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巨大影響,面對重大疫情,大學生既要關注身體健康,也要關注心理健康。本文針對疫情之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相應的教育行動策略進行了探析,為高校在特殊時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疫情之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研究背景和問題提出
2019年12月,肺炎疫情爆發(fā),短時間內在湖北省乃至全國快速傳播,疫情防控形勢非常嚴峻,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1月27日教育部發(fā)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2月3日發(fā)布《教育部致全國大學生的一封信》,告誡大學生要做好自身防護,減少外出,停課不停學。
疫情來臨,不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響著人們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居家隔離期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一是,正常生活被打亂,精心策劃的旅行不能如約而至,春節(jié)各種聚會取消,人際交往受阻,無法釋放大學生“天性”;二是,大學生在瀏覽新聞媒體、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時,面對各種各樣疫情相關信息的爆炸式流通,對心理產生沖擊;三是,大學生需要適應線上教學狀態(tài),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其自制力與惰性思維相互制約,學習壓力巨大。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長時間在疫情陰影中,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大學生將處于有壓力的情緒之中,緊張、恐慌、煩躁、焦慮、沮喪等負性情緒狀態(tài)就會出現(xiàn),如果不及時關注并進行調適,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和障礙。因此,無論大學生人在家中還是學校,在關注疫情防控和學業(yè)認知的同時,也應當密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為返校復學、回歸正常學習生活做好準備。
二、疫情之下大學生的心理表現(xiàn)
(一)認知上,此次疫情傳播廣泛,發(fā)生突然,春季學期延遲開學,高校紛紛采用在線授課的方式讓大學生“停課不停學”,居家在線課程學習,許多大學生首次體驗網(wǎng)絡授課,不適應遠程教學模式,管不住自己使用網(wǎng)絡開展其他休閑活動,加之假期作息時間無規(guī)律,導致學生精神狀態(tài)渙散、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學習壓力大,對身體的各種感覺特別關注,并將身體的各種不舒服與肺炎癥狀聯(lián)系起來,過度緊張、害怕甚至導致出現(xiàn)失眠情況,形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網(wǎng)速、軟件成熟度等影響上課效果,課上常出現(xiàn)卡頓、閃退、掉線等狀況,影響學生情緒,大學生身心疲憊,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想法,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不愿學習,沒有目標與計劃。
(二)情緒上,官方發(fā)布的疫情確診人數(shù)激增,城市街道逐漸空無一人,新年的節(jié)日喜氣被沖淡,全國人民也“人心惶惶”。各地相繼出臺交通管制,社區(qū)村道實行封閉式管理。假期對于大學生來講原本是放松的機會,尤其是在寒假,大家相互拜年,可以好友相聚,但受疫情影響,大學生響應政府號召長時間居家隔離大學生只能“宅在家中”,有人會出現(xiàn)孤獨、焦慮、煩躁、抑郁等負性情緒,帶著這些負性情況,大學生在與僅能交流的父母相處時,由于與父母的代際關系,容易與父母產生矛盾,加強負性情緒的滋長,在“全民抗疫”“全民口罩”的形勢之下,也容易產生對“疫情”感到焦慮、緊張、心煩等情緒。
(三)行為上,雖然大學生隔離在家,但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疫情信息的獲取和傳播異常容易,他們能夠依靠網(wǎng)絡和電視接收外界信息,鋪天蓋地的疫情新聞、真假難辨的消息、奪人眼球的標題無一不沖擊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很難從眼花繚亂的信息中分別出哪些信息時可信的、哪些是謠言?封閉的居家隔離狀態(tài)、不間斷的疫情報道,都使得大學生過度關注疫情新聞,但又無法對疫情作出科學的判斷,于是,容易出現(xiàn)災難化的想法,特別是受到個別特殊的“無癥狀感染者”新聞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更是對抗擊疫情失去信心,出現(xiàn)消極、無助的行為,逃避、回避、減少社交場景,行為沖動,反復去查看疫情的進展消息。
三、疫情之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析
肺炎疫情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打破了大學生原本寒假在家休息、開學返校的模式,面對疫情,大學生要積極主動采取行動,化解心理矛盾與障礙,保持自我心理健康。
(一)自我調適,增強抗擊疫情信心
疫情期間,不要沉迷手機游戲、網(wǎng)絡信息,在居家隔離期間,要控制自己每天使用手機等網(wǎng)絡用品的時間,只關注必要的信息和官方的消息。當出現(xiàn)生理與心理的不適時,應立即遠離疫情信息,并留意事實和數(shù)據(jù),根據(jù)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面對疫情,要學會自我觀察與省察,出現(xiàn)負性情緒時,進行自我修正,用理性的言行去改變認知。雖然疫情期間不便外出,但可以在家做一些具體的事情,幫廚、做飯等,緩解壓力,降低焦慮感和抑郁情緒。
(二)加強鍛煉,維持正常生活作息
居家隔離期間,結合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適合的鍛煉方式、健身運動,給自己制訂一份有規(guī)律的時間表,養(yǎng)成良好作息習慣,盡可能把生活作息維持在以前的水平。保證充足睡眠,充足睡眠是減壓神器,可以幫助我們放松身心。白天適當運動,堅持鍛煉身體,有助于減少精神上的緊張,保持身體機能,提升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降低沮喪感,通過運動來轉移自身注意力,提高免疫力。
(三)傾訴溝通,同心聚力抗擊疫情
如果感到沮喪、孤獨、煩躁等負性情緒,要加強朋輩間正向性影響的引導,利用網(wǎng)絡和手機等,和朋友同學聊聊天,相互鼓勵、增強信心;也可以通過幫助別人來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組織一些互助群、捐贈物資群等;還可以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抗“疫”等活動,把對一線的祝福和關懷化作申請的音符、畫作、書法、剪紙等,以防疫、戰(zhàn)疫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催人奮進的文藝作品,同心聚力,?以“藝”抗“疫”,堅定了打贏防疫阻擊戰(zhàn)的信心。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tài)化防控時期,大學生要通過自我調適、加強鍛煉、傾訴溝通等方式,積極調整好心態(tài),筑牢疫情防控的堤壩,要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社會責任,積極培養(yǎng)和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做到嚴格聽從國家、學校的號令,不聚會串門,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榮敬.淺談新冠肺炎防控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跟蹤教育[J].思想政治,2020(04):38-39
[2]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學生情緒狀態(tài)的呈現(xiàn)與調適—基于自我關懷的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0(04):49-54
[3]鄭曦.抗新冠研究 嘩眾取寵要不得[N].健康報,2020-2-12(3)
作者簡介:袁嬌1987年03月 女 四川省眉山市 碩士研究生講師,單位名稱:眉山職業(yè)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
(眉山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眉山?6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