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孝
蕭軍是我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東北作家群”的領軍人物。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跋涉》(與蕭紅合著),長篇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五月的礦山》等。
蕭軍的身上有許多光環(huán):書寫第一部抗日小說、魯迅先生的忠實弟子,去過延安,并且受到毛主席賞識、多次與毛主席交談。這位文壇大師生命中的最后30 多年,一直主要居住在什剎海附近的鴉兒胡同。
蕭軍原名劉鴻霖,生于1907年,遼寧省義縣人。1928年冬在東北陸軍講武堂炮兵科就讀。蕭軍具有東北漢子剛直耿介的性格,為了替一名學員主持公道而與一名中校隊長發(fā)生沖突,并因此被講武堂開除。
蕭軍發(fā)表的第一部作品,是一篇以反對軍閥為內容的短文《懦……》,投寄給當時的《盛京時報》副刊上。為不暴露自己,他署名“酡顏三郎”。從字面上看,像日本人的名字,實際上還有其他含義?!磅㈩仭保蔷坪竽槹l(fā)紅的意思,那時蕭軍青春年少,紅顏赤頜;“三郎”則來源于他和兩個好友結拜,按年齡長幼的排行,他排第三。
1931年春至1934年夏,蕭軍在哈爾濱從事反滿抗日文藝活動時,使用的就是“三郎”的筆名。據后來他自己講,“三郎”暗喻《水滸》中的“拼命三郎石秀”之意。1933年10月,他用這個筆名,秘密自費出版了他和妻子蕭紅的小說散文合集《跋涉》。
1934年6月間,由于政治、經濟環(huán)境所迫,蕭軍和蕭紅從哈爾濱秘密出走,經大連到青島。當時,蕭軍用名“劉軍”或“劉均”,任《青島晨報》副刊編輯。在青島期間,他開始與居住在上海的魯迅通信。通信時使用的名字“蕭軍”是特意取的。取“蕭”為姓,是因他喜愛京劇《打漁殺家》中老英雄蕭恩,又因為他是遼寧人,古時遼寧人多姓蕭。取“軍”作名,一則他原本行伍出身;二則當時正處于國民黨反動派掀起反共高潮、蔣介石調動白軍圍剿紅軍之際,對此,他十分氣憤,為了表達自己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中國工農紅軍的感情,就把紅軍一詞一分為二,作了蕭紅和他的筆名。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小(蕭)?。ㄊ挘┘t軍”。這種做法,看起來似乎很幼稚,但在當時險惡的形勢下卻難能可貴。
在青島待了一個時期后,蕭軍和蕭紅到上海,參加魯迅所領導的革命文藝活動。1934年11月30日,他們和魯迅第一次見面,擔任《海燕》《作家》月刊編輯。1935年7月初,蕭軍和蕭紅、葉紫三人,自費組織了“奴隸社”,秘密出版《奴隸叢書》。其中就有他的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反滿抗日活動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魯迅特為作序,給以高度評價:“這《八月的鄉(xiāng)村》,即是很好的一部,雖然有些近乎短篇的連續(xù),結構和描寫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毀滅》,然而嚴肅,緊張,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讀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痹谶@部書早期出版的若干版本上的署名是“田軍”,這個筆名,多用于當時在“非法”刊物上發(fā)表的作品。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以后,蕭軍參加了魯迅喪事中的各項具體工作,移靈前往滬郊虹橋路“萬國公墓”落葬時,蕭軍是16位抬棺者之一。同時,他擔任了送葬隊伍游行示威的“總指揮”,并在墓地上致了悼詞,還與人編成了《魯迅紀念集》??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蕭軍二次到過延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和一些群眾文藝活動??箲?zhàn)勝利后,蕭軍曾返回哈爾濱,參加文化工作。
1951年初,44歲的蕭軍以養(yǎng)病為由,與家人先后從東北來到北京,租住了鴉兒胡同6號(原48號)的房子,一住就是幾十年,即使是在80年代擔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那段時間,他和家人也從未徹底搬出那座小樓。他在這里生活了整整37年,直到去世。
因東北局一時沒有給轉工作關系和供給關系,他一大家子人在北京的生活非常拮據。后來,蕭軍被北京市“文物組”聘為文物研究員,生活才有了轉機。1959年他被安排到北京市戲曲研究所任研究員,每月發(fā)給生活費110元。
蕭軍晚年的很多文章,都注明寫于“銀錠橋西海北樓”, 指的就是鴉兒胡同6號這座磚木結構的兩層西式小樓。蕭軍的臥室和書房就在二樓。“海北樓”是書房的名字。蕭軍曾作詩云:
兩樹桑榆一樹椿,
旭日小閣庇蔭蔭。
窗臨后海泓泓水,
銀錠橋西岸北尋。
家居環(huán)矚殊豁然,
一線西瞰雨后山。
樹影憧憧無限好,
風光似此擬神仙。
1966年后,蕭軍的家被擠占,只給他留下一間不足兩平方米的儲藏室作為寫作室,樂觀的蕭軍以“有窩就下蛋,有水就行船”自勉,又把這里戲稱為“蝸蝸居”。實際上,這是一個室中之居,小如蝸牛廬殼,狀似房間壁櫥。書房雖小,但他并不因身處逆境而消極,他說:在困難的條件下做工作,這便是當年魯迅先生常常教導我的:要有“韌性精神”。他題詩明志,貼于墻上:“蝸居雖小亦何嫌,芥子須彌兩大千。蒼狗白云瞰去住,鏡花水月幻中看。蟲沙幾歷身猶健,烽火頻經膽未寒。一笑回眸七十載,閑將琴劍娛余年?!?/p>
蕭軍在這座小樓的書房里,修訂了他的成名之作《八月的鄉(xiāng)村》及《生死場》,寫下了約32萬字的長篇小說《五月的礦山》。書信集《魯迅書簡注釋》《蕭紅書簡注釋》等;撰寫了《吳越春秋史話》和《吳越春秋史話京劇本》(共15部,約35萬字),《武王伐紂京劇本》(四部,約20萬字)等幾百萬字的作品。在擔任北京市文化局所屬“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時,參與了京劇匯編叢書的編輯工作,經手修訂了李萬春藏本《瓦崗寨》,余勝蓀藏本《搜山打車》等。
1980年后,蕭軍任中國作家協會顧問,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雖年事已高,但筆耕不輟,他把自己50年來所寫下的古體詞、詩手錄成集。并寫了《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檢視《八月的鄉(xiāng)村》及《生死場》等。
1988年6月,81歲的蕭軍在北京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