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敏
摘要:我國破產重整中存在管理人管理和債務人自行管理兩種方式,但實務中因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內容簡略,導致其帶有管理中心色彩,債務人無法真正實現(xiàn)對企業(yè)的自主管理。本文以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現(xiàn)狀為出發(fā)點,結合美國、法國的制度特點以及該制度的價值分析,為完善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提出明確批準要件、職權劃分和退出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債務人自行管理;管理主義;批準條件;職權劃分
破產重整是當企業(yè)存在破產原因或者明顯喪失清償能力時,使企業(yè)能夠起死回生的一種拯救制度,其以挽救瀕臨死亡的企業(yè)為目的,具有保護債權人利益和使公司存續(xù)的多重價值,且若是即將破產的大型公司,重整還具有維護社會穩(wěn)定、避免造成大規(guī)模失業(yè)現(xiàn)象的功能。如果一個企業(yè)想通過重整制度得以存續(xù),離不開重整期間管理事務的主體,不同的立法體系中,管理模式的規(guī)定亦存在不同。美國是以DIP(占有中的管理人)制度為原則,托管人管理為例外的管理方式,且債務人在重整過程中的權利較大,與之相類似的是德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破產管理人的地位實質上被債務人取代,并由債務人享有部分職權,但同時設立財產監(jiān)督人對債務人予以制約。英國和日本則采取單一制,即只許可管理人管理破產企業(yè),不賦予債務人管理企業(yè)的權利,而法國是實行管理人和債務人同時管理、并行負責的模式。
我國重整程序中管理主體的規(guī)定與法國相類似,但實質上并未擺脫“管理人為主”的模式。根據我國《企業(yè)破產法》的規(guī)定,重整企業(yè)可以由管理人管理,也可以經批準在管理人的監(jiān)督下由債務人管理,但是未對兩者的權利范圍作出界定,同時未對債務人自行管理的取得條件予以明確規(guī)定,導致實踐中無統(tǒng)一適用的標準,致使該制度的應用存在阻礙,且“管理中心主義”色彩濃厚,未真正地實現(xiàn)債務人自行管理,所產生的直接后果是不能發(fā)揮自行管理的優(yōu)勢。讓債務人自行管理可以使破產企業(yè)迅速進入重整程序,也更易于發(fā)現(xiàn)破產企業(yè)所存在的問題,且能夠減少重整成本,有效地幫助企業(yè)恢復經濟活力。文章試圖從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和運行狀況入手,剖析其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域外法以及通過價值分析,進而提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一、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與適用
(一)規(guī)定:采用“管理人監(jiān)督”模式
《企業(yè)破產法》第73條確立了管理人監(jiān)督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但并未對批準要件、監(jiān)督內容等作出詳細規(guī)定,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采用監(jiān)督的方式予以管控,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迂回限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審理破產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規(guī)定》中規(guī)定了破產案件應有管理人的存在,確認了管理人存在的必要性原則,因此,無論是重整還是清算,必須要有管理人的存在,其確定則是由清算組或者依法成立的律所等中介機構擔任。在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下,原本由管理人行使的職權如管理處分財產等權利均由債務人行使,我國法律僅賦予管理人監(jiān)督權。
(二)運行實態(tài):具有“管理中心主義”色彩
如前所述,我國構建了管理人與債務人并存的自行管理制度,但實質上仍以管理人管理為核心,所帶有的計劃經濟性明顯。誠然,企業(yè)因經營不善等原因進入破產程序,其管理層負有一定的責任,債權人對其管理能力存在質疑也是正當?shù)?,在這種不信任下才需要管理人扮演監(jiān)督者的角色,但若監(jiān)督權嚴重干涉到債務人的權利,那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與管理人模式便沒有實質區(qū)別,該制度亦不能發(fā)揮其高效的價值。在實踐中,由于需要具備專業(yè)領域的顧問,上市公司的重整多采取由實際控制人和外部聘請的專業(yè)顧問組成清算組的類DIP制度,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債務人的自行管理權,使得該制度無法在實踐中真正發(fā)揮作用,帶有強烈的管理主義色彩,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主要是:
1.批準要件不明
