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強,孫秋德(通訊作者)
(解放軍第九七〇醫(yī)院放射診斷科 山東 煙臺 264000)
結腸癌屬于惡性腫瘤疾病,該疾病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若沒有及時治療還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對該疾病主要采用手術進行治療,為保證手術效果,需要對患者進行診斷,并確定其分期及轉移情況,同時對其術后復發(fā)情況進行評價。目前臨床對結腸癌進行術前診斷與術后復發(fā)評價的檢查方法較多,筆者認為64排CT具有可行性,為分析其具體效果而進行本次研究,現(xiàn)總結研究詳情并報道。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本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50例結腸癌患者,女17例,年齡30~57歲,平均(45.16±6.14)歲;病程1~9年,平均(4.46±1.35)年;升結腸癌3例,降結腸癌4例,橫結腸癌4例,乙狀結腸癌6例。男33例,年31~59歲,平均(45.48±6.41)歲;病程1~9年,平均(4.53±1.41)年;升結腸癌6例,降結腸癌8例,橫結腸9例,乙狀結腸癌10例。所有檢查獲得患者知情并同意。
1.2.1納入標準 經過手術病理診斷,其結果與臨床結腸癌的診斷標準[1]一致;均存在結腸癌的相關臨床表現(xiàn),如乏力、腹痛、貧血、消瘦、黏液膿性便血等;臨床資料完整;意識清晰。
1.2.2排除標準 存在其他惡性腫瘤疾病;存在腎、心、胃、肝等嚴重器官疾?。淮嬖贑T檢查禁忌癥;存在意識障礙;存在精神障礙疾病。
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CT進行檢查,告知患者檢查前一天禁食水并胃腸道準備,平掃CT采用層厚5 mm,120 Kv,140 MA/s,掃描范圍自坐骨結節(jié)水平到隔頂,根據(jù)需要行間隔掃描及重疊掃描。增強掃描以靜脈注射的方式給予患者對比劑,即20 ml 0.9%氯化鈉溶液與75 ml碘海醇混合液,給藥速度為3.5~4 ml/s,若患者為直腸癌,則要在進行掃描前將1500 ml溫開水注入患者的直腸中,若其為乙狀結腸癌,則將約2000 ml溫開水注入到腸中。掃描范圍及方法同平掃。術后半年隨訪,行CT復查,病灶進行穿刺活檢并行病理檢查。
所有患者的64排CT檢查結果均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閱片分析,采用雙盲法,結果不一致,經由討論后達成一致。
依照TNM分期標準[2]對結腸癌進行分期,主要為以下:腸管壁厚度正常,腸腔中有息肉樣病變或腫塊,為I期;腸管壁發(fā)生彌漫性增厚或局部增厚,腸腔中腫塊未突破腸壁,為Ⅱ期;腸管壁顯著增厚,腸腔中腫塊對周圍的臟器及組織造成侵襲,部分為局部淋巴浸潤,但未發(fā)生腫塊遠端轉移,為Ⅲ期;成像與Ⅲ期類似,出現(xiàn)遠端轉移,為Ⅳ期。結合上述分期標準,判斷以下指標:(1)以手術病理診斷為金標準,分析術前診斷準確率。(2)以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64排CT的術后復發(fā)診斷準確率。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內容為64排CT的術前診斷結果,將其診斷準確率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提示64排CT術前診斷的診斷準確率略低,但沒有明顯差異(P>0.05)。
表1 64排CT的術前診斷結果詳情[n(%)]
續(xù)表1
表2內容為64排CT的術后復發(fā)診斷結果,將其診斷準確率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提示64排CT術前診斷準確率略低,但沒有明顯差異(P>0.05)。
表2 64排CT的術后復發(fā)診斷結果詳情[n(%)]
結腸癌為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病率高,致病機制比較復雜,該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近些年,受到飲食結構變化、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等諸多因素影響,結腸癌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受到臨床廣泛關注[3]。結腸癌早期癥狀不典型,其隱蔽性很強,且與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癥狀類似,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難以確診。中晚期后,患者會出現(xiàn)消瘦、貧血、低熱等臨床癥狀,晚期則會出現(xiàn)腸梗阻、腹部包塊等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威脅。
目前臨床對結腸癌患者主要進行手術治療,將發(fā)生癌變的腸管切除,既能抑制癌細胞發(fā)生發(fā)展,以免發(fā)生轉移或擴散,而且能解決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從而提高生存期,并且部分患者可以達到治愈,為保證臨床醫(yī)生能夠在術前獲取準確的客觀依據(jù),進而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同時結腸癌患者在手術后很容易復發(fā),且復發(fā)后其病情進展迅速,會縮短患者的生存期限,基于上述情況需要準確的進行術前診斷及術后復發(fā)的評估。既往臨床主要采用鋇劑灌腸或內鏡檢查進行術前診斷,但這些檢查方法不僅無法明確患者的術前分期情況,同時難以準確評估患者的遠端轉移、腸壁受累范圍、腸外浸潤及區(qū)域淋巴結腫大等情況,無法為術前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從而影響治療方案。穿刺活檢病理檢查是對結腸癌患者進行術前診斷及術后復發(fā)評價的金標準,但需要采集病灶組織,會給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且操作繁瑣,成本較高,同時無法對制定手術方案起到指導作用?;谏鲜銮闆r,需尋求有效且操作簡單的檢查方法,筆者認為64排CT檢查具有可行性,相比于其他檢查方法,64排CT檢查能夠對患者進行多層面成像,可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更多且更加可靠的術前信息,并將病灶和周圍組織關系顯示出來,64排CT檢查能夠利用薄層重建與容積掃描獲得多薄層圖像,其厚度可達到0.6 mm,通過增強掃描能夠更加清晰地顯示出病灶的輪廓,同時利用工作站能夠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多平面重組,獲得三維立體圖像,多方位顯示病灶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能夠從多個角度觀察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能夠對患者的結直腸與周圍組織器官進行準確評估,準確判斷患者的腫瘤分期、遠端轉移、淋巴結轉移及細胞浸潤等情況,該方法的操作簡單,成本低且沒有創(chuàng)傷性,能重復進行,可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4]。相比于核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方法,64排CT檢查的特異度、敏感度與準確度相當,但其掃描所用時間更短,能夠縮短患者檢查所用時間,同時其對腸道準備的要求更加寬松,且圖像質量受到腸道蠕動、呼吸等影響更小,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尤其對老年患者,其屏氣較為困難,因此更加適用64排CT檢查。為分析對結腸癌患者應用64排CT的效果,筆者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64排螺旋CT的術前診斷確診率略低,但沒有明顯差異(P>0.05),該結果與么剛[5]的研究結果類似,說明對結腸癌患者應用64排CT具有很高的術前診斷確診率。與穿刺活檢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64排螺旋CT的術后復發(fā)診斷準確率略低,但沒有明顯差異(P>0.05),該結果與李軍苗等人[6]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說明對結腸癌患者應用64排CT具有很高的術后復發(fā)確診率。此外,64排CT檢查也存在一定誤診及漏診的可能,因此為了保證診斷的效果,可與其他檢查聯(lián)合使用,以避免或減少漏診、誤診。
總之,結腸癌患者行64排CT檢查效果可靠,其術前及術后復發(fā)診斷確診率均與病理學結果相當,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且可靠的影像學依據(jù),對術前診斷及術后復發(fā)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