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珠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食管鱗癌為臨床常見的一種食管癌類型,其發(fā)病原因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飲食等存在一定關聯(lián),發(fā)病后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難、胸骨后疼痛癥狀[1]。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食管鱗癌的主要手段,但大部分患者需采用化療輔助治療,以延長生存期。但臨床發(fā)現(xiàn),大部分腫瘤化療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實體腫瘤,其原因主要為腫瘤內存在多種耐藥基因,使化療藥物敏感性降低,降低化療效果。故對化療藥物敏感性的研究逐漸受到臨床關注。白介素33(IL-33)為近年來臨床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細胞因子,屬于促炎癥細胞因子,能夠與白介素1(IL-1)受體蛋白結合激活核轉錄因子以及促分裂元活化蛋白激酶,參與機體免疫調節(jié)、炎癥反應等多種生理過程[2]。相關研究顯示,IL-33還可能與腫瘤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關聯(lián)[3]。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食管鱗癌細胞IL-33 表達與化療藥物敏感性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 年3 月至2019 年12 月在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食管鱗癌患者8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齡42~64歲,平均(50.12±6.41)歲;TNM 分期:Ⅱ期31例,Ⅲ期25 例,Ⅳ期24 例;化療方案:30 例接受氟尿嘧啶+順鉑(5FU+DDP)治療,26 例接受紫杉醇+順鉑治療,24 例接受多西他賽+5FU 治療。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無其他惡性腫瘤者;②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③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完整者;④配合度理想者;⑤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過敏體質者;④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衰竭者;⑤伴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礙者。
檢測化療藥物敏感性:使用湖州海創(chuàng)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ATP 腫瘤化療敏感性檢測試劑盒檢測食管鱗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主要操作方法:將手術切除所有患者的新鮮腫瘤組織作為標本置入帶有Hanks 液的無菌凍存管內,使用滅菌PBS 沖洗標本,隨后將標本剪成糊狀,使用200 目銅網進行研磨過濾,結束后以3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去除上層清液使用Hanks 液進行二次漂洗,采用臺盼藍染色法進行活細胞計數。把化療藥物加入96 孔培養(yǎng)板,所用藥物與100%藥物測試濃度(TDC)設定參照藥物在體內的 血 漿 濃 度: 5FU 為 25.0 μg/mL、DDP 為3.8 μg/mL、多 西 他 賽 為3.7 μg/mL、紫 杉 醇 為3.6 μg/mL,聯(lián)合使用藥物治療的各藥物濃度與單藥濃度一樣。各藥物均設5 個TDC,分別為200.0%、100.0%、50.0%、25.0%、12.5%,每個TDC 有2 個平行孔,同時設2 排(8 個孔)作為對照,其中一排不加藥物作為對照,另一排為空白對照,僅添加200 μL 培養(yǎng)液,無培養(yǎng)細胞;放在溫度為37oC、5%CO2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5 d,加入50 μL熒光素在每個孔中,并依據試劑盒說明書測量熒光值。
化療藥物敏感性檢測結果均依據測定的熒光值計算,指標為化療敏感指數(CSI)、IC90、IC50。CSI 為500 減去每個TDC 的抑制率相加之和,CSI 數值越小,表示此化療藥物對腫瘤細胞抑制率越高;IL90:抑制90%腫瘤細胞生長的TDC;IC50:抑制50%腫瘤細胞生長的TDC。敏感性判斷標準:依據化療藥物TDC、CSI、IC90、IC50 進行判斷,敏感:IC50≤25%TDC,耐藥:IC90>100%TDC,IC50>25%TDC,CSI>300。
以手術方式獲取所有患者的腫瘤組織,采用石蠟標本進行連續(xù)切片,切片厚度為4 μm,采用Axio Scan.Z1 全自動數字玻片掃描系統(tǒng)對切片進行掃描,結果則以細胞核內棕褐色染色作為IL-33 的陽性表達。于400 倍顯微鏡視野下,選擇5 個隨機區(qū)域在確保每個視野內有>200 細胞時對切片進行分析,對切片進行統(tǒng)計并計算得分。采用200倍顯微鏡進行觀察,對切片進行評分。①將染色顏色不顯色記0 分,淡黃色記1 分,棕黃色記2 分;②對陽性細胞計數進行計算,數量<5% 記0 分,數量為5%~25%記1 分;數量25%~50%記2 分,數量為50%~75% 記3 分,數量>75% 則記4 分。將兩項結果得分相乘,結果分數0 或1 的為陰性,分數≥4 分則為陽性。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全部計量資料均經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IL-33 表達對化療藥物敏感性的影響;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得到曲線下面積(AUC),分析IL-33 表達在化療藥物敏感性中預測價值:AUC<0.5 無價值,0.5~0.7診斷價值較低,0.7~0.9 診斷價值中等,>0.9 診斷價值高。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80 例患者對化療藥物敏感28 例,占比為35.00% (28/80);耐藥52 例,占比為65.00%(52/80)。
敏感組IL-33 陽性檢出率低于耐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479,P=0.000)。見表1。
表1 敏感組與耐藥組IL-33 陽性檢出率比較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L-33 陽性檢出率可能是影響化療藥物敏感性的影響因素。見表2。
表2 食管鱗癌細胞IL-33 表達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影響的回歸分析
將化療藥物是否敏感作為狀態(tài)變量(0=敏感,1=耐藥),將IL-33 陽性表達作為檢驗變量,繪制ROC 曲線(見圖1),結果顯示,IL-33 陽性表達與化療藥物敏感性為耐藥的AUC 為0.765,具有一定預測價值,具體參數見表3。
圖1 IL-33 陽性表達的ROC 曲線
表3 食管鱗癌細胞IL-33 陽性表達在化療藥物敏感性中的預測價值
食管鱗癌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約占食管癌發(fā)病率的90%。由于該疾病發(fā)病初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導致大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發(fā)展至中晚期,錯過最佳治療時機[4-5]?;熓桥R床治療食管鱗癌常用輔助手段,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6]。但采用化療治療的臨床效果與患者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具有一定關聯(lián)。
IL-33 作為一種細胞因子,在正常人體內呈低表達,但當機體在疾病狀態(tài)下會快速釋放,增加機體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病情[7]。相關研究指出,IL-33 在惡性腫瘤發(fā)生與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胃癌、乳腺癌、肝癌等,且認為IL-33 表達對化療藥物敏感性可能具有一定影響[8]。免疫、細胞因子以及炎性細胞等均為適合腫瘤生存的微環(huán)境,而IL-33 屬于其中的細胞因子,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jié)及炎癥反應,故當食管鱗癌細胞中IL-33呈陽性呈高表達時,不僅擾亂機體免疫調節(jié)功能,且加重機體炎癥反應,為腫瘤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導致腫瘤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降低臨床抗腫瘤效果[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敏感組IL-33陽性檢出率低于耐藥組,提示食管鱗癌細胞IL-33在敏感性患者中呈高表達。進一步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IL-33 陽性高表達可能是影響化療藥物敏感性的影響因素。提示IL-33 高表達可能參與化療藥物敏感性降低過程。且進一步經ROC 曲線發(fā)現(xiàn),IL-33 陽性表達預測化療藥物敏感性為耐藥的AUC 為0.765,提示IL-33 陽性表達在臨床食管癌患者化療敏感性的預測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IL-33 在食管鱗癌化療藥物耐藥患者中呈高表達,可能是誘發(fā)化療藥物敏感性降低的影響因素,臨床可考慮通過檢測IL-33 表達情況,以評估化療藥物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