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袁昕怡 尹建強
(湖南農業(yè)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西臨云貴高原余脈,南臨武陵山脈;在新中國成立后因人為和年代久遠的原因,大量建筑文物受損,現(xiàn)如今僅存兩個墻門和幾個廟宇,但古城內傳統(tǒng)街巷空間以及公共空間得以保留,現(xiàn)風貌保存較為完好,為本次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根據(jù)自2012年起實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七條規(guī)定:鳳凰古城的核心保護區(qū)范圍為東正街、十字街、文星街、中營街、登瀛街等。該街區(qū)古建筑存留較多,整體風貌較好。本文街道調研取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四條街道:登瀛街、東正街、十字街、文星街。四條街道路寬、功能各有區(qū)別,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特此說明,本次論文的研究對象是鳳凰古城的老城區(qū),不涉及新城區(qū)。
鳳凰古城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一方面是近年來古城旅游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讓這里充滿生機和發(fā)展;另一方面是因其在學術上的價值,即保存了相對完好的明清院落,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且據(jù)其他評估結果表明,鳳凰古城的非利用價值比游憩價值大許多,因此鳳凰古城的保護應重于開發(fā),保護是第一位,開發(fā)是第二位。這就更呼吁我們關注鳳凰古城的公共空間現(xiàn)狀,使鳳凰古城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發(fā)展。
古城的公共空間是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直接影響到居民生活的質量,所以建設好古城內公共空間對于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fā)展有重大意義。
為此,本研究對鳳凰古城公共空間現(xiàn)狀進行了實地調研。第一步是實地觀察古城內公共空間分布現(xiàn)狀和使用情況;第二步是訪談,在實地考察的過程中,對居民進行訪問,深入了解居民的公共生活現(xiàn)狀。
通過這兩步調研,分析古城公共空間的實際現(xiàn)存狀況和分布情況。
鳳凰古城是湖南十大文化遺址之一,在政府和居民的重視下,老城區(qū)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大都保存良好。
1.3.1 公共空間相關概念
公共空間:是指居民生產、生活、娛樂、游憩等各類公共活動交織集聚的空間,承載著古城公共生活、人文歷史和鄉(xiāng)愁記憶,展現(xiàn)著居民的價值觀、生活觀和理想追求。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帶來的視覺感受不僅僅在其形式和構圖上有所反映,還應該能分解為人類所感受的特征,如易辨識、易記憶、有特色、有秩序等。所以他把在城市意象中起決定作用歸結于路徑、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標志物五種要素,可把城市空間看成這五種要素的組合體。因此本文認為它同樣適用于鳳凰古城公共空間。
空間要素:
①路徑——道路、街巷、水圳等;
②邊界——圍墻、綠植、河湖等;
③區(qū)域——居民區(qū)、牌坊群、水塘、綠化景觀等;
④節(jié)點——水口、入口、廣場、家式宗祠等;
⑤標志物——祠堂、牌坊、繡樓等。
這五種要素并不脫離群體而單獨存在,區(qū)域是由節(jié)點組成,受到邊界的限制,路徑穿于其中,標志物遍布于區(qū)域內部。五種元素有其自身規(guī)律可循,才能構成獨具一格的公共空間。
