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昕
(江蘇大學(xué),江蘇鎮(zhèn)江 212013)
在歷代帝王巡游中,最為世矚目的莫過于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其出巡的頻率、規(guī)模、和對后世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由徐楊創(chuàng)作的《乾隆南巡圖》更是直觀的呈現(xiàn)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肚∧涎矆D》共十二卷,每卷寬67.8厘米,長度在1377厘米到2612厘米之間不等,總長15417厘米,內(nèi)容以乾隆選出的十二首御制詩展開繪制,每一卷都表現(xiàn)南巡途中的一個主題,以時間為軸,將事件用圖像娓娓道來。
這十二卷內(nèi)容分別如下表所示:
卷 駐蹕地 繪制內(nèi)容 紀事第一卷 黃新莊 京師正陽門起鑾至良鄉(xiāng)(今北京市) 上詣圍丘壇祈谷后,奉皇太后南巡。車駕發(fā)京師,至皇太后行幄請安。奉皇太后觀煙火。賜扈從王公 大臣并直隸大小官員等食。第二卷 萬德 駕至山東德州(今山東省德州)上詣皇太后行幄問安。上行圍。上詣皇太后御舟問安。奉皇太后渡黃河。上幸惠濟祠、天妃閘,閱下埽。第四卷 御舟駐蹕直隸廠第三卷 自直隸登舟駐蹕駕渡黃河(江蘇淮安市)上詣皇太后御舟問安。皇太后賜江南督撫、將軍、鹽政、織造等命婦宴。上祭清河神威顯王廟,幸顯 佑祠,閱高家堰堤。第五卷 御舟駐蹕小五臺閱示河?xùn)|至清江浦(江蘇淮安市)上詣皇太后御舟問安。上幸香阜寺。第六卷 蘇州府行宮駕渡揚子江(江蘇省鎮(zhèn)江市)駕至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御書紫陽書院扁曰:白鹿遺規(guī)。第七卷 嘉興府北教場駕臨嘉興府城(江蘇省嘉興市)遣官祭歷代帝王廟。上閱技勇兵,賜扈從大臣并浙江大小官員等食。第八卷 駕至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第九卷 紹興府西 駕至紹興府,拜謁大禹陵(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親祭禹陵,至南鎮(zhèn),幸蘭亭。第十卷 塘西 駕至江寧閱兵(今浙江省杭州市)駕閱兵。上詣皇太后御舟問安。駕至禹王廟、風(fēng)神廟、惠濟祠拈香。黃河岸祭河神畢,渡河。第十二卷 圓明園 圣駕回鑾至午門(今北京)第十一卷 徐家渡 蹕旋于清河縣 ,登陸上(今北京)上回鸞,奉皇太后居暢春園。
《乾隆南巡圖》在圖文構(gòu)成上采用以事為圖,以圖畫為視覺主體的形式。畫卷都以御制詩開始,云氣為留白,寫實性的展開畫面,文末與開頭皆有印章呼應(yīng),這種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且圖像占大多數(shù)的版面,往往使人更為直觀的了解事件,在讀圖時代今天更為人們所喜歡。
圖像的敘事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單一敘事、綱要敘事以及全景敘事。單一敘事就是通過某個單一場景,暗示事件發(fā)生的走向,從而讓觀眾了解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形成一套完整的敘事過程;綱要敘事又稱作綜合性敘事,就是把一個事件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中的多個組成要素像列提綱一樣“綜合”串聯(lián)在一起于一幅圖像中呈現(xiàn),從而讓人們通過系列圖像對所要了解的事情有個完整的敘述過程;全景敘事則是用兩幅或以上組成的一系列圖形來敘事。每幅圖像既相互獨立,又有所聯(lián)系,敘事性強,情節(jié)相較于單一敘事更為完整。
《乾隆南巡圖》畫卷的敘事模式是全景敘事。以時間為軸,描繪乾隆第一次南巡的場景,按照南下的路線和時間的前后共分為十二卷進行繪制。乾隆十九年辛亥(1751年1月13日)從北京出發(fā),歷經(jīng)一百一十天,途經(jīng)河北,山東,跨黃河,至江蘇,前后經(jīng)過揚州,蘇州,杭州,后于乾隆十九年乙亥(1751年5月4日)返回北京這一整個事件,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十分清晰的交代了此次南巡的途經(jīng)地點,遇見事物。
