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
強迫癥屬于一種精神疾病,表現(xiàn)為強迫性行為或觀念反復出現(xiàn),且病情反復。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藥物為5-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盡管存在一定療效,但是停藥后復發(fā)幾率較高[1]。所以,迫切希望找到一種安全性、有效性均較高的治療措施。SFBT是一種心理療法,其原則是解決問題,而對于產(chǎn)生該病的原因并不過多詢問,以協(xié)助患者將問題有效解決為關(guān)注重點,通過患者改變自身行為,發(fā)掘本身潛力[2]。該療法因其用時短、效果好、操作簡單等特點普遍應用于治療心理方面的問題,如藥物上癮、賭博、抑郁癥等,且取得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以2018 年7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強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SFBT 聯(lián)合帕羅西汀治療該病的效果,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102 例強迫癥患者納入本次研究,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1 例。觀察組,男31 例,女20 例;年齡19~51 歲,平均年齡(27.35±7.89)歲;病程5 個月~15 年,平均病程(4.27±3.58)年;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分別為5、17、29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3 例;年齡20~52 歲,平均年齡(28.41±7.87)歲;病程6 個月~16 年,平均病程(4.33±3.89)年;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學歷分別為6、19、2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自愿參與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強迫癥的診斷標準;病情持續(xù)>3 個月。
1.2.2 排除標準 妊娠期者;哺乳期者;30 d 內(nèi)服用過精神藥物、激素類等其他藥物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其他精神障礙者;嚴重臟器疾病者;參與其他研究者;不配合研究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帕羅西汀治療。帕羅西汀(浙江尖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532)口服20 mg/次,1 次/d,連服7 d 后,若無顯著不良反應可增加藥量至40 mg/d。觀察組:采用帕羅西汀+SFBT 治療。帕羅西汀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一致;SFBT 包括:與患者面對面交流,1 次/周,>60 min/次。交流需詳細記錄,治療過程包括:開場、陳述癥狀、病例討論、利用奇跡問題、利用量表、中場休息、贊賞、布置作業(yè)等。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療效,判定標準如下:Y-BOCS 評分恢復正?;蚪档汀?0%為顯效;Y-BOCS 評分下降≥40%且<70%為有效;Y-BOCS 評分下降<4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強迫癥評分:根據(jù)Y-BOCS[2]評價患者的強迫癥程度,共10 小題,總分50 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③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乏力、頭痛、惡心。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對照組顯效15 例,有效25 例,無效11 例;觀察組顯效27 例,有效21 例,無效3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12%(48/51),高于對照組的78.43%(40/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99,P=0.021<0.05)。
2.2 兩組患者強迫癥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Y-BO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治療第2、4、6、8、10 周末的Y-BOC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強迫癥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強迫癥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乏力1 例,頭痛1 例,惡心1 例;對照組發(fā)生乏力3 例,頭痛4 例,惡心4 例。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88%(3/51),低于對照組的21.57%(11/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99,P=0.021<0.05)。
強迫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以反復出現(xiàn)無法控制的強迫性觀念或行為為主要表現(xiàn),該病在我國中的發(fā)病率高達3%[3]。發(fā)生強迫癥會使患者出現(xiàn)認知和行為障礙,盡管不影響患者的自知力,但是在患者生活中一些行為和想法會不斷出現(xiàn),同時這些行為和想法常常是沒有意義的,雖然患者知曉此情況,但是卻不能利用意志力克服并消除此問題,久而久之將帶給患者非常大的困擾,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社交[4]。
目前,臨床醫(yī)學不斷深入對于強迫癥的認知,認為該病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的疾病,如社會生活事件、生物學等[5]?,F(xiàn)階段,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該病的常見方式,盡管臨床治療該病采取藥物治療有一定療效,但是患者的社會生活恢復不夠顯著,疾病仍然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同時患者停用藥物后病情反復發(fā)作的幾率較高[6],所以需要選取一種療效更加顯著的治療方法。
在1980 年,SFBT 被提出來[7],為一種心理治療方式,模仿了社會結(jié)構(gòu)和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該療法的核心觀念是通過進行目標導向的方式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優(yōu)勢為操作性強、效果好、治療時間短[8],該理論在長時間的創(chuàng)新和應用下而日漸成熟,在臨床各類精神疾病的治療中效果良好。本次研究對照組采用帕羅西汀治療,觀察組采用SFBT 聯(lián)合帕羅西汀治療,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治療第2、4、6、8、10 周末的Y-BOC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示帕羅西汀聯(lián)合SFBT 治療強迫癥可使療效顯著提升,改善強迫癥癥狀。分析原因為:有研究表示[9],強迫癥的出現(xiàn)同腦內(nèi)5-HT 功能存在關(guān)系,帕羅西汀是苯基哌啶衍生物,為5-HT 再攝取抑制劑,可對5-HT 轉(zhuǎn)運體選擇性抑制,使突觸前膜阻斷5-HT 再攝取,增強腦內(nèi)5-HT 功能,延長其作用時間,從而達到強迫癥治療的目的。同時該藥物口服后可全部吸收,其生物利用度較高。盡管帕羅西汀治療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和抗藥性,影響療效。SFBT 關(guān)注的是將問題如何解決并不是將問題本身解決,可使患者心理壓力顯著降低,讓患者直面疾病時可獨立思考如何將此問題有效解決。因為對患者采取的措施、希望、成功經(jīng)驗比較重視,在治療期間重視患者可控制和改變的原因,提升治療的合理性,進而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挫敗感降低,使其治療信心提升[10];同時利用科學的評估方法、贊美、積少成多、過去治療成功的案例、臨床治療經(jīng)驗來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SFBT 對于治療的個性化特別重視,使患者對于醫(yī)生的治療習慣不必特意適應,相信患者可自己改變。若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問題,醫(yī)生需對自身不足之處進行考慮。在治療過程中對于患者配合度進行考慮,重視主觀能動性,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另外,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SFBT 聯(lián)合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可使單純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有效降低。
總而言之,強迫癥作為常見精神疾病,具有反復發(fā)生強迫性行為和觀念的特點。帕羅西汀聯(lián)合SFBT 可使治療效提升,改善疾病表現(xiàn),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