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超
老八盤
走進平安驛東街的老八盤,眼前這面木制的大房是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xiāng)張家村上莊三社張宗寶家按1:1的比例復制過來的。據(jù)現(xiàn)年72歲的土族老漢張宗保講:“這面北房是老祖父在世時蓋的,張氏家族七代人在這里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已有280多年的歷史了;到了爺爺張全主一輩,老漢生育了四個兒子,除老大張進德在家務農(nóng)外,老二張進祿考上北京的一所名校,當時,在紅崖子溝鄉(xiāng)聲名鵲起,成為本村的一段佳話,老三、老四轉(zhuǎn)世為活佛,老三在互助佑寧寺禮佛,法號為坎布活佛(74歲去世),老四在樂都蘆花寺禮佛,法號為筻洼活佛(68歲去世)。二爸張進仁解放后當選為互助縣第一任縣長?!?/p>
據(jù)《互助縣縣志》記載:張進仁1922年1月出生于互助縣紅崖子溝鄉(xiāng)張家村。解放前,他從西寧師范畢業(yè)后,曾任紅崖子溝鄉(xiāng)老幼小學的教師、會計等。解放后,任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第一任縣長。1999年10月20日,在紅崖子溝鄉(xiāng)張家村逝世,享年77歲。
如今,平安驛老八盤的掌門人是韓洪彬,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平安人,今年55歲,祖籍甘肅天水人。上世紀30年代初,韓洪彬的爺爺韓如意來到青海西寧謀生,在西寧飯館做廚師,擅長制作青海老八盤,遇到大戶人家婚喪嫁娶時經(jīng)常被請去做席。后與湟中縣土門關(guān)湟河臺一喇姓姑娘結(jié)婚,生育了六男二女。解放后,其爺爺被招為商業(yè)職工,先后在平安大肉飯館、單位食堂做廚師,在平安地區(qū)以擅長制作青海老八盤聞名,主廚烹飪一直到退休,83歲去世。
韓洪彬從小受爺爺影響和熏陶,愛上了廚藝。1982年參軍入伍,1986年復員后分配到平安縣清真食品加工廠工作,1989年企業(yè)破產(chǎn)后,自主創(chuàng)業(yè),開過私房菜。1993年在北京豐臺區(qū)打工時,考取了高級廚師資格證。
2019年恰逢平安驛招商,韓洪彬報名參加,經(jīng)過遴選,在80多戶參賽廚師比賽角逐中脫穎而出,被平安驛招商部選中,分配到平安驛東街一處四合院,并于當年2月開始試營業(yè),6月6日正式營業(yè)。青海民間視八為吉祥數(shù)字,祝壽慣用“八福長壽”,其中之八與酒宴“八盤”暗合,取暗喻福壽綿長之意。青海老八盤是青海地方風味宴席,它以特有的菜品、韻味和歷史文化在青海河湟谷地享有盛譽,它的每一道菜都是青海菜系的經(jīng)典之作和代表。有素八盤和葷八盤之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又增加了老八盤,菜系的變遷充分體現(xiàn)了青海人海納百川、博采眾長、與時俱進的豪邁氣概。
青海老八盤是青海最有歷史文化積淀的正宗官府菜,是青海最莊重的宴席菜,無論是逢年過節(jié),還是婚喪嫁娶,貴客來訪等,那是必上老八盤的。老八盤開始前,待客坐定,上的是蓋碗茶也叫(刮碗子),是一種高規(guī)格的禮儀。上菜也很講究,首先是全盤,順帶四到八個小涼菜(青海人也叫壓桌),然后是熱菜,一是酸辣里脊也叫開菜里脊,二是三燒,三手抓或糊羊肉,四全肘或紅燒肉,順帶包子辣湯,五是全雞,六是八寶飯或者是酥合丸帶糖包和甜湯,七是香辣魚,八是炒青菜,最后是高香湯,花卷,臊子面(也叫起程面)。
