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偉浩 藍仁敏
[摘? ?要]文章以“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和β-消除反應”教學為例,將核心知識設置成問題鏈,利用啟發(fā)性問題、挑戰(zhàn)性問題、發(fā)散性問題、反思性問題等來驅動學生思維進程,通過互動、質疑、建構,讓學生體驗、感悟進而理解認知模型的功能價值,為破解高中化學尖子生有機學習思維困境提出教學對策,有效促進學生有機化學認知模型的形成。
[關鍵詞]有機化學;驅動性問題;認知模型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8-0064-03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是化學尖子生的培養(yǎng)平臺,為國家選拔創(chuàng)新科研人才。有機化學在競賽試題中約占30%,常作為壓軸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劉知新教授認為,學習有機化學能夠夯實并深化物質結構基礎知識,有利于學生了解化學對人類的突出貢獻,有利于系統(tǒng)訓練科學方法和培養(yǎng)思維能力[1]。我校注重化學尖子生培養(yǎng),多年來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化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化學尖子生認為有機化學內容繁多、空間結構復雜、機理難于理解。這和有機化學知識的特點有關,顯然,許多學生并沒有形成有機化學認知模型,從而缺失描述能力、解釋能力、預判能力。
本文以“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和β-消除反應”教學為例,通過設置驅動性問題鏈,幫助學生形成有機化學認知模型,嘗試構建培養(yǎng)化學尖子生高階思維的教學新模式。
二、促進認知模型建構的“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和β-消除反應”的教學設計
1.教材分析
從教材編排上看,“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和β-消除反應”位于烷烴之后,是烴的衍生物的開篇,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從教學功能上看,在碳骨架上引入鹵原子后能產生眾多官能團的衍變反應,由此有機物和有機反應類型變得豐富,學習難度也逐漸加大。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和β-消除反應的機理關系到電子效應和立體效應的綜合影響,兼具綜合性和抽象性的知識本身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采用恰當?shù)挠柧毞椒◣椭鷮W生建構有機化學認知模型,必然會使學生的思維停留在對陳述性知識大量記憶的低階水平,不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形成高階思維。
2.教學目標
通過鹵代烴的教學,幫助學生建構有機物和有機反應的認知模型(如圖1),并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實踐和感悟其價值,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學過程
要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生長,就要將關鍵的思維點設計成問題活動[2]。本研究利用啟發(fā)性問題、挑戰(zhàn)性問題、發(fā)散性問題、反思性問題等來驅動學生思維進程,讓學生在問題活動的體驗中理解認知模型,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再生”和“遷移”。
[環(huán)節(jié)一]在問題活動中體驗有機化學認知模型。
問題1(啟發(fā)性問題):比較烷烴和鹵代烴的結構,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預測鹵代烴可能發(fā)生的反應有哪些。
學生受高中有機化學知識的影響,認為電負性X>C,X原子吸電子導致C—X易斷鍵,—X易被—OH所取代。這種理解與真實的反應機理相去甚遠,導致很多學生在書寫鹵代烴的水解方程式時仍以水作為試劑,并且往往會遺漏NaOH。造成這個誤區(qū)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的認識仍停留在簡單、片面的結構上,沒有形成從電子效應的角度來深刻理解有機物的結構。
問題2(發(fā)散性問題):電負性C>H,為什么不是C—H中的H被取代?
此時引入電子效應中的誘導效應。誘導效應是指在分子中受到不同電負性取代基的影響,成鍵電子云按取代基的電負性所決定的方向而產生偏移的效應[3]。誘導效應以C—H鍵為標準,X原子電負性大于H原子,具有吸電子誘導效應,使電子云沿著鍵軸向X原子移動,導致X原子帶局部負電荷(δ-),α-C原子帶局部正電荷(δ+),由于異性電荷相吸,帶δ+的C原子易受到親核試劑(Nu:)的進攻。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有機物和有機反應的認知模型的第一維度:從電子效應(誘導效應)分析化學鍵的極性及鍵與鍵之間的相互影響,預測可能發(fā)生的反應。
問題3(挑戰(zhàn)性問題):取代反應的驅動力是什么?哪個基團離去?
若形成C—Nu:鍵,則α-C上有五根鍵,必然要離去一個基團。哪個基團離去?這涉及反應的驅動力,包括熱力學驅動和動力學驅動。熱力學驅動是指反應朝著使產物能量降低(穩(wěn)定)的方向進行,動力學驅動是指反應活化能低或者過渡態(tài)勢能低的反應優(yōu)先進行。從鍵能角度看,C—H鍵的鍵能均大于C—X鍵,故從動力學角度看,是C—X鍵斷裂。若從離去基團的穩(wěn)定性角度看,X原子以X-形式離去,H原子以H-形式離去,顯然X-在溶液中更常見也更穩(wěn)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有機物和有機反應的認知模型的第二維度:從熱力學和動力學角度分析反應的驅動力。
問題4(質疑性問題):以上分析推測出鹵代烴易發(fā)生親核取代反應,與實驗事實是否相吻合?
