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招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林業(yè)局,福建 龍巖 364100)
紅葉石楠Photinia × fraseri Dress是薔薇科Rosaceae石楠屬Photinia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有“紅葉綠籬之王”之稱的紅葉石楠是我國為改變園林綠化中紅葉植物存在品種陳舊單調、分布面窄等問題,于1994年前后從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引進的新樹種。其以獨特的四季紅葉和生長特性在國外極為流行,在我國園林綠化中使用也越來越多。 有關專家認為紅葉石楠將成為我國市場上彩葉樹種霸主。
作為應用廣泛的外來樹種,紅葉石楠受到越來越多的本地病蟲害的危害。陳林、付冬根等報道江蘇、江西等地紅葉石楠主要病害包括葉斑病、灰霉病、炭疽病,主要蟲害包括蚜蟲、紅蜘蛛、刺蛾、介殼蟲、天牛、吉丁蟲。福建省紅葉石楠應用廣泛,近年也發(fā)現(xiàn)其受蛀干害蟲為主的病蟲害的嚴重危害。據(jù)報道,福建省紅葉石楠害蟲包括6目20科36種,其中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是主要蛀干害蟲之一。
星天牛A. chinensis屬鞘翅目Coleoptera天??艭erambycidae,被歐洲植物保護組織(Europ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列為重要檢疫對象,也是北美國家的重點檢疫對象,在我國南方發(fā)生嚴重。該蟲在我國分布較廣,較早記錄的分布范圍包括河北、北京、山東、江蘇、浙江、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云南、江西,、吉林、遼寧、臺灣以及黑龍江。 國外分布于朝鮮、緬甸以及日本。 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也有記錄。我國記錄的星天牛的寄主植物包括柑橘、蘋果、梨、無花果、櫻桃、批把、花紅、柳、白楊、桑、苦楝、柳豆、洋槐、榆、懸鈴木、木麻黃、核桃、紅椿、楸、烏桕、梧桐、相思樹、櫟、棗以及其他林果植物共計19科29屬48種。星天牛在本地鄉(xiāng)土樹種和部分外來引種樹種上的危害特性及防治方法,多有報道,但在紅葉石楠上的危害特性尚未見報道。2018~2021年,本人系統(tǒng)觀察研究了該蟲在福建龍巖危害紅葉石楠的特性,具體情況如下:
外業(yè)觀察基地設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qū)合溪鄉(xiāng)綠為綠化苗木基地(E116.772833°,N24.868550°),大溪鄉(xiāng)綠化苗圃(E116.895278°,N24.641111°)。福建龍巖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8.7 ℃~21.0 ℃,平均降水量1031 mm~1369 mm,日照時數(shù)1804 h~2060 h。全年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
1.2.1 室外觀察方法。根據(jù)苗圃地形土壤等狀況,設置有代表性的樣地。每周觀察1~2次,詳細觀察樣地中紅葉石楠枝干的受害情況,觀察記錄并統(tǒng)計成蟲取食、產(chǎn)卵、刻槽、排泄孔的位置與數(shù)量,以及羽化孔的位置。定期選取受害苗木,剖干、剖根觀察天牛為害特點,統(tǒng)計天牛數(shù)量。