在司法實踐中,在收到重整申請后,法院一般會對其展開形式審查和是否具備重整能力的實質審查,而重整能力的判定則基本依據申請人所提交的相關材料,且有時法院會通過舉辦聽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盡可能確保重整的順利進行。但是對于何種類型的企業(yè)破產案件能夠由債務人自行管理,債務人又需要滿足何種條件,我國長期以來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乃至相關解釋,致使破產案件能否交由債務人自行管理的判斷權置于法官之手,查詢已公示的破產案件,法院在部分案件中闡明了同意自行管理的理由,多是對其重整能力的認定時,重整能力的認定需依據法院的主觀判斷,而各地法院主觀認知不同,導致了實踐中認定條件不明的情況。2019年發(fā)布的“九民會議紀要”寫明了允許債務人自行管理的條件,為審判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卻不能直接作為裁判依據。
2.債務人和管理人權利不明
根據《企業(yè)破產法》第73條的內容,在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下,債務人享有與管理人模式下管理人相同的權利,此時管理人僅享有監(jiān)督權,但這一規(guī)定僅僅是籠統(tǒng)性規(guī)定,未對債務人與管理人的職權做出明確的界定,將管理人權利不加區(qū)分的交予債務人,增加了侵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對債務人來講,其與管理人相比,對破產企業(yè)負有一定的過錯責任,存在部分債權人不信任的情形,且其更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因此將其權利直接等同于管理人權利是不恰當?shù)摹,F(xiàn)行法律主要賦予管理人監(jiān)督指導權,財產處分、撤銷權和企業(yè)經營權三種類型的權利,而讓債務人行使撤銷權來撤銷自己之前的行為明顯是不合理的。對管理人來講,其習慣于行使管理人模式下的權利,而容易形成慣性,加之未對監(jiān)督權的行使方式和具體內容作出具體規(guī)定,則導致管理人和債務人在實踐中出現(xiàn)權利重合的情形,管理人監(jiān)督權的侵占使得債務人的自主性降低。選擇自行管理的重要原因是有助于加快重整進程,而兩者權利劃分不明,不僅使得該期望落空,且有可能導致重整失敗。
二、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比較分析
在債務人重整期間,由誰作為主體來負責該期間的營業(yè)事務,當前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選擇制,即可以由管理人負責,也可由債務人負責,在該體制下,債務人自主權較大,可最大限度地提高重整程序的效率,尤其是企業(yè)再生的成功率,但在公平清償方面存有部分風險;二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單一制,即由管理人負責經營管理,不存在由債務人自行管理的余地,該制度較為保守,盡管有助于促成公平清償,但不利于企業(yè)的重整再生;三是以法國為代表的雙軌制,其對管理人和債務人進行了明確的職權劃分,兩者各司其職,該制度一定程度上兼顧效率與公平。這三種體例下分別賦予債務人不同的權利,我國的模式類似于第三種模式,但同時借鑒了美國DIP制度的內容,試圖通過給予債務人自主權來提高重整的效率。因第二種類型為單一的管理人模式,所以下文主要對第一種和第三種類型進行探討。
(一)以美國為代表的選擇制
美國的重整制度中存在DIP和管理人制度兩種模式,兩者是不兼容即是互相排斥的關系,在DIP制度的適用上,其直接將重整中的事務管理權交予債務人,由其自行管理,未增加任何附帶條件,若債務人存在欺詐、重大經營不善等行為時,法院才會任命管理人負責破產重整,但當該任命理由不再存在時,法院也可以將破產企業(yè)再交予債務人管理,可見DIP制度的適用具有自動性和原則性,只有存在例外情形時才有管理人模式的適用余地。
在此模式下,債務人享有經營權和廣泛的決策權,且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特殊事項的批準程序提高了債務人自行管理的效率,使得債務人具有完整的權利,能夠迅速有效地對企業(yè)實施重整。美國DIP制度的實施依賴于其完備的信用體系以及 “為誠實的債務人提供新生的機會”的破產法宗旨,在破產事項上強調經濟效率,即便是面臨破產的企業(yè)也不會讓行政權過度介入,使其退出市場競爭,因此,在這種背景下的DIP制度發(fā)揮出了其最大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重整效率。與之相似的是德國DIP制度,但不同的是,德國破產法設立了財產監(jiān)督人,負責對債務人進行監(jiān)督,并通過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使其享有較少的監(jiān)督職權,如監(jiān)督業(yè)務執(zhí)行、審查財產分配等。
(二)以法國為代表的雙軌制
法國借鑒了DIP模式和管理人模式的長處,采取了債務人和管理人分權而治的方式,在企業(yè)進入破產程序后,在觀察期間,法院指定管理人介入公司,債務人對企業(yè)的管理受到管理人限制,管理人的職責范圍較靈活,由法院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予以確定,有可能扮演監(jiān)督者的角色,亦有可能成為主要的管理者,但無論是何種角色,債務人的權利均受到管理人的制約,這也是雙軌制的最大特點。
(三)小結
