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瑜 李建華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精神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復發(fā)、致殘性高等特點,一方面該疾病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另一方面疾病具有較高的惡化率和復發(fā)率[1],如何通過有效的手段穩(wěn)定患者的病情并改善其生活質量,是目前治療精神分裂癥的關鍵之一??祻腿航M管理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即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組,對相同基本情況的患者實施系統(tǒng)性管理、教育和個體化治療,通過環(huán)境干預最大程度的調動患者的參與度[2]??祻腿航M管理模式可以為患者創(chuàng)造交流互動平臺,有助于患者重塑回歸正常生活的信心。目前該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我們對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康復群組管理,探討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技能的影響,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37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33~58歲,平均年齡(46.6±6.7)歲;病程2~7年;小學文化程度10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11例。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8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41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齡36~57歲,平均年齡(46.2±6.1)歲;病程2~6年;小學文化程度12例、初中15例、高中及以上14例。納入標準:(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3];(2)年齡18~60歲;(3)病程≥2年;(4)小學以上文化程度,能夠對各研究量表有基本性認識;(5)處于疾病穩(wěn)定期。排除標準:(1)語言溝通障礙者或嚴重行動困難者;(2)合并有嚴重的軀體疾?。?3)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4)由于其他原因無法配合的患者。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2組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對照組給予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藥護理,看護患者服藥到口,指導患者進行日常清潔,做好安全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康復群組管理。(1)組建團隊。團隊成員包括精神科醫(yī)師3名、主管護師2名、心理治療師1名和護士12名。精神科醫(yī)師主要負責治療方面的相關指導以及治療效果的評估,主管護師主要負責群組管理活動的實施、效果觀察以及患者反饋信息的整理,并以此為基礎對具體護理行為進行調整[4];心理治療師負責功能量表測評的培訓和針對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干預;護士負責具體護理措施的實施。(2)康復群組管理模式干預。根據患者年齡、疾病控制情況[5]對患者進行分組管理,每組8~10例患者,依據患者病情制定合適的活動計劃,包括日常行為規(guī)范訓練、團體身心娛樂活動、健康宣教、交流互動等,每次活動時間控制在2h左右,活動每周開展1次,共計5周。第1~2周對患者進行生活技能訓練,具體包括日常整理、物品保管、打掃衛(wèi)生、收納自己的衣物等[6],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患者掌握各項基本生活技能;第3~5周,指導患者進行團體身心娛樂活動,并開展健康教育。首先,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穴位按摩活動,小組患者圍圈而坐,對四神聰穴、百會穴、印堂穴等頭部穴位進行輕拍,穩(wěn)定情緒[7];其次,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喜好開展活動,對于精神癥狀較輕的患者,指導患者進行下棋、唱歌、繪畫等。對于陽性癥狀明顯的患者,則重點指導其釋放情緒,例如進行簡單的撕紙或折紙等。組內活動結束后,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留相應的作業(yè),并要求患者在下次活動時匯報作業(yè)完成情況。護士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由主管護師對活動的實施效果進行全方位評估,以對后期活動的開展進行指導。同時,為患者創(chuàng)造傾訴互動交流平臺,指導患者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向醫(yī)護人員或他人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心理治療師指導并鼓勵患者講出個人感受,疏解其情緒[7]。
干預前和干預5周后比較2組以下指標。(1)治療效果。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8]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陽性量表評價內容7項、陰性量表評價內容7項、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項及3個補充項目,每個項目按照7級評分法,按癥狀從“無”到“極度”分別賦值1~7分,陰性量表和陽性量表分值均為7~49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值為16~112分,補充項目不計分。PANSS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其癥狀越嚴重。(2)生活技能。采用生活技能訓練量表(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9-10]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生活技能、人際交往等共計25個條目,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技能越好。(3)社會功能。采用社會功能評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11]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職業(yè)技能、對待異性的角色功能、家庭職能、社會退縮性、院內活動參與情況、病房活動行為、對待旁人的關心和照顧、自我照顧、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度等項目,每個項目采用三級評分,0分表示無異常,1分表示部分缺陷,2分表示嚴重缺陷,量表總分48分,評分越低提示患者社會功能越好。
表1 2組PANSS評分比較分)
表2 2組SST評分分值比較分)
表3 2組SSPI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PANSS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PANSS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總分均低于對照組。見表1。
2組SST評分在時間、組間及交互效應上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2組SSPI評分在時間、組間及交互效應上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目前,精神分裂癥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或藥物,疾病治療除針對性用藥外,多通過行為控制和引導等進行干預,一方面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以約束,另一方面盡可能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2-13]。
傳統(tǒng)的封閉式病房管理,精神疾病患者被動接受管制,該方式雖然對患者的管制和保護有一定作用,但容易導致患者與社會生活脫節(jié),不利于患者的長期康復,且會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始動性產生不良影響[13-14]。臨床研究[15]顯示,精神疾病的殘疾其核心在于患者社會功能方面的缺陷,而疾病治療與康復的目的則是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祻腿航M管理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團隊協作、相互交流的管理模式,有助于調動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管理的主動性,系統(tǒng)的健康宣教也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有助于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醫(yī)院接受系統(tǒng)的治療后,病情會得到顯著的控制,而如何長時間維持則是疾病治療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PANSS總分低于對照組,2組SST評分在時間、組間及交互效應上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是,應用康復群組管理,根據患者年齡、疾病控制情況對患者進行分組管理,制定合適的活動計劃,重點進行日常行為規(guī)范訓練,增強患者對日常生活規(guī)范責任感,提高生活起居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系統(tǒng)性的行為訓練和引導,有助于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規(guī)律服藥,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技能。
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能力的康復其核心評價在于人際關系、自我管理兩個環(huán)節(jié),相對于肢體性疾病而言,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能力的下降多源自精神方面,康復群組管理一方面為患者之間、醫(yī)患之間的溝通創(chuàng)造了平臺,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和干預,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另一方面,群組活動能夠激發(fā)患者學習及行動的潛能,能較好的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重塑自我管理能力??祻腿航M管理為患者提供了一個迷你的小社會,通過健康知識宣教、組內活動以及患者之間的交流,有助于消除患者由于疾病帶來的自卑心理,主動參與治療和社交,進而為患者回歸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康復群組管理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會功能,該方法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