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娜,林少榮,張俊鈿
(潮州市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廣東 潮州 521011)
在臨床中,尿路感染屬于常見泌尿系統疾病,誘發(fā)原因為細菌入侵尿路,后誘導上皮細胞發(fā)生炎性反應,且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或女性人群中[1]。該癥的臨床體現為尿痛、尿頻及膿尿等,且如若不及時治療病情進展則會導致慢性尿路感染,嚴重者極有可能誘導細菌性敗血癥或腎乳頭壞死等病癥,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在尿路感染的初期確診病情,并依據結果制訂針對性治療方案,可提升患者滿意度。當前尿路感染診斷較多采用尿十聯檢驗,但該檢驗方式需操作者具備一定的臨床經驗,且單獨診斷準確度等與金標準存在差異。因此本研究采用尿十聯檢驗聯合細菌定量檢測聯合方式診斷尿路感染,現匯報如下。
選取2017 年9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來潮州市人民醫(yī)院診療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258 例,依據診斷方式不同劃分為兩組,研究組與對照組,各129 例以作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尿路感染相關診斷標準;②將膀胱穿刺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作為診斷金標準;③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于知情書上署名。排除標準:①反復性尿路感染;②精神類疾病或認知障礙;③其他臟器嚴重功能不全或合并患有惡性腫瘤、糖尿病等;④臨床依從性較差。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許可。
研究組患者中男35 例、女94 例,年齡26~85歲,平均(55.5±3.2)歲,感染時間6~27 d,平均(16.5±1.2)d,學歷:小學及以下35 例,初中19 例、高中39 例、大專及以上36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2 例、女97 例,年齡25~86 歲,平均(54.5±3.5)歲,感染時間7~26 d,平均(15.9±0.7)d,學歷:小學及以下36 例,初中18 例、高中40 例、大專及以上35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感染時間、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基礎診斷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行血常規(guī)、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等確診病情。采用膀胱穿刺方式收集患者尿液,下腹部皮膚局部清潔消毒后,采用無菌注射器直接從患者恥骨上方經皮膚穿刺入膀胱抽取尿液,后嚴格參照第四版《全國臨床檢查操作流程》[3]第七章尿液檢驗的具體操作規(guī)范施行。采用1 μL 定量接種環(huán)取一環(huán)收集的尿液,采用劃線法將其分別于血液瓊脂平板、麥康凱培養(yǎng)基接種,完畢后將其放置于恒溫35℃細菌培養(yǎng)箱中,時間72 h,后觀察是否有細菌生長,培養(yǎng)平板上存在細菌,即可診斷為真性菌尿(尿路感染陽性)。評估標準:革蘭氏陽性菌(G+)球菌>104CFU/mL,革蘭氏陰性菌(G-)桿菌>105CFU/mL。
1.2.2 對照組診斷方式 對照組采用臨床尿十聯檢驗方式。收集尿液前需預先告知患者清潔外陰部,避免陰部細菌污染尿液樣本。收集患者清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尿量約15~25 mL),并用無菌器皿盛裝,保存于在4℃環(huán)境中,及時送檢(檢驗盡快完成,避免污染)。使用全自動尿液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型號:iChemVELOCITY)檢測,并嚴格參照設備操作說明檢測尿10 項,且檢驗過程中需避免樣本被污染。尿10 項(尿十聯):尿PH、尿比重(SG)、尿蛋白(PRO)、尿膽紅素(BIL)、尿白細胞(LEU)、尿亞硝酸鹽(NIT)、尿酮體(KET)、尿糖(GLU)、尿膽原(URO)、尿潛血(BLD)。后由臨床經驗豐富的檢驗科醫(yī)師觀察診斷。
1.2.3 研究組檢驗方法 研究組基于對照組聯用細菌定量培養(yǎng)檢測方式。中尿液收集方法及尿十聯檢驗方法均與對照組一致。細菌定量培養(yǎng)檢測方法如下:將收集到的尿液取1 μL,以涂劃的方式使用定量接種環(huán)將其均勻涂抹于血瓊脂平板上,完畢后將其放置于恒溫35℃細菌培養(yǎng)箱中,卵育24 h,取出平板統計菌落數。菌落統計數乘以1 000,即為每毫升中菌落數。細菌定量培養(yǎng)菌落數≥105CFU/mL,則為真性菌尿,確診為尿路感染,如若培養(yǎng)結果為104~105CFU/mL,則為可疑陽性,需進一步復查確診;如若培養(yǎng)結果<104CFU/mL,則表明檢測樣本被污染。
①比較兩組的誤診率及漏診率。②比較兩組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及準確度。以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作為診斷金標準。計算方式: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特異性;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陰性)例數×100%=敏感性;(真陰性+真陽性)例數/各組總例數×100%=準確性。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結果:對照組陽性112 例、陰性17 例;研究組陽性113 例、陰性16 例。③比較兩組診斷滿意度。采用潮州市人民醫(yī)院自制診斷滿意度調查量表評估,為百分制,其中>85分為滿意;70~85 分為基本滿意;<70 分為不滿意。診斷滿意度=(每組例數-不滿意例數)/每組例數×100%。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分析數據,其中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當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誤診率及漏診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研究組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組診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44,P=0.012),見表3。