作為一直管理和經營破產企業(yè)的債務人,其不可質疑的是最為了解企業(yè)狀況的主體,DIP制度賦予債務人自主權,有利于調動債務人的積極性,進而實施積極自救,避免錯失重整的最佳時機,同時美國法通過規(guī)定特定事項的批準程序以及交由管理人管理的例外情形,德國法通過設立監(jiān)督人的形式,有效地對債務人實施監(jiān)督,但債務人權利過大不可避免地有侵害債權人利益的風險,且債務人是否具備繼續(xù)管理的能力也是需要質疑的。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法國法才采取了雙軌制的方式,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風險,但也抑制了債務人的積極性,有可能降低重整的效率,且雙軌制下管理人的權利視個案而定,債務人的自主性程度也不一定。我國雖在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下,未取消管理人的設置,但制度設計上管理人發(fā)揮的是監(jiān)督功能,因此在實質上與德國DIP制度更為相像,但因管理人職權規(guī)定不明,導致實踐中更為偏向法國的雙軌制。
三、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價值分析
我國破產重整中長期采用管理人模式,將行政權介入至重整過程中,將經營不善的企業(yè)管理層置于重整程序之外,固然能夠避免風險,但讓不掌握企業(yè)具體經營狀況的第三方進行管理,延長了重整的進程,可能會錯過重整的最佳時間點,進而導致重整失敗。與管理人模式相比,債務人自行管理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和價值,只有了解其所蘊含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為制定規(guī)則作指引。
(一)維護各方利益
重整制度設立的初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權益,但隨著市場的發(fā)展以及觀念的改變,重整制度逐漸需要將社會利益、債務人利益乃至其他相關者考慮在內,這也是催生出自行管理制度的原因,相比之下,將債務人置于重整制度外的管理人模式,未將債務人利益考慮在內,且使債務人與債權人處于對立面。若企業(yè)可以重整成功,恢復正常的經營管理,則各方的利益均可得到保障,若企業(yè)破產,則債權人享有的債權可能無法得到完整清償,企業(yè)的員工面臨失業(yè),給社會秩序增加了不穩(wěn)定的因素,且越是大型企業(yè),其破產的影響范圍越廣,因此,只有使企業(yè)重新步入正軌,才能避免這一系列問題的出現(xiàn),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債務人的積極性,盡最大可能促使企業(yè)再生,兼顧各方權益,實現(xiàn)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
(二)提高重整效率
債務人與管理人相相比,其最大的優(yōu)勢是其為破產企業(yè)的內在機構,是最能把握企業(yè)整體情況的主體,通過將重整的管理權交由債務人,能夠避免債務人與其他相關方出現(xiàn)利益不一致的情形,充分發(fā)揮債務人的積極性,加速公司的重整進程,且債務人在對公司認知的基礎上制定的重整計劃,更具可行性,也可節(jié)約成本。誠然,債務人對破產企業(yè)負有管理不善的責任,因此不能賦予其不受限制的重整權,否則企業(yè)極有可能走向消亡,通過對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和監(jiān)督機制,能夠更好地敦促管理進程。
四、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明確批準條件
批準條件的嚴厲或寬松決定著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適用的范圍,我國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無統(tǒng)一的批準條件,但受到傳統(tǒng)的管理人模式的影響,適用范圍較小,導致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無法發(fā)揮節(jié)約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的價值。從美國DIP制度來看,其未限制批準條件,DIP制度的適用具有自動性,我國尚未構建起完備的信用體系,加之管理人模式的影響,讓債務人自行管理成為原則不具備適用性。在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適用上,除滿足程序要件外,更應把握實質要件,即明確債務人在滿足何種條件時,才可自行管理,這樣才能避免無效率的重整,充分發(fā)揮債務人的效用。
1.債務人的重整能力
債務人的重整能力是判定能否將公司交由債務人自我管理的核心因素,若債務人缺乏該能力,不僅會減慢重整的進程,甚至會導致重整失敗,實踐中我國也極為重視該標準,對于重整能力的認定,有的法院會通過管理機制和組織機構的是否健全來認定,有的法院通過裁定重整前債務人實施的自救行為來認定,可見重整能力認定的角度不一。對于重整能力的把握,應當結合個案中破產企業(yè)的特殊性來認定,應從破產企業(yè)的專業(yè)性質、債務人在企業(yè)破產后是否積極作為、企業(yè)成立以來的經營情況和管理情況、破產原因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也可聽取債權人對其評價。
2.債務人是否存在違法行為