在這十二卷中,以全景敘事的模式展現(xiàn)南巡的景色?!肚∧涎矆D》首尾兩卷都采用儀仗隊的形式表現(xiàn)南巡的出行以及回京時的盛況,第一卷由正陽門開始,到良鄉(xiāng)結(jié)束,尾卷是從午門開始,永定門結(jié)束 ,畫卷中御道兩側(cè)將出行隊伍,跪送的大小官員,侍衛(wèi)一一排列出來,讓人們在觀看的時候了解到出巡時從哪里出使,途徑哪里,要到哪里,儀仗隊是如何,圍觀者又是什么位置? 不僅如此,首卷還與尾卷相呼應(yīng),相對應(yīng)的出行隊伍,反方向的儀仗隊與景致,都使得這一事件的時間關(guān)系,情景發(fā)展,隨著卷軸畫從右到左展開的形式更具方向性如圖一所示。 隨著畫卷逐段展開,觀者的視角也會隨之移動,江南出巡時景物,人文,生活氣息都依次展現(xiàn),而且畫卷也是對文獻的圖像補充,第一卷中對于乾隆時期儀仗隊伍寫實的描繪,補充文獻較少的情況,為相關(guān)方面研究提供更為直觀的視覺資料,第九卷《江寧閱兵》也給我們留下大清帝王閱兵的盛況,這些都為后代對于這段時期人文,生活形態(tài),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圖片資料。
圖一 乾隆南巡圖第一卷與第十二卷局部出行方向示意圖(左第十二卷右第一卷)
《乾隆南巡圖》共十二卷,我們可以它看作一組圖,亦可以將他們單獨作為一幅畫進行品鑒。畫卷的每一卷單獨來看,圖像敘事模式則是綱要敘事。第二卷“駕至山東德州”,可以看到畫中巧妙地用城墻,云霧將迎圣駕,城中人,城外景三個場景并置,從左向右不僅清楚地給我們敘述過德州沿途的景色及事件的走向,還拓展了時間和空間。迎圣駕部分,百姓官員衣著整潔,行禮跪拜,侍衛(wèi)大臣護在皇上步輦前后,場景浩大,莊嚴肅穆;中間的氣氛則截然不同,熱鬧的戲臺琳瑯的商鋪,高墻內(nèi)百姓的生活瑣碎盡收眼底,生活氣息濃重,一片繁華景致;城外景部分則是城外風(fēng)景和趕路的人群,做工的佃戶,愜意美好。
將同一時間的不同場景并置呈現(xiàn),在其他卷中也如此呈現(xiàn)。第六卷和第八卷分別表現(xiàn)的是進入姑蘇和杭州的情景,對于蘇杭街景的呈現(xiàn)可謂淋漓盡致,繁而不亂,井然有序,畫面還學(xué)習(xí)了西方透視,將這兩地的地域風(fēng)光,人文情懷,街市樓宇無不詳實繪制出來,讓觀者更具真實感,與歷史對話,與古人對話。
在《乾隆南巡圖》中,每一卷都有一首乾隆命大學(xué)士題寫的御制詩,詩題寫在每卷的開頭部分,御制詩大都為七言詩,字數(shù)不等,文字邊上大都有印章相稱,自右向左,每列長短不一,錯落有致,字體大小不盡相同。
《乾隆南巡圖》在的文字敘事風(fēng)格上,與以往繪畫作品的文表現(xiàn)字不同,采用御制詩這一形式來代替對時間,地點以及事件交代的解說式文字,使其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更為生動,而且相對平實的文字說明,敘事詩更具有想象的空間。在觀看時,觀眾在展開畫卷,最先映入眼簾的就御制詩,在讀完詩歌后展開現(xiàn)象,再看圖形中南巡,還能與文獻中記載的南巡在進行對比,從而全方位的進行欣賞。在文字的展現(xiàn)中最為特別的是第六卷,圖像開篇題寫的御制詩《駐蹕姑蘇》:“牙墻春日駐姑蘇,為問民風(fēng)豈自娛。艷舞新歌翻覺鬧,老扶幼挈喜相趨.周諮歲計云秋有,檢察官方道弊無.入耳信疑邊各半,可誠萬眾慶恬愉。”詩中所表現(xiàn)出對江南盛況與地方官員清廉的擔(dān)憂和圖像中熱鬧的景象形成較大差別,圖像與文字的相對割裂,盛世來隱喻如果沉溺于繁華,必然會政治腐敗。
《乾隆南巡圖》作為大型紀事性畫作,它的意義在于將乾隆南巡這一事件講述清楚,在畫卷中,每卷開頭以詩明事,接連圖像展開,以圖文配合的形式,將十二卷內(nèi)容全部展現(xiàn),這種左圖右史的敘事畫在古代宮廷繪畫中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在清代“以圖畫紀國家之事,垂于竹帛”的繪畫觀念達到極致。在畫幅尾卷中畫家做跋文以闡述繪制畫卷緣由,歌頌?zāi)涎惨饬x,雖有奉承之意,但在畫卷中卻起到了對于所繪事件的評價,為畫作做見證。
綜上所述,《乾隆南巡圖》在圖文敘事上都很好的呈現(xiàn),無論是在圖像上采用綱要敘事手法還是全景式手法,都值得我們在創(chuàng)作繪畫時學(xué)習(xí)和借鑒;在表達文字內(nèi)容時,畫面的前后關(guān)系,圖像的呼應(yīng),與文字間的相契合抑或是反差,畫面更具引申意義;在文本排版上的文字的先入為主,且生動文字描述,都值得我們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