1.3.2 根據(jù)這五個空間要素,將空間現(xiàn)狀進行劃分
(1)路徑
交通性街巷是古城中的主街,貫穿于整個聚落,路面寬度在4至5米,兩邊建筑商鋪以賣苗族特色產品為主。
生活性街巷將各個民居院落連接起來,雖尺度較小,但界面變化豐富,路面寬度常在兩米左右。
祠堂備弄則設置在祠堂兩邊,寬度上面更窄,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功能性。
(2)邊界
①古城墻:鳳凰現(xiàn)存古城墻,連接著北門城樓和東門城樓。
②沱江:沱江是鳳凰古城的母親河,分布著人們喜愛的眾多公共空間,比如鳳凰虹橋、沱江跳巖等。
(3)區(qū)域
牌坊:鳳凰城牌坊。
牌坊原本是祭祀構筑物,后來逐漸變成古城、建筑物等入口的標志性構筑物,有導向作用。
(4)節(jié)點
①水口:水門口古碼頭
②鳳凰廣場
鳳凰文化廣場作為鳳凰古城入口接納廣場,連通著古城內幾條主大街,鳳凰廣場是鳳凰古城的標志性建筑物。到了傍晚時分,鳳凰廣場則變?yōu)橐粋€廣場舞和打太極的功能活動空間。
古城中的廣場空間多依附于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它們不像城市廣場般孤立存在,比如楊家祠堂戲臺前廣場。此外還有散布于古城各處的小型廣場,主要滿足居民生活功能為主,多位于房屋前面,四合院中間,主要功能為秋收時曬谷,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廣場空間,如古城中的戲臺,是居民集中看戲的地方。
圖1 戲臺前廣場(圖片源于網絡鳳凰楊家祠堂戲臺前廣場 - 國內版 Bing images)
③家式宗祠:沈從文故居、楊家祠堂、陳氏宗祠等。
(5)標志物
①祠堂:楊家祠堂、田家祠堂。
②牌坊:鳳凰城牌坊。
③繡樓:八角樓、煙雨亭、鳳緣亭。
④書院: 三潭書院。位于鳳凰縣東北部的吉信鎮(zhèn)境內,是中國苗族地區(qū)最大書院,也是湖南省現(xiàn)存四大書院之一。
公共空間的形成過程依賴多種因素,有被自然環(huán)境影響,根據(jù)地形水文而布局;也有根據(jù)人文因素,以宗祠為中心的分布情況而布局;也有古時人們考慮防御因素,通過城墻堡壘等加強防御功能而布局,更有根據(jù)街巷走勢而分布的公共空間。
如圖2是古城的主要節(jié)點圖,詳細表示了水系、宗祠、古城墻、街巷四節(jié)點。
圖2 古城節(jié)點圖(筆者自繪)
鳳凰古城空間群構不僅具有老城區(qū)嚴謹?shù)拿鞔_的主軸線街道網絡,沱江邊的城墻道路也呈對稱分布。沱江是鳳凰古城的主要軸線,確定了古城的形態(tài)走勢,公共濱水空間分布在水系兩側,主要建筑物分布在沱江兩側并擴展開來,其他構筑物也依水而建。
水系豐富的地區(qū),居民也習慣沂水而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婦女們在水系兩側濱水空間洗菜、浣洗衣物,日久漸漸形成日常交往的場所。在水系上方有鳳凰虹橋、沱江跳巖、水門口古碼頭等工程建筑物,是深受鳳凰古城居民和外地游客喜愛的公共空間。
在沱江周邊有寬長10米到20米不等的濱水空間,依附著沱江的走勢呈帶狀分布,空間內設置了石長椅和樹池等供人休息,岸邊有一級一級沒入沱江的臺階,它同時具備了緩沖漲水空間和提供休息空間的功能。在沱江旁的濱水空間是游客觀賞虹橋、跳巖等有名景點的絕佳觀賞點,一天之內,此處往來人群眾多。因此,沱江水系周邊是鳳凰古城占地最廣、人流量最多的公共空間。
圖3 濱水區(qū)(圖片源于網絡中國 鳳凰古城 (airpano.org.cn))
鳳凰古城最著名的祠堂有楊家祠堂和田家祠堂。鳳凰的祠堂分為兩類,一類是人民群眾出資修建,以此紀念出身本地為官并做出貢獻的人物。另一類是同姓族人為祭祀祖先建立,其作用為紀念、祭祀、議事、娛樂場所,此類祠堂平面布局多為四合院形式。
而楊家祠堂至今是保護最為完整的祠堂,位于古城東北部古城墻邊。祠堂是兩層木質結構的四合院,由大門、戲臺、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楊家祠堂內著名的公共空間是戲臺,每逢大節(jié)日都會請戲班唱戲。戲臺前開闊的廣場便是看戲的場地,二樓的包廂是族中長輩觀戲之位。兩邊的廊房是供喜事用餐的地方,后面是正殿,為族長執(zhí)行族規(guī)、家法和做決策之處。因此,祠堂是鳳凰古城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