據(jù)韓洪彬老板說:“平安驛老八盤價格分別有888元、1088元、1280元三個系列。青海老八盤的吃法非常講究,一桌坐八位。年輕人要坐在下席位置,上席里坐長輩,東家只能站著或坐在長輩對面的位置上。全盤最上面的雞蛋是要讓給坐在上席的長輩們吃的,只有長輩們吃了雞蛋之后才算正式開席,充分體現(xiàn)了尊老愛幼的老家規(guī)。菜品制作非常講究,主菜有八涼八熱,多以熱菜為主,烹飪方法有燉、燒、炒、蒸、煮、熘、炸。還有后四碗(四碗燴菜)或土火鍋,主食一般是餛飩(現(xiàn)在有用米飯或面條代替)?!?/p>
如今的平安驛老八盤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運營,現(xiàn)有員工五人,設有八張桌子,如遇節(jié)假日,收入達一萬余元,平時收入有三四千元。后來又開發(fā)了河湟古驛迎賓宴。
韓洪彬熱情開朗,游客們常常帶親朋好友慕名前來,設宴待客。炒菜閑暇之際,如遇游客盛情相邀,他還會跳起經(jīng)典的青海社火,踩著古樸的十字步給游客唱祝酒歌,攜游客鬧秧歌,仿佛置身于小時候的老莊廓院,有花有草,有鳥有趣。
吃青海老八盤少不了來二兩青海青稞酩餾酒,如果你是冬天來到這里,韓洪彬老板的四合院里有熱炕熱酒,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談青海美食,話四海八荒,盡情方言暢談,因為在這里,你可暫時忘記普通話,把青海話散個痛快;如果你是春天來到這里,滿園花香,可歌可舞,再把那迷人的社火盡情扭上一扭。吃青海老八盤,享青海無限風光,可謂人生一樂。
青??诲?/p>
在青海河湟谷地一帶的農(nóng)村,有“寧吃炕鍋肉一兩,不吃水煮肉一斤”的俗語。前不久,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魏永寧經(jīng)理介紹:“在平安驛有一家‘青海炕鍋,炕的血腸、面腸、排骨等河湟農(nóng)村的‘土味道,能讓人回憶起小時候的味道”。之后,我便產(chǎn)生了去品嘗一下的念頭。
5月31日,陽光燦爛,一個難得的好天氣,我?guī)е胰藖淼狡桨搀A的土族院子,這個典型的四合院是按1:1的比例仿照曾國佐將軍故居建造的,曾國佐將軍是海東市互助縣高寨鎮(zhèn)曹家堡村人,是一名著名抗日將領(lǐng)。
“青??诲仭钡慕?jīng)營者是一位憨厚的中年男子,名叫楊生學,今年43歲,其父是一名鄉(xiāng)村廚師,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歡廚藝;年輕時曾到廣州、西寧等地打工,做過服務生、推銷員,還在工廠當過電工,豐富的社會閱歷造就了他敏銳洞察生活的能力。也許人到中年,開始思念家鄉(xiāng),在外闖蕩多年的楊生學帶著多年的積蓄回到了家鄉(xiāng)——平安。
2020年3月,楊生學經(jīng)朋友介紹來到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他選中了“炕鍋”這個在平安驛獨一無二的項目,并拿出多年的積蓄,承包了面積近300平方米的土族院子。隨后,到西寧市湟中區(qū)魯沙爾徐家寨村高薪聘請了一名廚師。經(jīng)過一番緊張的籌措,楊生學的“炕鍋”于2020年4月2日正式開業(yè),并一炮打響,現(xiàn)在每天到“青??诲仭逼穱L“炕鍋”的游客絡繹不絕,遇到節(jié)假日或周末,更是游客爆滿,難求一凳一桌。
“炕鍋”在青海河湟一帶是個傳統(tǒng)小吃,小時候,農(nóng)村家家戶戶殺豬后,也是家庭主婦們大展廚藝的時候,家里來了親戚、朋友、莊員,不一會兒,主婦們會端上一盤子“炕鍋”,主要是血腸和面腸,讓客人們品嘗。
