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張宏艷
(1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蘆潮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影像科 上海 201308)
(2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公利醫(yī)院影像科 上海 200135)
子宮肌瘤是臨床常見良性腫瘤,該癥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性激素、局部生長因子、正常肌層細胞突變相互作用相關[1]。其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包塊、子宮出血、不孕等,若不盡早診治,有惡變風險。受子宮肌瘤生長位置、瘤體體積、瘤體數(shù)目等影響,患者臨床表現(xiàn)各異,早期診斷多采用影像學手段,如超聲、磁共振成像(MRI)、CT檢查等。腹部超聲是診斷子宮肌瘤常用手段,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快速等優(yōu)點。CT檢查分辨率較高,可清晰顯示病灶位置、數(shù)目、大小等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現(xiàn)廣泛應用于盆腔腫瘤診斷。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10例子宮肌瘤患者臨床資料,通過比較CT檢查與腹部超聲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診斷價值,旨在探尋一種更準確的檢查方法,報道如下。
采用回顧性研究分析,觀察對象為2016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共110例,年齡27~51歲,平均年齡(39.11±6.61)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病程(1.82±0.94)歲;肌瘤類型:單發(fā)63例,多發(fā)47例。
納入標準:(1)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2],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2)腫塊直徑>3 cm;(3)患者具備正常溝通、理解能力;(4)機體重要臟器功能正常,如心、腎、肝等。排除標準:(1)惡性子宮內(nèi)瘤;(2)合并盆腔其它腫瘤;(3)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
腹部超聲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LOGIC9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頭頻率為3.5 MHz。檢查前充盈膀胱,患者保持仰臥,顯露下腹部,將探頭置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順沿子宮長軸方向按從左至右實施縱向掃查,改變掃查方向,以水平方向由下至上實施橫斷、斜斷掃查,仔細觀察子宮大小、形態(tài)、子宮附件、肌瘤位置及數(shù)量、內(nèi)部回聲情況。
CT檢查:采用GE Light Speed64排VCT掃描儀檢查,掃描范圍取恥骨至腎門位置,電流150~180 mA,電壓120 kV?;颊邫z查前4~6 h口服2%泛影葡胺溶液700 ml充盈腸道,產(chǎn)前1 h充盈膀胱,已婚女性在陰道內(nèi)放置陰道塞紗布卷?;颊呷⊙雠P位,掃描范圍自恥骨聯(lián)合下緣起,向上至髂前上棘,層厚和層距均為10 mm。按2.5 ml/s速度靜注50~100 ml碘海醇行增強掃描。
(1)觀察檢查結果,與手術病理結果對照,統(tǒng)計腹部超聲檢查、CT檢查的陽性率,并比較腹部超聲與CT檢查對不同子宮肌瘤類型的檢出情況。(2)計算腹部超聲、CT檢查診斷子宮肌瘤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0例子宮肌瘤患者,經(jīng)腹部超聲檢出子宮肌瘤94例,陽性率85.45%(94/110),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病理診斷陽性86例,陰性11例。經(jīng)CT掃描檢出子宮肌瘤104例,陽性率94.55%(104/110),病理診斷陽性102例,陰性5例,腹部超聲與CT檢查診斷子宮肌瘤陽性率對比,有明顯差異(χ2=11.324,t=0.001)。腹部超聲與CT檢查在不同類型子宮肌瘤中檢出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腹部超聲與CT檢查在子宮肌瘤類型中的檢出情況對比[n(%)]
腹部超聲診斷子宮肌瘤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CT檢查(P<0.05),腹部超聲檢查與CT檢查診斷子宮肌瘤特異度相當(P>0.05),見表2。
