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霞 潘中武 崔素華 童 蕊
(1.安徽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安徽 蕪湖 241002;2.皖南醫(y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醫(yī)學微生物學是醫(yī)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免疫性、致病性、診斷技術以及防治原則等,在臨床醫(yī)學與基礎醫(yī)學課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1-2]。實驗課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該學科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實驗課是學習該課程極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如何高效地通過實驗課教學,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相關疾病有機結合,以便更好地適應高等醫(y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成為醫(yī)學微生物教學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筆者對近幾年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做出如下總結與思考。
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法,教師先講解實驗原理和示范實驗操作后,學生機械性地進行實驗操作。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它于1969 年首次由加拿大Mc Master 大學教授Barrows 應用于課程建設和教學策略方法中[3]。在PBL 模式中,教師課前先提出與本次實驗相關的臨床病例, 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 分小組進行討論,各小組代表在課上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再對各小組逐一進行點評。 如進行“病原性球菌分離鑒定”實驗時,可先引入“引起皮膚化膿性感染與尿路感染的致病菌區(qū)別”這一問題,班級分組先進行臨床病例的分析討論,然后通過革蘭氏染色實驗結果,論證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分類及形態(tài),進一步擴展到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其治療的用藥原則不同,讓臨床病例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進行了有機結合。
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中, 如微生物的無菌操作、革蘭氏染色及劃線分離培養(yǎng)技術等,需要教師運用LBL教學法講解實驗的基本原理, 引導學生入門。 利用PBL 在教學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性,讓學生在課前就帶著問題去主動思考。LBL-PBL 雙軌模式教學合理地運用在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中,能消除學生在單純使用LBL教學出現的應付式被動學習的消極情緒,同進也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CBL(Case-Based Learning)是案例教學法,特點是“以案例為導向、問題為基礎”,通常采取“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方式[4]。
TBL(Team-Based Learning)是團隊教學法,主要注重于團隊合作學習,是近年來在PBL 教學基礎上進行改革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教改理念是以目標為引導與團隊研討相結合,對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理解程度分類組建學習團隊[5]。
CBL+TBL 雙軌制教學是根據國家本科醫(yī)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結合醫(yī)學生的專業(yè)理論知識體系,選取合適的臨床案例,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團隊式互動式學習”的新型實驗教學體系[6]。在臨床醫(yī)學工作中,對患者的診療工作是需要醫(yī)務工作者們通過團隊合作才能共同完成。該教學法通過設置合理的案例討論,提升了醫(yī)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
微課(Microlecture),又稱微課程。 它具有小巧便捷、主題突出的特點,時長一般不超過10 分鐘,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深度結合的產物[7]。
隨著醫(yī)學生的人數擴招,實驗課上課的學生人數較多,學生若觀察方位不理想或距離教師較遠,在教師示教操作過程中就無法看清楚教師示教的全部過程和重要細節(jié)。因此,對于耗時長,操作步驟復雜的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如結核桿菌的培養(yǎng)),授課教師通過講解實驗原理和實驗操作步驟的錄制和剪輯,課前制作成完整的結核桿菌培養(yǎng)的實驗流程視頻,上傳到班級的QQ 學習群或微信學習群。 每位學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反復觀看實驗視頻,熟悉操作步驟,還能與教師及學生進行網上相關知識的交流。教師針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在實驗課上集中進行解答。
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法使教師把復雜性重復性的示范操作課時進行了節(jié)約,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得到了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于實驗操作的熟練程度。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主要是依據多媒體、虛擬現實及人機交互等技術,通過模擬相應的實驗對象,建立高度仿真的實驗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虛擬的仿真環(huán)境中開展實驗活動,促進實驗教學目標的實現[8]。對于一些高風險、惡劣環(huán)境、不可逆操作、高消耗高成本實驗,如含有霍亂弧菌等高危致病性病原體的教學實驗[9],讓學生可通過現代虛擬仿真技術,大膽地去嘗試這些高危實驗。 在虛擬仿真實驗過程中通過設置相應關卡,使學生的生物安全意識得以加強。
在“雨課堂”官方網站下載App,教師創(chuàng)建所授課程并添加班級,根據實驗課所上實驗內容,課前推送相應的PPT、MOOC 及微課到創(chuàng)建的班級[10]。
教師“開啟雨課堂授課”,出現課堂二維碼,提示學生微信掃碼。 教師點擊“開始上課”,學生手機微信即可依次接收到教師講授的PPT 頁面。 在實驗課中,學生可以通過點擊“不懂”按鈕,將難點問題直接快速地反饋給教師,教師可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對授課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11]。
實驗課結束后,教師及時上傳課后復習習題及相關的拓展資料, 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碎片化學習。教師可通過雨課堂隨時查看學生對課后作業(yè)的學習完成的情況,了解學生易錯題及答題正確率。 教師可通過班級討論區(qū)與學生對重難點進行討論,也可在下節(jié)實驗課時當堂講解[12]。 通過“雨課堂”教學,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讓師生地位由傳統的教師主導型向師生對話型轉變[13]。
醫(y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的實踐性很強,為了培養(yǎng)質量高、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醫(yī)學綜合人才,我們要不斷融入新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根據不同專業(yè)的不學生情,制定相應的實驗課課程標準,不斷提高和完善醫(yī)學微生物學的實驗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