如今,在平安驛就可以吃到“炕鍋”。筆者與楊生學老板一邊喝著熬茶,一邊聊著天,不一會兒,炕鍋血腸、面腸、豬排、牛排、牛大骨、豬大骨便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這真是一個“炕鍋”大全,我們一邊品嘗著“炕鍋”,一邊回憶著小時候的味道,思緒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個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春節(jié)……
炕鍋面腸、血腸是青海河湟谷地農(nóng)村一帶很有特色的一道小吃。制作炕鍋面腸、血腸時,將血腸、面腸分別切成厚度約1—2公分的小節(jié),然后將平底鋁鍋加熱,加入適量青油燒至7—8成熱時,將切成薄片的面腸、血腸,依次在平底炕鍋中鋪開,慢慢煎炸,煎至一面焦黃、發(fā)出滋滋的炸響時迅速翻面,待腸衣被油汁煎至縮緊半透明,直到兩面焦黃取出裝盤,游客們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油香釋放出面腸、血腸內(nèi)多種食材混合的味道,讓人整個身體都會跟著顫栗起來。
炕鍋羊排、牛排、豬排是青海河湟谷地農(nóng)村一帶很有特色的一道美食。一般用羊排、牛排、豬排,配上洋蔥、土豆等等,倒入平底鋁鍋烤制而成,炕到表面脆黃,肉質(zhì)熟嫩,香味濃烈時即可裝盤食用??缓玫难蚺拧⑴E?、豬排趁熱吃嚼,肉嫩味香,使人經(jīng)久難忘??谎蚺?、牛排、豬排不僅味美爽口,營養(yǎng)豐富,而且誘人食欲,容易消化。
炕鍋羊肉也是青海河湟谷地農(nóng)村一帶很有特色的一道美食。制作炕鍋羊肉時,先將羊肉洗凈切成一至二寸見方的小塊,待平底炕鍋內(nèi)油沸冒煙時,倒入肉塊猛爆翻炒,待肉皮炸為淡黃,加入面醬、辣椒粉、姜粉、花椒粉、精鹽等,反復翻炒,待肉塊呈現(xiàn)紅色,調(diào)味已滲入肉中,再加少量涼水,封鍋用溫火慢炕,水干肉爛即可盛盤敬客??诲佈蛉饫彼炙?,肉質(zhì)細嫩,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yǎng)豐富。據(jù)楊生學老板說對身體虛弱、腎氣虧損、遺精盜汗、脾氣不足、羸瘦泄瀉等慢性病還有一定食療作用,有補益壯身之功。
吃青??诲仯貏e對出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老年游客來說,一定會尋找到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吃炕鍋的味道,是那么美好,又是那么的苦澀……
干板魚
青海有句順口溜:“貴德的梨兒享堂的瓜,青海的干板魚天下夸”。在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有一家回族夫婦經(jīng)營的清真“干板魚”,店門前常常排著一條長龍,那叫一個火爆。老板娘名叫馬玉蘭,今年39歲,海東平安區(qū)人;丈夫名叫張國忠,今年38歲,甘肅省臨夏人。據(jù)丈夫張國忠說:“他與妻子2002年結(jié)婚時,妻子就有祖?zhèn)饔娩音~烤制干板魚的絕門廚藝。湟魚是青海湖才有的一種魚,由于湟源、湟中人傳統(tǒng)捕撈,所以成‘湟魚。這種魚離開湖水就不能存活,所以一般很難保存活鮮魚。干板魚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它是種外酥里嫩的食品,色澤金紅油亮,肉質(zhì)細嫩柔軟,味道香辣咸鮮,很受人們喜愛。
