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成云 邢賓棟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地鐵成為激發(fā)城市活力、連接公眾出行交通、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場所,其文化的多樣性可以體現一座城市的底蘊。目前,基于沉浸媒介的地鐵站域文化有待于進一步開發(fā)和提升,將紅色文化融入地鐵站域沉浸媒介的開發(fā)中,可以為乘客帶來新的體驗,實現文化的多級傳播。本文以烏魯木齊地鐵沉浸媒介開發(fā)現狀為基礎,結合國內地鐵站域的優(yōu)秀案例,探討以沉浸媒介為載體的地鐵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分析地鐵站域沉浸媒介開發(fā)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沉浸媒介;紅色文化;地鐵文化;烏魯木齊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項目‘烏魯木齊市地鐵站域文化中沉浸媒介的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202010755047)”研究成果之一。
沉浸媒介作為現代化技術產物,與傳統(tǒng)媒介相比較,有著更優(yōu)越的體驗感和傳播性。沉浸媒介是對具有沉浸傳播特征的媒介形態(tài)的總稱,“具有以人為中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傳播功能,傳播者也是接受者,共同進入沉浸體驗,是共創(chuàng)共享的泛眾媒介。沉浸媒介中,人、媒介、環(huán)境互為彼此,互相交融”[1]。地鐵站包含多種沉浸媒介形態(tài),“封閉式”空間提高了受眾的“沉浸”體驗,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烏魯木齊地鐵文化的開發(fā)中,利用沉浸媒介的優(yōu)勢和特點,積極弘揚紅色文化,將成為地鐵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烏魯木齊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首府,是全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烏魯木齊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交通壓力逐年增加,構建城市地鐵軌道交通體系是緩解交通壓力、便利居民生活的優(yōu)選方案。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自三屯碑至地窩堡機場,全長約26.5千米,設立21個站點,依照南北走向,連接老城區(qū)和新市區(qū),是主要交通干線[2]。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xié)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自2018年10月開通北段路線后,兩個月客運總量達244萬人次,日均3.6萬人次[3]。2019年,烏魯木齊1號線客運總量達2 552.1萬人次,日均8.6萬人次,客運量有顯著增加[4]。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文化傳播媒介的開發(fā)相對單一,以站內建筑設計、敷貼式廣告、走廊和隧道櫥窗廣告、車廂移動電視為主,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的沉浸媒介主要表現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或與站點名稱相呼應的裝潢藝術。如國際機場站以具有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天山雪蓮為設計元素,將標準化的花瓣造型融入站廳中,站廳裝飾與“雪蓮”元素相呼應,形成空間主軸和視覺中心。站廳挑高空間側墻將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雪山形象印于版面,形成整體環(huán)繞空間,站臺樓梯側墻亦采用雪蓮花紋紫銅格柵。另外,以站名為文化元素也是烏魯木齊地鐵站內駐留式沉浸媒介建設的特點之一,如植物園站,站內設計與站名主題相結合,站內臺柱以植物“新芽”的形狀呈現,吊頂由淺入深,簡單素雅,精致而不失靈動。
烏魯木齊地鐵站域沉浸媒介的開發(fā)主要以建筑裝潢承擔地域文化特點,對站內空間利用率不高。站內燈箱櫥窗展示的主要內容為公益宣傳廣告,形式統(tǒng)一標準化,缺乏創(chuàng)新性。截至目前,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并無特色文化專列,車內裝飾主要以座椅、吊環(huán)把手的色彩變化為主。列車內壁主要承擔敷貼式商業(yè)廣告的宣傳,同時,乘客從車廂看向窗外時,只能在接近站點時才可以看到隧道內燈箱廣告,隧道內沉浸媒介無法與乘客產生互動,效果不佳??傊?,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內的沉浸媒介開發(fā)仍具有較大的空間,如何將紅色文化元素、現代科技、時代特色與媒介載體完美融合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于長期革命實踐中形成的以紅色為底色、革命為本質的先進文化,有著強烈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歷史內涵,新疆地區(qū)的紅色文化十分豐富。
地鐵作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傳播優(yōu)勢。地鐵站廳、車廂內外等都可以作為沉浸媒介的載體?!暗罔F站域的沉浸媒介呈現出多樣的形態(tài),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燈光、味覺、觸覺、知覺等,在半封閉的地鐵媒介空間中,將沉浸技術與現實場景結合”,融入新疆紅色文化精神,充分發(fā)揮“人”在傳播與接受過程中的作用,實現共創(chuàng)共享的泛眾媒介傳播[5]。
(一)紅色記憶激發(fā)情感共鳴
2019年,上海地鐵先后舉辦了“《十六夜——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圖片展”“紀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解放文獻展”等,上海地鐵成為展現“紅色文化”的重要展廳[6]。首展《從1919到1949: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圖片史料展》在地鐵南京東路站和10號線同步亮相,通過一張張承載厚重歷史的老照片,向乘客展示了上海人民廣播電臺70年的風雨征程和歲月變遷。上海地鐵徐家匯站則設置了文化長廊,將《十六夜——慶祝上海解放70周年》圖片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50余張照片,10余件實物,15個小故事,回顧70年前解放軍保家衛(wèi)國、艱苦奮戰(zhàn)的16個日日夜夜。
烏魯木齊地鐵參考國內優(yōu)秀的地鐵站域沉浸媒介應用案例,將新疆紅色文化融入烏魯木齊地鐵站域的沉浸媒介開發(fā)中。首先,地鐵可利用媒介的多樣化,搭載紅色記憶,引起乘客的情感共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紅色文化體現在抗戰(zhàn)時期共產黨人在新疆的活動及兵團屯墾精神等多方面。目前,已有多部關于新疆兵團的口述史,如王小平著的《當代新疆屯墾口述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屯墾思想研究會編的《親歷激情歲月:屯墾戍邊講壇錄》等。在烏魯木齊地鐵站域沉浸媒介的開發(fā)中,利用現有紅色文化資源,設立特色書架如“兵團口述史”“支邊青年回憶錄”等,同時可以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將紅色故事、口述史、老照片等紅色文化資源展現給廣大乘客。其次,結合新技術提高群眾參與度,如以“新疆女兵人物故事”“印象兵團”等為主題,利用全息影像向乘客展現當時軍人的衣食住行,讓乘客“零距離”接觸歷史。最后,可以擬定“紅色話題”,連接線上線下,如“我知道的屯墾戍邊故事”,通過線上的熱點話題引流到線下進行二級傳播,并在地鐵媒介空間進行發(fā)酵,再通過網絡平臺如公眾號、抖音等進行宣傳,實現沉浸媒介的“泛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