債務人實施違法行為與否亦可以看做是對其重整能力的考察,但更是對其道德層面的考察,破產企業(yè)的重整涉及利益重大,須將其交給誠信的債務人予以管理,避免債務人利用其優(yōu)勢地位對侵害債權人及相關方的利益。債務人違法行為的考察應當包括破產程序啟動前和啟動后兩個時間段的內容,且應重點審查債務人是否存有欺詐等行為。因破產案件的復雜程度不一,實踐中需要考量的因素也不一樣,但以上兩條條內容為債務人能否自行管理的基礎標準,直接關系到能否重整成功,因此法院在判定能否由債務人自行管理時,應先根據上述標準予以判斷,再結合案件的特殊因素考量。此外,對上述標準的適用應予以適當放寬,避免適用范圍受到限制,同時能夠有效調動債務人的積極性。
(二)明晰債務人與管理人的職權劃分
我國《企業(yè)破產法》將管理人的權利均交由債務人行使,未對權利進行區(qū)分,導致應交于管理人的權利發(fā)生錯位,直接影響了重整的效率和質量,產生這種問題的關鍵原因在于,未根本性地認識到兩種重整模式的本質區(qū)別。管理人模式下,管理人作為第三人因此可以直接對債務人的行為進行約束,而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下,債務人作為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管理應當受到限制,原則上與債務人利益沖突的事項均不能由債務人自行處理。在這種基礎上,應明確管理人具有以下權利,一是以保護債權人等相關人利益為目的的調查及檢查權,該職權的內容是調查債務人或者第三人有無實施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此類事項顯然不能由債務人進行自查,二是對欺詐事宜的撤銷權,債務人作為破產企業(yè)的管理層,欺詐事宜自然與其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讓其行使撤銷權不具有可行性,將該權利交予管理人更符合立法宗旨,三是與債務人利益重大沖突的其他事項,債務人自行管理雖具有效率優(yōu)勢,但也存在較多的利益沖突與不信任,尤其是在我國的市場背景下,因此,若有與債務人利益重大沖突的事項應由管理人予以管理,但應把握重大和管理人不便監(jiān)督的兩條標準。
除了上述管理人所具備的權利外,還需要進一步理清管理人所享有的監(jiān)督權,明確管理人應當如何行使監(jiān)督權從而制約債務人權利,可增加重大事項的申請批準程序,來實施有效監(jiān)督。除上述權利外,其余涉及到管理財產和營業(yè)事務的權利原則上均應由債務人行使,才能使債務人具備自主性,能夠集合資源為重整服務,可采用“列舉+概括”的方式,對債務人的權利予以保障,這樣才能在自行管理制度中實質上確立起“債務人為主,管理人為輔”的管理內容。
五、結語
我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借鑒了美國DIP制度,但在實質層面存在差異,我國并未給債務人較大的自主權,且受到管理人的監(jiān)督,可見我國所實施的并不是典型的DIP制度,不可否認,美國的DIP制度確實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提高了重整的效率,這也是我國重整制度改革的需求,但其所隱藏的風險也是巨大的。
將破產企業(yè)交由債務人管理,可以充分激起債務人的積極性,提高重整效率,維護社會利益,但我國的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在批準條件、退出機制、職權劃分等方面等過于概括,還存在很多待細化之處,若要構建起一套完整的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在現(xiàn)有的環(huán)境下,我國僅適宜實行類似德國的監(jiān)督下的自行管理制度,且在我國的背景下,須對管理人的權利予以明確的列舉性規(guī)定,才能保證債務人的管理權利不受過分干涉,才能保證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能發(fā)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許勝鋒.破產重整中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理論邏輯[D].長春:吉林大學,2019.
[2]張思明.破產重整債務人自行管理模式的適用性分析[J].商業(yè)研究,2019(01):147-152.
[3]王心茹.破產重整中債務人自行管理的適用條件[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8(06):27-32.
[4]吳在存.美國破產重整及管理人制度的考察與啟示[J].人民司法(應用),2018(28):97-104.
[5]杭佳. 破產重整債務人自行管理法律規(guī)制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6]劉雯麗.我國企業(yè)破產重整管理人職能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0(02):65-72.
[7]李姝.破產重整中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法律完善[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7.
[8]高絲敏.我國破產重整中債務人自行管理制度的完善——以信義義務為視角[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7(03):56-69.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