以前青海湖盛產(chǎn)湟魚,從妻子的爺爺開始烤湟魚,到了妻子的父親一輩,岳父馬應龍經(jīng)常烤著湟魚去趕會場,到了妻子馬玉蘭,國家開始禁止捕撈湟魚,馬玉蘭開始用鯽魚烤干板魚,其味道一點也不遜色于湟魚?!?/p>
2018年,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招聘商戶,馬玉蘭憑著烤干板魚的手藝,應聘來到平安驛,并分到約10余平方米的商鋪一間,經(jīng)過一番準備,于2018年9月24日正式營業(yè)。
馬玉蘭選擇的鯽魚是新鮮捕撈的活魚,每只0.5斤左右,平均每天烤制500—600條左右,遇到節(jié)假日,每天烤制1000條左右,每條10元,營業(yè)額達1萬余元左右。
制作方法是先刮鱗片,而后開背,取出魚的內(nèi)臟、魚腮并清洗干凈,在魚腹內(nèi)抹上花椒、辣椒、胡椒、鹽、味精等,腌漬半個小時,將魚腹逐個用手掰開壓平,放入晾曬架進行晾曬,直到成為半干狀時收起待用。
在馬玉蘭的“干板魚”店,有兩口直徑約為60公分的鋁制平底鍋,制作時加入適量青油燒至七八成熱時,放入腌制好的鯽魚慢慢煎炸,直到兩面焦黃熟透取出即可食用。
西寧有位美食家品嘗了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干板魚后說,鯽魚干板魚既有海鮮的風味,又有海鮮所沒有的清香味。此后,他每十天左右來一趟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每次購買十余條拿回家讓家人品嘗。
游客們游玩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時,會經(jīng)??吹劫徺I富硒大麻花的長龍和購買干板魚的長龍,兩道獨特的長龍成為平安驛·民俗文化體驗地美麗的風景線。
面大豆
走進平安驛東街,有一家不起眼的鋪面,專門經(jīng)營“面大豆”,老板和老板娘都系下崗職工。2019年7月,夫妻二人瞅準機會,開了這家河湟谷地傳統(tǒng)美食“面大豆”,鋪面不大,但游客和食客常常絡繹不絕。面大豆以小麥面粉為主食材,輔以清油、雞蛋,揉搓成團,醒發(fā),裁面,制成面劑子,搟餅切塊,平鍋烘焙,焙干水分,儲而食之謂之。西北多地均有農(nóng)歷“二月二炒豆豆”之習,二月二恰逢春耕,蠶豆下地待雨發(fā)芽,驚蟄春雷響過,民間食豆開竅,家中老人佐以咸鹽或糖,輔以清油、雞蛋制成面大豆分給孩子們食用,祈求心智通達。西北各地對面大豆叫法有所不同,山西稱棋子豆,陜西稱饃豆豆,甘肅人稱面豆,豆發(fā)彈舌音,甚是好聽,青海河湟地區(qū)叫面大豆。
古河湟地區(qū)蓋房立梁,吉時賜福,面大豆、紅棗、糖塊混合,由德育之人從梁撒下,曰:“天官賜?!?。民眾接福,以此為榮;亦是民俗哲理舍財求福,時稱“撒梁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遠行淘金挖藥、建設路橋者、軍需備戰(zhàn)者,出門攜帶由家眷親手制作的面大豆,作為出門后的食物。面大豆制作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制作者的雙手,比如揉面搟面、制劑烘焙,尤其是烘焙時不能使用鍋鏟翻炒,因為面大豆起漲定型時易碎變形,制作者用手掌輕撫面大豆,使其分離成型,所以面大豆制作過程中可以說每顆大豆都留有手掌的溫度。
吃面大豆也很有講究,剛出鍋的不吃,放涼變脆后配熬茶吃。一粒粒慢嚼慢品,越嚼越香,舌頭能嘗出花椒的麻,香豆的清香,淡淡的咸,再喝一口茶,只一個字“美”!
筆者有幸收錄幾則關(guān)于面大豆的小故事,分享與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