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芬 楊轉笑 方 瑛 李蕓蕓
深圳市龍崗區(qū)中心血站血源科,廣東深圳 518172
血站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及專業(yè)的檢測技術,為獻血者健康保駕護航,并向獻血者正確反饋血液檢測結果及保證臨床輸血安全,有利于提高無償獻血者捐獻的積極性,保持獻血者隊伍有序壯大。目前,因核酸檢測可有效檢出血液中較低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感染,同時對于上述病毒的隱匿性感染、病毒亞型及病毒變異均有一定的檢出[1],應用酶聯(lián)免疫聯(lián)合核酸檢測在減少經血液傳播病原體風險方面效果顯著。但核酸檢測靈敏度雖高,特異性卻較酶免檢測法低;而酶聯(lián)免疫與核酸檢測兩種方法檢測的病毒標志物不同,各標志物在外周血中存在時間亦有差別,提示這兩種檢測技術均可能出現(xiàn)漏檢和假陽性。因假反應性結果導致的血液報廢及獻血者被屏蔽失去獻血資格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2],加劇臨床血液供需矛盾的同時,也損害了部分獻血者的獻血權利,打擊其獻血積極性,長此以往不但會對獻血者心理產生負面影響,也容易引發(fā)社交甚至家庭關系上的矛盾,有可能因此引發(fā)連帶效應打擊血站血液檢測在社會上的公信力而導致不必要的糾紛[3-5]。本研究旨在對因HBV、HCV 酶聯(lián)免疫及核酸檢測單項反應性被屏蔽失去獻血資格的獻血者在追蹤復檢的同時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實施適宜的心理干預措施,以保障獻血隊伍建設及提高公眾對無償獻血的信任度,滿足不斷增長的臨床用血需求。
2015~2018年深圳市龍崗區(qū)中心血站合計共有104 位因核酸檢測及441 位因酶免檢測單項目反應性被屏蔽的獻血者,選取其中同意進行電話訪談及自制問卷調查的137 位獻血者為評估對象,根據(jù)首次評估結果在后續(xù)同意回訪的92 位獻血者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以訪談形式進行心理調查。本研究方案及程序符合深圳市龍崗區(qū)中心血站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要求標準。
1.2.1 一般情況調查問卷 自行編寫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獻血者性別、年齡、職業(yè)、對無償獻血血液檢測項目的了解程度,復檢及恢復獻血資格意愿、心理訴求、事件對生活影響等,由受試獻血者在獻血后電話回告的同時完成。
1.2.2 SCL-90 使用SCL-90 作為心理測評工具,該量表共有90 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癥狀學內容,涉及內容包括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采用1~5 五級評分制,可從不同側面反映各種職業(yè)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時也有助于了解該受試者在短時間段內的癥狀水平,特別是生活事件可能帶來的影響,統(tǒng)計指標主要為陽性項目總分和因子分。兩項分數(shù)高低與受試者心理健康總體評估關聯(lián)[6-7]。問卷完成后統(tǒng)計各項因子分及陽性項目總分,使用全國正常成人常模為參照并進行比較并分析獻血者心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況。
對137 位獻血者在獻血后結果回告的同時進行電話訪談,訪談內容主要為一般情況調查及心理篩查。對初步篩查存在心理應激狀況的獻血者通過健康宣教與認知指導等措施進行首次心理支持干預。根據(jù)初次心理評估結果,對后續(xù)同意進行心理測量的92位獻血者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應用SCL-90,使用統(tǒng)一模板指導語說明測試方式及注意事項,確保受試獻血者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如實回答問卷。
1.4.1 個體化健康宣教 針對不同年齡段及文化水平的獻血者采用一對一專線答疑或發(fā)送健康宣傳資料的方式進行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宣傳。
1.4.2 支持性心理疏導 采用傾聽、引導方式鼓勵獻血者進行適當?shù)那榫w宣泄及壓力舒緩,建立信心適應生活應激,提高自我效能。
1.4.3 指導構建正確認知 基于認知治療方法的溝通充分了解獻血者負性心理源,根據(jù)獻血者具體情況提供正確的指導并幫助其重建認知,從而改善不良情緒。
對進行心理干預前后獻血者進行電話訪問的同時進行心理訴求情況調查,同時將SCL-90 各項因子分(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陽性癥狀項目)與全國常模組[8-9]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SCL-90 因子分均值的分布及變化程度可有助于了解受試對象精神活動的改變狀況。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者轉換為正態(tài)分布后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總的癥狀分布和嚴重程度基本相似,得分均在1.22~1.73 分之間,無明顯峰值出現(xiàn),以均值+1.96 標準差計,正常上限達2.5 分以上,但均未超過3 分。首次評估者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zhí)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首次評估者的抑郁、敵對、精神病性得分均低于全國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首次評估者的恐懼項目得分與常模組接近,但得分離散程度差異較大(P<0.05),分析可能與受試者文化水平不一、年齡及測試時所處環(huán)境及心理狀態(tài)有關;首次評估者的陽性癥狀項目得分與全國常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獻血者心理干預后的軀體化、強迫癥狀、抑郁、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陽性癥狀項目得分與首次評估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理干預后,獻血者的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得分均低于首次評估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單項目反應性無償獻血者首次心理評估得分情況與全國常模的比較(分,±s)