表2 腹部超聲與CT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診斷效能對比[n(%)]
2.3.1腹部超聲影像學表現(xiàn) 腹部超聲的影像學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子宮肌瘤,且瘤體較大者可見子宮體積增大,凹凸不平;瘤體小者,子宮形態(tài)、大小無明顯改變;子宮肌層回聲不均,薄厚不一,肌瘤壁可見強回聲,宮腔中可見結節(jié)狀高回聲點,并可探及暗淡光環(huán),瘤體大者見散在斑片狀強回聲影;當肌瘤位于一側,子宮內(nèi)膜在超聲下表現(xiàn)為強回聲,內(nèi)膜線局部表現(xiàn)為弧形;黏膜下肌瘤內(nèi)膜線向四周推開。
2.3.2 CT檢查影像學表現(xiàn) CT檢查影像學表現(xiàn)為:CT平掃可見子宮增大,子宮形態(tài)呈分葉狀改變,瘤體大者子宮形態(tài)不規(guī)則,可見附著在子宮周圍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肌瘤呈單發(fā)或多發(fā),肌瘤與正常肌層密度相近。宮腔可見變形移位,可見線性、新月形改變,肌瘤呈不同程度壞死、液化,表現(xiàn)為低密度影,合并出血者可見高密度影,肌瘤鄰近組織表現(xiàn)為多發(fā)性軟組織間隔影。增強掃描見高密度影,邊緣清晰,腫塊內(nèi)密度不均,并呈旋渦、層狀結構,周圍可見環(huán)繞低密度假包膜。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常見腫瘤,近幾年發(fā)病率較高,以30~50歲女性為高發(fā)群體,占絕經(jīng)前女性80%[3]。子宮肌瘤雖為良性病變,但其可造成子宮形態(tài)改變,局部子宮組織缺血,病情嚴重者還會影響子宮及其周圍組織器官功能,甚至會有惡變風險。對于子宮肌瘤患者而言,早期診斷,予以有效治療,預后普遍較好。近幾年,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發(fā)展,超聲與CT檢查在子宮肌瘤診斷中應用較廣,但不同檢查方法各有優(yōu)劣,鑒于此,本研究對腹部超聲及CT檢查的診斷效能進行比較分析。
腹部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子宮結構及切面形態(tài),并能對肌瘤位置、形態(tài)、大小、累及范圍予以清晰顯示,且操作簡單、方便,還具有價格低廉、無創(chuàng)優(yōu)點,備受醫(yī)患青睞。但腹部超聲存在一定弊端,即該檢查無法判斷肌瘤與毗鄰臟器、組織關系,尤其對于較大病灶,腹部超聲難以顯示病灶全貌,而對于較小肌瘤,易漏診。不僅如此,針對一些合并多種變性的子宮肌瘤,臨床確診困難。張杰[4]研究結果顯示,腹部超聲診斷子宮肌瘤的誤診率為5.42%,漏診率為3.54%。腹部超聲還易受到脂肪層厚度、膀胱充盈度影響,影響診斷結果。C T檢查通過X線束對目標檢查部位斷面實施一定厚度層面掃描成像,該檢查即可顯示病灶位置、數(shù)目、大小及密度等,又能清晰顯示病灶及毗鄰組織、臟器關系,即便是較大病灶,也能通過CT檢查對其起源進行判定,同時顯示病灶對鄰近組織壓迫情況,由于C T檢查的分辨率高,故能對肌瘤內(nèi)鈣化、出血情況予以顯示,且能避免腸道氣體干擾,同時不受腫瘤大小影響,在子宮肌瘤中具有較高診斷價值。苗杰[5]等研究顯示,C T檢查在子宮肌瘤的診斷準確率為91.49%,該研究認為,C T檢查診斷子宮肌瘤有直觀、無創(chuàng)、全面優(yōu)點,且診斷準確率高。本研究中,將腹部超聲與C T檢查進行對比,結果顯示,C T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C T檢查靈敏度、準確度均顯著高于腹部超聲檢查,提示C T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診斷效能優(yōu)于腹部超聲檢查,其研究結果與張騫[6]等相關報道相符。C T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診斷特異度略高于腹部超聲檢查,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推測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病例腫塊>3 cm,較易發(fā)現(xiàn)有關,從而避免了腫塊較小而被漏診。在不同子宮肌瘤類型(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多發(fā)性子宮肌瘤)中,C T檢查與腹部超聲檢查的檢出率相當,提示與腹部超聲檢查比較,C T檢查并未顯現(xiàn)出較大優(yōu)勢,且兩種檢查方法在鑒別子宮肌瘤類型中的價值相當。相較腹部超聲檢查而言,C T檢查在子宮肌瘤中的診斷效能更高,但C T檢查亦存在一定缺點,如檢查費用較高,不宜作為首選檢查方式,可將其作為補充檢查。
綜上所述,臨床診斷子宮肌瘤,應用C T檢查可獲得較腹部超聲更高的診斷準確性,且診斷靈敏度更高,診斷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