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怨》是《黃河大合唱》中第六樂章中的一首女高音獨唱曲。該曲產生于抗日時期,氣勢磅礴,主要描寫了女主人公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控訴著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饵S河怨》在演唱風格上以美聲西洋風格為主導,緊密結合了民族音調和吐字行腔的特點,凸顯了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特點。
關鍵詞:藝術歌曲;黃河怨;藝術表現
每一部經久不衰的優(yōu)秀聲樂作品背后都滲透著作曲家對于時代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他們的作品往往都是其內心最真實的表現?!饵S河怨》這首藝術歌曲是冼星海和詩人光未然在1939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中的第六樂章,形式和內容均有極大突破,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藝術思想水平和音樂文化水平。
一、作品的曲式結構及主要內容
《黃河怨》的曲式結構為A、B、C三部曲式,全曲運用g小調和降B大調這對關系大小調的變化來發(fā)展旋律。開始的8小節(jié)前奏,第一句為g小調,第二句為降B大調。由此引入A樂段,描述了一位婦女向風云和黃河哭訴的悲慘情景。
兩小節(jié)間奏后,音樂進入B段。這里充滿了婦女對生活艱辛的哀怨和對日本鬼子殘害自己親人的血淚控訴,就像哭訴著心潮的起伏,不斷推動旋律上升,直到歌曲的第一次高潮。
C段再現了B段中的“命啊,這么苦!生活啊,這樣難”四句的節(jié)奏型,以每句旋律提高一個八度的寫法,向上做跳進,形成一種前呼后應的音樂效果,將這種悲憤的情緒推向全曲的高潮。
冼星海曾說:“《黃河怨》這首歌曲是代表婦女被壓迫的聲音,被侮辱的聲音。音調是悲慘纏綿,需要含淚來唱的,假如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反應,這是值得注意的?!?/p>
二、作品的藝術形象及情感表現
1.演唱中塑造的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想象,加以藝術概括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演唱這首歌曲時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根據作品內容及其相關背景等信息,將這些外在轉化為“自己的”具有特殊性的內在,使我們理解所唱的作品,較好的進入角色。[1]從背景分析可知《黃河怨》中的人物形象是千千萬萬個受盡日本侵略者殘害的中國婦女的代表,她的丈夫被殺,懷抱著已去的孩子,在烏云密布、狂風怒吼中,面向母親河哭訴著自己不幸的遭遇,控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作為一個歌唱者,只有自己被歌曲的意境所吸引,對歌曲有自己的深刻體驗,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引人入勝的意境,打動人心。
2.演唱中的情感表現
歌曲作為音樂藝術的重要門類,需要通過聲音來實現情感的表達,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內涵。
歌曲一開始:“風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閃”,音調凄涼、悲痛、纏綿,這是發(fā)自內心的被壓迫被侮辱的聲音。演唱這句時,起音的“風”字要由遠及近,音量不能太大,要表現出女主人公在饑寒交迫中失去親人后發(fā)出的微弱、凄涼、纏綿的呻吟,給人如泣如訴的情感壓抑感。
第二段節(jié)奏緊縮,轉小調:“命啊,這樣苦!生活啊,這樣難!”,唱的要比A段速度有所加快,語氣里充滿哀怨。當唱“鬼子啊,你這樣沒心肝!”時樂句要拉開,速度放緩,聲音悲憤有力,充滿了對鬼子無比的仇恨。唱“寶貝啊,你死的這樣慘!”時,出現全曲的最低音,曲調還吸收了陜北民間“哭腔”的特點,速度要比前句慢一倍,抱著已去的心愛的孩子,悲痛欲絕,要用哭泣聲把樂句唱完,表現內心的無比痛苦,讓觀眾感受到在日寇鐵蹄下生活的苦難。
第三段漸強,變拍子,由四二拍變?yōu)樗娜?,并轉向降B大調:“狂風啊,你不要叫喊!烏云啊,你不要閃躲!黃河的水啊,你不要嗚咽!”演唱時音調要激昂,聲音要突出強烈的對抗,特別是“黃河的水啊”一句,演唱的時候氣勢要浩大,表現出在這狂風大作凄涼的夜晚,烏云壓頂,黃河在奔騰,在嗚咽,在咆哮。
第四段由四六拍變?yōu)榱税肆?,?jié)奏更為緊湊,使人有急迫感:“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懷中,洗清我的千重仇來萬重怨!”表現了主人公視死如歸,用生命來反抗侵略者的決心。最后以一個富有穿透力的延長音結束全曲,給人留下一種“悲傷過后轉而憤怒”的強烈的藝術感受。[2]主人公通過一個悲慘生命最后的吶喊,去激發(fā)整個中華民族的戰(zhàn)斗意志。
三、作品的風格特點
《黃河怨》是一首非常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型歌曲,具有西方歌劇詠嘆調的特征。要求歌者具有寬廣的音域、較大的聲音色彩對比和一定的表演情節(jié)。除此之外,又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作品中注入了他愛祖國,愛人民,反對外來侵略者,維護民族尊嚴的一腔熱血。在演唱這首歌曲時,要充分運用中國語言的特點,根據情感的需要,不同的段落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這一點可以借鑒、民族民間音樂的咬字、行腔和感情的表達方式。[3]要把美聲演唱藝術的優(yōu)點和民族演唱藝術的優(yōu)點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時代性、具有傳統與現代技法交融的高度藝術性的曲子。
參考文獻:
[1]趙淑云.走進音樂——歌唱藝術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78.
[2]韓勛國,韓曉彤.歌唱教程[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67.
[3]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89.
作者簡介:
楊瑾,性別女,民族漢,出生年月1990年6月26日,籍貫河南省,工作單位渭南師范學院,專業(yè)藝術學,研究方向聲樂,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單位所在地陜西省渭南市朝陽大街中段渭南師范學院,郵編714099
(渭南師范學院? 71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