職語文教學出現與實際生活銜接度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與基本的教學方法有關,也與實踐方式和實踐內容無法脫離干系?;诖?,語文教師應在固有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社會公益活動以及詩詞朗誦活動,分別提高語文教學的豐富度,以便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要求,找準語文教學和中職教育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
總之,以生為本的中職課堂,其重心在于圍繞中職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要求以及就業(yè)擇業(yè)要求,通過組織實踐活動與轉變教學方式的辦法,來提高中職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表現和思維靈敏度。這就需要對語文課堂的構建方法,以及教育引導的方式展開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工作,落實學科能力培養(yǎng)、學習觀念轉變等要求。其次,為了維持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思考,使教學整體效率和質量得到提升,中職教師往往還需要突破慣性思維,基于自身的經驗,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奉行以學生為本、以教材和能力培養(yǎng)為原點的理念,使中職學生成為具備崗位實操能力的學生,以及符合社會標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陸紅梅《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品位·經典》2021年第20期。
[2] 卓開葵《新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教育“以人為本”的思考》,《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
[3] 郭鋒《中職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應用實踐探微》,《試題與研究》2021年第23期。
(梁曉晴,1976年生,男,漢族,易縣橋頭人,大學本科,中一,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353850128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