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蓉,葉光強,謝祥棟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 康復醫(yī)學科,廣東 佛山 528200)
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壓力也逐漸增加,肥胖發(fā)生率明顯上升[1]。肥胖不僅影響體形和美觀,還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增加猝死風險。肥胖發(fā)生機制較復雜,與遺傳、環(huán)境因素關系密切。目前,我國成人肥胖率為40.7 %[2]。中醫(yī)學認為,肥胖與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關系密切。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少食而肥,四肢不舉,蓋脾實而邪氣盛也。穴位埋線是中醫(yī)常用于治療肥胖的重要方法,療效和安全性較好[3]。筆者運用穴位埋線治療胃腸實熱型肥胖,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8月診治的胃腸實熱型肥胖患者7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59歲,平均(46.17±3.27)歲;輕度肥胖18例,中度肥胖12例,重度肥胖9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4歲,平均(46.14±3.24)歲;輕度肥胖20例,中度肥胖12例,重度肥胖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①符合《內科學》中肥胖診斷標準;②成年患者;③病案信息完整患者;④單純性肥胖患者;⑤符合中醫(yī)胃腸實熱型診斷標準。
①合并其他嚴重性基礎疾病患者;②目標穴位皮膚破損患者;③疼痛不耐受患者;④抑郁癥患者;⑤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給予基礎治療。嚴格控制飲食配合運動療法,三餐攝入比例為30 %、45 %、25 %,每日攝入量不能高于30 kcal/kg,禁止食用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禁煙和禁酒。每日1 h~2 h中度有氧運動,連續(xù)干預3個月。
給予穴位埋線治療。選穴:天樞、大橫、水道、帶脈、中脘、足三里、三陰交;配穴:合谷、內庭。局部常規(guī)消毒后,操作者采用夾持進針法,左手拇指和食指緊繃在穴位處皮膚,右手持針刺入皮膚,緩慢推至應達深度,待有針感后退出,將腸線埋至穴位皮下組織,拔出針后按壓針孔,使用創(chuàng)可貼固定。觀察3個月。
①肥胖相關指標:治療前后使用標準體重儀檢測患者的體重,使用標準軟尺測量患者的腰圍,計算患者的BMI。②飲食行為:治療前后使用荷蘭飲食行為問卷(抑制性飲食、情緒性進食和外界刺激進食)對患者的飲食行為進行評定,分數越高,飲食行為越嚴重。③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使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的食欲旺盛、渴喜冷飲和便秘溲赤進行評定,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評分越高,癥狀越嚴重。④臨床療效:隨訪6個月,參考我國第五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修訂的單純肥胖病療效評定標準[4]。臨床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
3.3.1 兩組患者肥胖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體重、腰圍、BMI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患者體重、腰圍、BMI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肥胖相關指標比較
3.3.2 兩組患者飲食行為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抑制性飲食、情緒性進食和外界刺激進食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患者抑制性飲食、情緒性進食和外界刺激進食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飲食行為評分比較分)
3.3.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食欲旺盛、渴喜冷飲和便秘溲赤評分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患者食欲旺盛、渴喜冷飲和便秘溲赤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3.3.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94.87 %高于對照組76.92 %(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肥胖是一種由各種因素導致的慢性代謝性疾病[4]。中醫(yī)學認為,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另一方面,長期飲食不節(jié)會導致飲食積滯,損傷脾胃,機體氣化功能減弱,而且脾胃損傷,導致痰濁內生,繼而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5]。當前常用的減肥手段包括行為治療、外科手術、營養(yǎng)支持、運動、藥物口服、針灸推拿、刮痧等。西藥、手術是目前見效較快的治療手段,但西藥口服,如奧利司他等,雖可降低患者食欲或者是抑制機體營養(yǎng)、脂類吸收,但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外科手術以胃減容術、抽脂等為代表,但術后圍術期護理稍有不當,便易引發(fā)諸多并發(fā)癥,術中手術風險極高。此外,行為治療、營養(yǎng)支持、運動鍛煉雖系統(tǒng)科學,但患者主觀能動性欠缺,成為目前臨床減肥的棘手問題。
在眾多減肥方法中,穴位埋線治療肥胖較常用,屬于一種長效針刺治療方法,能夠彌補針刺時間短、次數多、療效不持久缺陷。穴位埋線以經絡腧穴學為基礎,具有疏通經絡、健脾祛濕、調和氣血、祛瘀降濁化脂的功效?,F(xiàn)代醫(yī)學亦表明,穴位埋線能夠調節(jié)內分泌及神經系統(tǒng),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并且1周~2周1次治療,從時間上亦為患者快節(jié)奏生活帶來極大便利,越來越被臨床所關注。埋線選穴后,經膨化、軟化和液化等一系列反應后,初期刺激較強,后期刺激減弱,通過各種刺激調節(jié)人體的臟腑經絡,進而改善內分泌功能,糾正內分泌紊亂,調節(jié)亞健康狀態(tài)[6~7]。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穴位埋線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肥胖相關指標體重、腰圍、BMI較對照組顯著減小,抑制性飲食、情緒性進食和外界刺激進食行為顯著改善。埋線天樞、大橫、水道、帶脈、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能刺激機體氣血轉運和改善水谷運化能力,并提升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少進食欲望,配合合谷、內庭能增加飽腹感,調控丘腦攝食中樞;從而改善進食行為,促使體重下降。局部穴位刺激能夠增強腸蠕動,促進體內代謝廢物排出;依據俞募配穴以治臟腑選取天樞、中脘以調脾經,化濕行氣;募穴位于胸腹部,腹部脂肪堆積最厚,臟腑同治結合局部取穴療效顯著;另取大橫、水道利水濕氣,蠲化痰濁。以上穴位合用,化痰除濕、理脾和胃,脾腎氣充則水道通利以達到減肥目的。觀察組患者食欲旺盛、渴喜冷飲和便秘溲赤癥狀顯著改善,說明穴位埋線能加快體內循環(huán)和改善新陳代謝,消除部分熱量,減少脂肪堆積,從而改善中醫(yī)證候,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穴位埋線可以顯著提升胃腸實熱型肥胖患者治療效果,促使其飲食行為、體重和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