1.2.2 室內(nèi)研究方法。從苗圃中將受害苗木移入室內(nèi)養(yǎng)蟲籠中盆栽,并截頂去枝,斷口處用濕棉花保濕,觀察成蟲羽化出孔習性。成蟲羽化后進行雌雄配對,置于養(yǎng)蟲籠中,分別以帶葉的苦楝枝條和紅葉石楠枝條進行對照喂養(yǎng),并在籠中放置去頂并做保濕處理的粗徑5~45 mm的紅葉石楠盆栽苗木,供天牛成蟲棲息、產(chǎn)卵。記錄成蟲補充營養(yǎng)習性,取食植物種類和數(shù)量,交配時間,刻槽產(chǎn)卵的時間、部位、數(shù)量等信息。
2.1.1 成蟲。雌蟲體長36~41 mm,寬11~13 mm;雄蟲體長27~36 mm,寬8~12 mm。全身漆黑色而有金屬光澤,頭部和身體腹面被銀白色和部分藍灰色細毛,但不形成斑紋。觸角很長,第1、2節(jié)黑色,第3~11節(jié)每節(jié)基部為藍白色。雄蟲觸角超過體長1倍,雌蟲則稍長于身體。前胸背板中瘤明顯,兩側具尖銳粗大的側刺突。小盾片及足的跗節(jié)披淡青色細毛。鞘翅基部滿布黑色顆粒,鞘翅表面散布有許多由白色細絨毛組成的斑點約15~20個,不規(guī)則排列呈5橫行,前兩行各約4個,第3行約5個,第4行約2個,第5行約3個。
卵長5~6 mm,長圓筒形,略彎。卵殼表面較光滑,初產(chǎn)時白色,后漸變?yōu)槿榘咨?,孵化前為黃褐色。
2.1.2 幼蟲。圓筒形,乳白色至淡黃色,老熟幼蟲體長38~67 mm。頭部褐色,長方形,中部前方較寬,后方縊入;額縫不明顯,上顎較狹長。 前胸略扁,背板前方左右各有1黃褐色飛鳥形斑紋,后半部有1塊黃褐色“凸”形大斑,略隆起。胸足退化消失。 中胸腹面、后胸及腹部第1~7節(jié)背、腹兩面均具有移動器。背面的移動器呈橢圓形,中有橫溝,周圍呈不規(guī)則隆起,密生極細刺突。
2.1.3 蛹。長約30~38 mm,乳白色,老熟時變?yōu)辄S褐色至黑色。觸角細長卷曲,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jié)后緣,形狀似成蟲。
星天牛危害紅葉石楠時一年發(fā)生1代,以幼蟲在蛀道內(nèi)越冬。越冬幼蟲3月初開始活動,4月上旬開始化蛹,4月底5月初開始羽化,6月上旬為產(chǎn)卵盛期,中下旬為孵化高峰,幼蟲11月上中旬開始越冬,幼蟲期10個月左右。詳細生活史見表1。
表1 以紅葉石楠為寄主的星天牛生活史(福建龍巖,2019-2020)
2.3.1 成蟲。成蟲羽化后在蛹室停留5~8天,才從預先咬出的羽化孔中爬出。出羽化孔高峰時間在上午6時至8時,此期出孔成蟲比例占全天的46.7%,下午16時至18時有個次高峰,此期出孔成蟲比例為28.1%。成蟲出孔后即可飛行,初期飛行能力弱,一般飛行距離不超過10 m,后飛行能力增強,最長飛行距離可達100 m左右。出孔當天即補充營養(yǎng),可取食紅葉石楠葉片和嫩枝的韌皮部。室內(nèi)飼養(yǎng)的成蟲更喜歡選擇苦楝為補充營養(yǎng)的植物。有選擇條件下,星天牛成蟲均選擇取食苦楝,而不選紅葉石楠。沒有選擇的時候,成蟲也取食紅葉石楠,但取食量僅為苦楝的1/3左右。成蟲補充營養(yǎng)10~15 d后開始配對交尾。6~8時和16~18時是交尾高峰。中午氣溫較高時,成蟲多停息于枝條端部,不取食也不交尾。雌雄成蟲均可多次交尾。交尾后3~4 d雌蟲開始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雌蟲在苗木離地面30 cm以內(nèi)的莖干基部刻槽,刻槽呈倒T型或L型,表面濕潤,后四周呈腐爛水漬狀,有流膠現(xiàn)象,樹皮呈“節(jié)疤”狀隆起。每個刻槽產(chǎn)卵1粒,苗圃受害嚴重時,也有部分刻槽產(chǎn)卵2粒。每雌產(chǎn)卵量與補充營養(yǎng)的植物種類關系密切。取食苦楝的雌蟲產(chǎn)卵78~194粒,平均145.3粒,取食紅葉石楠的雌蟲產(chǎn)卵量明顯更少,僅46~92粒,平均64.5粒。成蟲壽命長,40~90 d,平均78 d。
2.3.2 卵。卵期9~15天。卵初產(chǎn)時白色,后漸變?yōu)槿榘咨趸盀辄S褐色。
