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被列為一個獨立的板塊,它直接指向以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綜合性、開放性、參與性、活動性、探究性是其基本特征,主要學習方式是學生為主體,要求對語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綜合運用,實踐形式有跨學科、跨領域、走向社會等。本文以七下“孝親敬老”活動為例,闡述如何根據(jù)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特點實施活動,激發(fā)學生開展活動的熱情,提升綜合性學習的成效,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綜合性學習;核心素養(yǎng);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在語文課程中是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等教學形態(tài)相并列的一種課程實施形態(tài),是在本世紀初的課改中提出來的新內(nèi)容?!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將其概括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因素,這一板塊并沒有受到過多的重視。
2019年秋季開始,上海市各學校的初中學段全部覆蓋統(tǒng)編教材。這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板塊,編寫者在整體規(guī)劃上做了調(diào)整,線索比以往教材更清晰,操作性更強。每冊語文書在整體布局上設置三條線索:傳統(tǒng)文化類,語文生活類,社會現(xiàn)實類。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生既能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又能打通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也能養(yǎng)成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的公民意識。
每個綜合性學習專題,教材中有羅列一些活動形式,比如“展示自我”、“撰寫廣告詞”、組織“文學社團”、故事會。形式是新穎的,但是如果教師直接指定某一種形式,學生是不是又沒有多少積極性了呢?是不是還像課文教學一樣,說什么做什么,沒有太多的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要加強教師在各環(huán)節(jié)中的指導作用。”可見,學生既是綜合性學習的決策者,又是綜合性學習的實施者。
以七下“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活動為例,教師主要起指導和組織管理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
一、個體研讀,確立活動主題
每個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專題,范圍過于寬廣,學生很難有切入點。在活動之初,必須要明確此次活動的任務是什么,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相關資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和可行性的活動。隨后,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了解本次活動的重點和目的是什么。最后,結合以往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jīng)驗,一邊閱讀,一邊圈畫資料中的要點,初步形成自己的小主題。如:根據(jù)資料三的《古籍中關于“孝”的論述》,有的將有關“孝”的名言確立為自己的研究重點,有的將其作為開展活動的依據(jù)。
二、小組合作,制訂活動計劃
初步確定活動主題之后,全班匯總交流。根據(jù)主題的類別,分為幾個互助小組,開展后續(xù)的探究工作。組員通過資料搜集和整理,參照書本上資料一的提示,自行制訂一份活動計劃,包含活動目標、活動主題和活動步驟。經(jīng)過討論交流,教師將班級同學設計的方案匯總(見表1)。
令人欣喜的是,學生打破空間的限制,活動場所從班級走向家庭、走向社會,在各個范圍內(nèi)進行實踐活動,活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
三、分工合作,實施活動內(nèi)容
根據(jù)活動方案,小組成員以個人或組合形式,繪制宣傳海報,在班級和年級宣傳欄內(nèi)張貼海報,大力宣傳“孝親敬老”;借助網(wǎng)絡資源,查找大量的資料,整理而成關于“孝”的名言和故事,摘抄或制作成演講稿;借助身邊家長力量,尋訪身邊的老人和敬老院,開展具體的活動。
四、小組討論,開展活動評價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評價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著重考查學生在活動中的綜合運用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要關注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是否積極參與活動,搜集整理資料的自主性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性評價也要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指導,學生討論交流,圍繞此次活動,制定評價標準(見表2)。
五、成效與反思
本次“孝親敬老”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自主研讀、查找資料、搜集整理、合作交流、整合資源、自主探究、社會考察、實踐創(chuàng)新。從原來的形式單一到匯集作品展示、故事演講、實踐體驗等形式,不斷拓展活動空間,挖掘活動資源,使此次活動成為一次有規(guī)劃、有目標、有成效的活動。通過此次活動,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加強了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第一,綜合性學習活動由于缺乏活動經(jīng)驗,活動實施過程還不夠細化,需要后續(xù)加強指導。第二,探究意識還不夠深化,有些同學停留在表層,僅為完成任務而執(zhí)行。第三,活動資源有待繼續(xù)開發(fā),充分利用學校、網(wǎng)絡、社會、博物館、名人故居等資源,讓學生走向社會,跨領域進行實踐探究。
“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應該積極提倡?!边@句話早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出現(xiàn),現(xiàn)在它走入統(tǒng)編教材成為獨立的個體,意味著它已經(jīng)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類課程。隨著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未來的語文課堂更加需要開放式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學得更有意義,更有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吳媛媛.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幾點體現(xiàn)——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8(1).
[3]周燕玲.如何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J].甘肅教育,2019(7).
[4]靳彤.統(tǒng)編本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編寫體例及教學建議[J].語文建設,2017(10).
[5]岳建芳.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8(8).
作者簡介:張楊麗,女,1990年生,上海人,本科,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