教師展示實驗數(shù)據(jù):鹵代烴與H2O反應,測得三級鹵代烴反應速率最快,一級鹵代烴反應速率最慢,產物是一對外消旋體;若加入強堿,則一級鹵代烴的反應速率大幅度提高,得到構型翻轉的產物。這樣的實驗結果大大超出學生的預期,說明鹵代烴的親核取代反應存在多種機理。
設計意圖:預測結果的簡單與實驗結果的復雜,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接下來要解決最關鍵的反應機理問題。有機物的立體結構對其性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眾所周知的鎮(zhèn)痛藥嗎啡,有多種旋光異構體,但只有其中一種具有鎮(zhèn)痛作用[3]。因此,在分析有機反應機理時必須考慮立體效應,而很多學生缺乏這種空間想象的思維能力。為了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在講解兩種親核取代反應的機理時,可以引入一個假想平面,將α-C放在該假想平面上來分析。
對于SN2反應,底物鹵代烴的α-C采取sp3雜化,具有四面體構型,親核試劑Nu:從C—X鍵的反向延長線方向進攻帶部分正電荷的α-C,為了緩解該側基團空間上的擁擠,α-C采取sp2雜化,形成一個平面型的過渡態(tài),即R1、R2、R3位于假想平面上,未完全形成的C—Nu:鍵與未完全斷裂的C—X鍵垂直于該平面。最后,鹵素離子離去,為了再次緩解基團的擁擠,α-C重新回到sp3雜化,R1、R2、R3從平面上方轉到平面下方,發(fā)生構型的翻轉(如圖2)。
從SN2反應的勢能圖(如圖3甲)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雙分子單步反應(決速步與兩種物質有關)。
SN1反應則是分兩步進行。首先底物鹵代烴解離成碳正離子和鹵素負離子,α-C由sp3雜化的四面體構型轉變?yōu)閟p2雜化的平面構型,這樣減少了三個基團的擁擠,有利于碳正離子的形成,而且碳上還有一個垂直于平面的空p軌道用于成鍵。一旦成鍵,又恢復四面體構型[3](如圖4)。當親核試劑Nu:進攻碳正離子時,上下平面進攻的概率相當,因此,若α-C是手性碳,就會得到“構型保持”和“構型翻轉”占比相同的產物。從SN1反應的勢能圖(如圖3乙)來看,這是一個單分子兩步反應(決速步與一種物質有關)。
設計意圖:從空間立體效應角度對兩種反應機理進行剖析,讓學生體驗有機物和有機反應認知模型的第三維度:綜合考慮過渡態(tài)(中間體)和產物的三大選擇性(反應選擇性、區(qū)域選擇性、立體選擇性)。
問題5(展望性問題):請預測溴代新戊烷發(fā)生SN1反應的產物有哪些。
大部分學生會得出圖5中“少”的產物為主要產物。此時教師應解釋碳正離子的重排。碳正離子的空p軌道與烷基上的[C—H]鍵具有一定程度的重疊,導致電子離域,使碳正離子穩(wěn)定性增強[3]。烷基上[C—H]鍵個數(shù)越多越能有效穩(wěn)定碳正離子的正電荷。從熱力學驅動的角度看,1° C+和2° C+會通過負氫遷移和烷基遷移重排生成更穩(wěn)定的3° C+,得到重排產物。
設計意圖:碳正離子的重排很常見,在有機合成中必須注意,這也是大部分學生的易錯點。針對學生思維的未知點設置問題,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突破易錯點。
通過上述5個問題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和體驗有機物和有機反應的認知模型。在幫助學生搭建有機物和有機反應的認知模型的“腳手架”之后,還需檢測學生的接收效果。為此,接下來要通過更進一步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對鹵代烴的β-消除反應展開討論。
[環(huán)節(jié)二]在問題解決中發(fā)展有機化學認知模型。
問題6(反思性問題):請把目光聚焦到β-C上,從電子效應的角度分析化學鍵中還存在哪些“薄弱環(huán)節(jié)”。
學生很容易回答出:“X原子電負性強,β-C上電子云密度由于吸電子效應下降而顯局部正電荷(δ δ+),造成β-H具有一定酸性,因而容易被親核試劑進攻,發(fā)生消除反應。”這說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分析有機物的切入點——從電子效應分析化學鍵的極性以及鍵與鍵之間的相互影響。
問題7(還原性問題):反-1,2-二溴環(huán)己烷發(fā)生消除反應的產物有哪些?請分析產物的穩(wěn)定性。
設計意圖:讓學生暴露思維短板。這道題只有唯一的產物:1,3-環(huán)己二烯,因為形成共軛結構能顯著降低體系能量。仍有部分學生的答案中出現(xiàn)“苯炔”結構,但只要從空間效應稍作分析,便能發(fā)覺 “苯炔”的張力很大,極不穩(wěn)定,進而拓寬學生對有機物的空間效應思考維度。
問題8(探索性問題):請觀察E2消除反應機理(如圖6),該反應在立體化學上有何要求?
問題9(挑戰(zhàn)性問題):三級鹵代烴在無堿時的消除是按單分子消除(E1)機理進行的[3]。根據(jù)E1消除反應機理(如圖7),并結合已有知識,你能說出為什么按該機理發(fā)生反應嗎?
設計意圖:上述問題的回答需要學生運用有機物認知模型的第二、第三維度。至此,已是學生第三次運用該認知模型來解決問題,讓學生深入體會其功能價值,實現(xiàn)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本節(jié)課學生的課堂反饋效果良好,階段性紙筆測試成績與往屆同期對比有所提高。通過實踐,總結得出破解化學競賽有機學習思維困境的對策,以及有效構建有機化學認知模型的教學策略:從熟悉的情境入手促進學生認知方式的轉變;針對學生思維的已知點、未知點和易錯點設置問題障礙,促進學生認知方式的轉變;教學問題的設置要有驅動性和難度梯度,并進行恰當?shù)淖穯枴kS后的有機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能夠較好地利用有機物和有機反應認知模型分析和解決問題。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知新. 化學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徐星,展軍顏,黃慧清.洞悉思維的基點 構建思維型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物質分類”的教學設計[J]. 中學化學,2017(9):16-18.
[3]? 邢其毅,裴偉偉,徐瑞秋,等. 基礎有機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