2.3.3 幼蟲。孵化后,先在產(chǎn)卵處的皮層下向下蛀食,如遇根部,則沿根而下,深達地下30 cm以上,被害處不露蟲糞,能見浸潤、溢水。幼蟲在皮下蛀食時,蛀道扁平不規(guī)則呈狹長溝狀,蛀道內(nèi)充滿蟲糞。幼蟲向下蛀食達地面以下時,向樹干基部周圍擴展迂回蛀食,環(huán)繞樹基皮下蛀食成圈,形成“圍頭”,使苗木枯死。在皮下蛀食30~60 d后,幼蟲開始蛀入木質部,初時直入,至一定深度(依苗莖不同而有異,一般0.5~3 cm左右)轉而向上。一般蛀道長約10~15 cm,與樹干縱軸平行,極少斜行或彎曲。木質部蛀道開有通氣孔,黃白色粉狀糞便從其中排出,堆于地面。幼蟲在越冬前向下蛀食到樹干基部或者主根,并在此處越冬。幼蟲發(fā)育后期,其粉狀蟲糞中逐漸增加條絮狀木屑。幼蟲老熟后,在蛀道上方化蛹。
2.3.4 蛹。老熟幼蟲化蛹前,在蛀道上方開鑿長約5~6 cm的蛹室,并在蛹室上方向外刻咬羽化孔,直達韌皮部表皮,保留孔口表皮完整。蛹室下方以木屑和糞便堵塞蛀道?;紩r頭部向上,直立于蛹室中。蛹期18~25 d。
3.1.1 營造抗蟲林分。星天牛在郁閉度大、通風透氣不良,林地衛(wèi)生差的林分危害相對嚴重。苗圃中各種苗木應適當增大株行距,使苗圃通風透光,減少星天牛危害。
3.1.2 清理被害木。在4月成蟲羽化前,應拔除無培養(yǎng)價值的被害苗木,清理出苗圃燒毀,以減少蟲源。
3.2.1 燈光誘殺。星天牛對340 nm、365 nm 和 380 nm的近紫外光有強趨光性,對紫外誘蟲燈也有較強趨光性??梢詫⒔贤夤猓ㄓ绕涫?40 nm~380 nm)光源作為星天牛誘蟲燈的首選光源,用于星天牛監(jiān)測和防治。
3.2.2 人工捕殺。5月下旬至7月下旬成蟲活動盛期,利用其晴天中午棲息于枝條上的習性,人工捕捉成蟲。樹干基部產(chǎn)卵刻槽四周呈腐爛水漬狀,有流膠現(xiàn)象,樹皮呈“節(jié)疤”狀隆起,易于發(fā)現(xiàn)。在成蟲產(chǎn)卵期,可尋找產(chǎn)卵刻槽后用錘敲擊產(chǎn)卵痕,錘死蟲卵。
3.2.3 引誘劑誘殺。以丙酮或乙醇為浸提液,浸泡苦楝樹葉及嫩枝皮,用浸提液制成濾紙和木塊誘芯,可誘集成蟲(引誘距離可達200m)。
3.2.4 驅避成蟲。樟樹揮發(fā)物(莰酮Camphor)對星天牛成蟲有驅避作用,可以在苗圃內(nèi)插花種植香樟苗木驅趕成蟲,避免成蟲產(chǎn)卵。
3.3.1 幼蟲防治。3%呋喃丹顆粒劑或75% 吡蟲啉根施。40%氧化樂果乳油+20%氰戊菊酯2:1混合噴施于樹干基部,或者40%氧化樂果乳油加煤油(1∶4)在產(chǎn)卵刻槽上涂25 cm寬的藥環(huán),均可防治皮層危害的幼蟲,還可兼殺蟲卵。56%磷化鋁片劑1/12片或1.8%阿維菌素乳劑3.6g/l-1蛀孔塞藥,可有效防治木質部危害的幼蟲。
3.3.2 成蟲防治。成蟲危害期,用15%綠色威雷200~300倍液或15%吡蟲啉微膠囊干懸劑2 500~3 000倍液,噴樹干基部,可防治星天牛產(chǎn)卵成蟲。用生石灰、硫磺粉、食鹽、水(10:1:1:40),加90%敵百蟲乳油0.2份 ,混合均勻制成白涂劑,自主干基部圍繞樹干涂刷至30 cm高處,以防止星天牛產(chǎn)卵。70% 噻蟲啉水分散粒劑12000倍液對成蟲擊倒力強,殺蟲速度快,星天牛成蟲取食施藥的木麻黃小枝后1 d內(nèi)全部死亡,防效達100%。
3.4.1 天敵昆蟲應用。林間星天牛主要天敵包括螞蟻和花絨寄甲,另有卵寄生蜂天牛長尾嚙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1種幼蟲寄生蜂、腫腿蜂和取食幼蟲的蠼螋。人工飼養(yǎng)天敵包括花絨寄甲和川硬皮腫腿蜂。
3.4.2 病原真菌應用。以白僵菌粘膏涂孔法效果最佳 ,星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達到77.8% 。粘膏的主要添加劑廢糖蜜還可以引誘螞蟻取食星天牛幼蟲,起到了良好的增效作用。在我國南方地區(qū),林間防治選擇在春季氣候濕潤時或是星天牛幼蟲初孵期施菌效果最好。
在苗木調運過程中,嚴格檢查樹干和樹枝是否有天牛卵、侵入孔、羽化孔、蟲道和活蟲體等,并按檢疫要求進行處理,檢疫合格后再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