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安徽 蚌埠 233003)
PBL是一套設計學習情境的完整方法,是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發(fā)展至今,該教學方式已經(jīng)逐漸趨于完善,可以在各個學科中發(fā)揮出巨大教學價值。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作為是我國高等醫(yī)學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其教學效率備受關注。教學方式的選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教學質量有著直觀的評估作用[1]。因此,要想提高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學生的學習成績,可以應用PBL教學法[2]。本文為研究PBL教學法對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教學的影響與教學效果,詳細報告如下:
選擇蚌埠醫(yī)學院2018級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兩個本科班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各班35人,將70人共同納入本組研究,分別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學生中,男21人,女14人,平均年齡(19.75±1.26);觀察組學生中,男23人,女12人,平均年齡(19.83±1.24)。兩組學生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學生均選擇第八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作為教材,其教師、教學頻率、時長等基本教學安排均一致。
對照組學生采取常規(guī)傳統(tǒng)教學法,主要以教材內容為主,結合多媒體技術進行案例講解,階段性的教學內容結束后,剩余時間留給學生自己討論和提出問題。
觀察組學生采取PBL教學法,首先,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驅動問題)開始學習,圍繞該問題提前備課,除了教材取材,還可找尋其他資料豐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融入實際病例進行講解;其次,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對驅動問題展開探究,并以該問題為導向,指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前預習,以自己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再次,師生之間協(xié)同合作,在課堂中以解決問題來吸引學生投入到教學講解中,講解結束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回答問題,對于錯誤的地方或者不足之處,可由其他學生進行糾正和補充,最后,再由老師統(tǒng)一糾錯,總結并分析該階段的學習重點,創(chuàng)制出一套能解決問題的可行產(chǎn)品。
對比兩種不同教學方式對應學生實施教學前后的考試成績,主要考核項目為理論成績和病例分析成績,總分值為100分[3]。對比兩種不同教學方式對應學生的教學知識掌握度,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表對兩組學生的教學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就可評定為完全掌握,70~89分評定為基本掌握,70分以下則評定為未掌握。教學知識的掌握度=(完全掌握+基本掌握)/35×100%。對比兩種不同教學方式對應學生的教學滿意度,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以下為不滿意。教學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35×100%。
表1 兩組學生考試成績對比 分
表2 兩組學生教學知識掌握度比較 例
表3 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對比 例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其專業(yè)性極強,教學內容本身缺乏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吸引學生自主學習,難以提高學習熱情[1,3]。對此,要想改變這一教學現(xiàn)狀,必須慎重選擇教學方式,畢竟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才能幫助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
相較于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PBL是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可以更快吸引學生投入到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教學的主動性和依從性,使其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步驟,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明確其教學重點[2,3]。可以加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在問題的解決與探討中活躍雙方的思維,更快的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增強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依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分值、對教學知識內容的掌握度和對教學方式的滿意度皆更高。
綜上,PBL教學法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教學中可以發(fā)揮出巨大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教學知識,滿足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需求與儲備,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成績的教學目標。經(jīng)觀察鑒定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應用價值較高的教學方式,可以在后期教學中增大其應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