表1 單項目反應性無償獻血者首次心理評估得分情況與全國常模的比較(分,±s)
項目軀體化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 陽性癥狀項目首次評估全國常模t 值P 值1.41±0.25 1.37±0.48 33.250<0.05 1.63±0.23 1.62±0.58 41.460<0.05 1.73±0.29 1.65±0.61 35.140<0.05 1.47±0.21 1.50±0.59 42.400<0.05 1.40±0.22 1.39±0.43 36.580<0.05 1.41±0.44 1.46±0.55 17.510<0.05 1.23±0.27 1.23±0.41 25.630<0.05 1.57±0.40 1.43±0.57 21.700<0.05 1.26±0.19 1.29±0.42 37.690<0.05 25.97±7.93 24.92±18.41 1.892>0.05
表2 單項目反應性獻血者心理干預后與首次評估得分情況的比較(分,±s)
表2 單項目反應性獻血者心理干預后與首次評估得分情況的比較(分,±s)
時間軀體化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zhí)精神病性 陽性癥狀項目首次評估心理干預后t 值P 值1.41±0.25 1.36±0.26 1.598>0.05 1.63±0.23 1.61±0.23 3.044>0.05 1.73±0.29 1.66±0.29 6.674<0.05 1.47±0.21 1.48±0.20 0.117>0.05 1.40±0.22 1.39±0.22 3.990<0.05 1.41±0.44 1.40±0.45 2.121<0.05 1.23±0.27 1.22±0.26 0.567>0.05 1.57±0.40 1.49±0.40 0.784>0.05 1.26±0.19 1.24±0.20 0.918>0.05 25.97±7.93 25.46±5.25 0.469>0.05
通過對137 位HBV、HCV 單項目反應性獻血者進行電話訪談結果進行匯總,結果顯示,固定獻血者對于得到專業(yè)應答的心理訴求比率達52.6%,而有30.7%的固定獻血者希望能恢復獻血資格,遠高于非固定獻血者的6.5%;而關于血液復檢形式的要求,希望到血站復檢的固定獻血者明顯多于非固定獻血者,占比達56.9%,而非固定獻血者則有8.7%首選到醫(yī)院進行復檢,見表3。
表3 137 位HBV、HCV 單項目反應性獻血者心理訴求的結果[n(%)]
核酸檢測與酶聯(lián)免疫檢測相結合在保障血液安全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目前國內大多數(shù)采供血機構篩查輸血傳播性疾病所采用的實驗室方法。但在同等原理與技術水平條件下,血液篩查試劑的靈敏度與特異性方面往往不可兼得,實驗室環(huán)境亦或血液標本質量均有可能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對酶聯(lián)免疫及核酸檢測單項反應性的獻血者實施一刀切的永久屏蔽,不僅容易引發(fā)投訴,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獻血者流失。李仲平等[10]曾經對廣州地區(qū)單項NAT 陽性獻血者進行追蹤復檢,在665 例單項NAT 獻血者中有515 例復檢合格解除獻血屏蔽狀態(tài),但其中34.37%獻血者未見再次獻血記錄。結合本研究對心理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分析,獻血者在獲知血液檢測結果時,不但具有對檢測相關信息一知半解的恐懼,對血液檢測結果的認知差異及受試時所處環(huán)境,年齡、職業(yè)結構甚至性別等也會讓獻血者對自評分出現(xiàn)偏差,如認為自己感染了某些“隱疾”,害怕因此影響工作、生活,擔心家人或伴侶誤解,對自身名譽損害的擔憂等;由于負面心理的持續(xù)應激可能進一步誘發(fā)軀體癥狀,如飲食失調、失眠早醒甚至癥狀性的軀體部位疼痛等,長此以往不僅對獻血者生活造成困擾,也極大地打擊了獻血者的公益行為,導致獻血者對血站等公益機構信任感降低,造成獻血者隊伍的流失[11-12]。及時應用心理干預措施對服務對象提供包含心理社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幫助和照顧,可緩解應激所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亂[13-14]。通過對獻血者干預前后量表因子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首次評估者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偏執(zhí)得分均高于全國常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經過系統(tǒng)性心理干預,獻血者的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得分均低于首次評估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積極干預對獻血者負面心理的轉變有一定的作用。
從維護輸血安全及做好獻血者保留的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首先在提高血液檢測準確性及保證檢驗質量的同時,也應為相關被屏蔽的獻血者制訂合理的歸隊策略或血液復檢通道[15],在血液結果回告的同時給予適當?shù)那楦嘘P懷及心理干預,應用個體化指導,注重溝通方式和交流技巧,使獻血者充分理解血站血液檢測結果的意義僅代表血液是否能用于臨床,不作為診斷傳染性疾病及健康檢查的依據(jù);其次,加強包括禮儀、應答、和專業(yè)技能的培訓,血站反饋血液檢測結果工作人員應接受專業(yè)培訓,既需要以淺顯易懂的專業(yè)術語告知獻血者血液檢測的結果,也應幫助獻血者正確理解檢測結果的意義,同時對有復檢意愿獻血者提供相應的復檢歸隊流程指引,確實有不適合獻血的,也應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引其相關就醫(yī)流程,及時關注獻血者心理狀況的變化情況,疏解不必要的恐慌[16-18],讓獻血者感受到血站人性化服務質量從獻血前到獻血后始終如一,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固定獻血者隊伍,也是緩解血源緊張局面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