由于歷史因素影響,鳳凰古城遺留下許多古城墻。
1704年的清朝正式建立了鳳凰古城,也正式有了城墻,它是中國的南方長城。2000年4月22日國家建設部、文物局派出專家組在考察湘西鳳凰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苗疆邊墻”這道中國的南長城。2001年5月國家正式確認“苗疆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筑之一。
抗戰(zhàn)期間,軍官薛岳通令各縣拆除城墻。鳳凰古城城墻僅沿河一帶因防洪需要,拆去城垛與碉樓,幸存一段城墻和東門、北門兩座城樓。
如圖4,是鳳凰現(xiàn)有的古城墻遺址,整個城墻連接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面對沱江的壯觀古城墻,在歷史上發(fā)揮了軍事防御和防洪的雙重作用,至今還起著防御洪水、分割沱江和城區(qū)、引導人流的作用。
圖4 俯瞰圖(圖片源于網絡中國 鳳凰古城 (airpano.org.cn))
如圖5,是鳳凰古城一天人流量最多的一處,連接了城區(qū)和沱江濱水區(qū)域,是人們必經之處,這些人流多是游客和販賣花環(huán)或者苗族服飾的商販。北門城樓自帶一個半圓形的院子,院內邊側建有一處矮房,如今做商販用途,古時應是士兵駐守的關卡處。因此,鳳凰古城的公共空間也多在分布在古城墻周邊。如下圖所示:
圖5 北門城樓濱水區(qū)平面圖(筆者自繪)
鳳凰古城由一條東正街貫穿東西,連接著古城入口廣場空間和東門。這是一條寬3米,縱向隨勢成線,橫向交錯鋪砌的主街。此街形成于元明時期,現(xiàn)存的是清式格局,鳳凰古城以這條街為中軸,連接無數(shù)小巷空間,以及兩街交叉匯成的小廣場空間,起到溝通全城的作用。
其中,十字形、丁字形的街巷空間:街巷交叉口平面形態(tài)變化多端,基于車流、人流的匯合須使交點空間變大,且停車場等因使用需求經常分布在交叉口的位置,因此街巷交叉口又常常是十字形、丁字形等形態(tài)。
因此古城的公共空間也受街道分布影響。
鳳凰古城的公共空間布局形態(tài)通過獨特的地形、水文、人文條件使其極具特色。通過以上研究得出,鳳凰古城公共空間的布局有以下特點:主要公共空間分布在水系兩側、祠堂、古城墻歷史遺址以及街巷周圍。通過這次研究,為后期鳳凰古城水系、街巷、祠堂、古城墻等公共空間的整治保護做了明確的目標。在此對鳳凰古城公共空間的保護與發(fā)展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發(fā)揮政府在古城公共空間的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應加大古城歷史文物保護、歷史街道、基礎設施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整治的資金投入。在公共空間方面,對祠堂、古城墻等歷史遺留的文化遺產要加大資金投入。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重視程度。針對有關部門和居民對公共空間等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夠的情況下,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和工具去宣傳保護歷史文化古城公共空間的氛圍。
3)建立傳承機制。文化傳承者是古城公共空間保護和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節(jié),古城的公共空間保護和傳承工作一定要以人為本,把文化傳承者和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作為重點。
4)活化公共空間。在保護的同時,注重修復并改造創(chuàng)意,在古城的小空間中起到活化作用,賦予公共空間新的功能。
5)對沱江沿岸、街巷、祠堂、古城墻等公共空間的保護,需要有針對性。沱江沿岸的公共空間在汛期會經常被水淹沒,就要注意防汛工程的落實,祠堂、古城墻等帶有古老建筑的公共空間需定期維護。
在此基礎上,傳承文化的同時,保護并發(fā)揚文化,使鳳凰古城公共空間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