表1 兩組誤診率及漏診率比較 (n=129)
表2 比較兩組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及準確度 (n=129)
表3 比較兩組診斷滿意度 (n=129)
近幾年伴隨著我國人口進入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及不良生活環(huán)境的加劇,臨床中尿路感染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逐漸趨于年輕化。當期臨床治療該癥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特征,但尿路感染的病因較為復雜,且抗生素長期給藥會導致細菌等產生一定程度的耐藥性,加重臨床治療困難度[4]。尿路感染屬于泌尿系統疾病的一種,且經臨床統計發(fā)現,該癥在女性人群中患病率較高,且男女患病率比例為1∶9。導致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主要原因為女性較為特殊的生理解剖結構,其尿道相對男性短,但直徑又相對較寬,再加上女性尿道口與陰道口兩者間距離較小,則導致女性人群極易導致尿路感染[5]。部分臨床研究中表明該癥的引發(fā)也與患者患有糖尿病等其他類疾病相關。部分醫(yī)學研究中報道,≥95%的尿路感染誘發(fā)是單一細菌,且病原菌單一類型中占比例較大的為大腸埃希菌。該細菌的分型達140 種,且醫(yī)院實驗室行患者糞便檢查時發(fā)現,其中分離出來的大腸埃希菌與患者導致尿路感染的大腸埃希菌屬于同一分型,此種情況較于無并發(fā)癥尿路感染患者或無癥狀尿路感染患者中。其余病原菌類型為銅綠假單胞菌[又被成為綠膿桿菌(G-)]、糞鏈球菌(G+)、變形桿菌(G-)、產氣桿菌(G+)、克雷伯氏桿菌(G-)等。臨床尿路感染分為兩種類型:急性與慢性[6-7]。其中急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尿頻且痛、寒戰(zhàn)、尿急、高熱及腎區(qū)疼痛等,而慢性尿路感染在臨床診斷時發(fā)現其誘發(fā)因素較復雜且多樣,診斷時并無典型性臨床特征,確診存在一定的困難度[8]。如若急性尿路感染發(fā)病后,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治療則會導致其病情長時間遷延,難以治愈,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疾病進展形成慢性尿路感染,嚴重者極有可能導致腎功能損傷誘發(fā)其他腎臟疾病。因此臨床尿路感染的治療原則為及時發(fā)現、盡早診斷、對癥治療,以免病情延誤,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提升患者泌尿系統健康程度[9-10]。
伴隨著醫(yī)學診斷技術的創(chuàng)新及不斷進步,泌尿系統疾病診斷在公眾健康體檢中檢出率逐漸提升。其中尿常規(guī)、尿八聯、尿九聯、尿十聯、尿液細菌定量培養(yǎng)檢測及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檢查均能有效診斷患者尿路感染情況,其中臨床將尿液細菌定性培養(yǎng)檢查作為尿路感染診斷的金標準[11-12]。既往的臨床診斷中主要依據患者尿路感染癥狀、合并癥狀及尿常規(guī)數據等加以診斷,但有小部分患者的尿路感染為隱匿性,疾病的早期并無典型性尿感癥狀,因此如若漏診或誤診則會導致患者措施最佳治療時機,延誤其病情,增加醫(yī)患糾紛的風險性[13-14]。當前臨床尿路感染診斷中尿十聯檢驗應用較為廣泛,該檢驗方式在臨床中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檢驗價格低廉易于接受,檢驗操作便捷、快速等,患者接受度較高,但該方式在檢驗中需采用顯微鏡詳加鑒別確認。如若檢驗人員的臨床檢驗不充足,則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情況,延誤患者病情,病情進展則會增加治療困難度,此為尿路感染采用尿十聯檢驗診斷的局限性[15-16]。因此本研究在臨床常規(guī)尿十聯檢驗基礎上聯用細菌定量檢測,旨在探究聯合診斷的準確度、敏感性等。結果顯示:研究組誤診率及漏診率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及準確性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診斷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臨床診斷尿路感染采用尿十聯檢驗與尿液細菌定量培養(yǎng)聯合方式,誤診及漏診情況相對單一尿十聯檢驗較低,且聯合診斷的準確度較高,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診斷后患者滿意度高。尿液細菌定量培養(yǎng)在檢查患者尿液中風細菌時具有較強的敏感性。但在細菌培養(yǎng)中,極易受樣品影響,如若存在污染則其檢驗結果準確度相對較低,因此如果單一進行尿路感染細菌診斷則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陽性率[17-18]。而相關臨床研究中也曾表明,尿液細菌定量培養(yǎng)及膀胱穿刺細菌定性培養(yǎng)均需2~3 d 細菌周期培養(yǎng)時間,因此其檢驗時間相對較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20]。本研究將尿十聯檢驗與尿液細菌定量培養(yǎng)兩種檢測方式聯合使用,則能促使兩種診斷方式各自發(fā)揮優(yōu)點,從而準確診斷尿路感染,同時又能提升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尿路感染采用尿十聯檢驗與細菌定量檢測聯合的方式,診斷準確率較高,且能顯著降低診斷時誤診及漏診情況,在尿路感染診斷中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因此,尿十聯檢驗聯合細菌定量檢測在尿路感染診斷中具有顯著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