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峰
摘 要:在傳統(tǒng)高強度間歇訓練過程中,摔跤運動員的最大無氧功率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同時摔跤運動員的專項耐力也能都得到有效提升。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摔跤運動員的專項耐力,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專項動作模式,對運動員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這樣運動員耐乳酸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升,且運動員在訓練結(jié)束后的身體各項綜合能力均得到增強。所以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就要對不同動作模式高強度間歇訓練法對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無氧能力的影響進行總結(jié)分析。
關鍵詞:自由式摔跤;HIIT;無氧能力;專項動作模式;功率衰減
在對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進行訓練時,經(jīng)常會重點關注運動員抓、推、擰、摔等手段的運用方式,但是這樣的訓練就會導致運動員發(fā)力模式與力學特征出現(xiàn)問題。并且在西方研究過程中還可以了解到,摔跤運動屬于高強度對抗性項目,所以在比賽過程中就需要運動員具備極強的身體素質(zhì),同時其瞬間輸出功率也要得到有效提升,那么這就需要在訓練過程中不斷優(yōu)化訓練方法。所以在訓練過程中高強度間歇訓練就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持續(xù)輸出與瞬間輸出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無氧能力。
一、自由式摔跤的供能特點
其實在多年經(jīng)驗總結(jié)中可以了解到,自由式摔跤運動具備極強的生理特點。并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還需要以下三種能量進行供應,這三種供應能量分別為ATP-CP、糖酵解、有氧供能系統(tǒng)。ATP-CP供能就是磷酸原能系統(tǒng),其主要應用方式就是在運動員比賽過程中能夠幫助其有效進行突然啟動抱腿、防抱腿、轉(zhuǎn)移等動作。而在比賽過程中無氧糖酵解供能也十分重要,這一供能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加運動員耐乳酸能力,這就意味著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能夠更好更快地進行高頻率輸出,只要運動員抗乳酸分泌增加,那么就不會在比賽中出現(xiàn)體能急速下降的問題[1]。不僅如此,在自由式摔跤比賽中運動員的技術也需要得到重點關注,因為專業(yè)技術也需要供能的支撐,若要有效提高運動員專業(yè)技術,就需要實際訓練過程中加強相關專項動作的應用效率,例如在訓練過程中提高運動員站立技術與跪撐技術應用效率。在實際比賽過程中應用站立技術的目的就是通過摔跤準備姿勢與對手進行對抗,在比賽中需要利用手去控制對方頭、軀、腰部、下肢等,當通過站立技術將對手摔倒后,就可以通過跪撐來持續(xù)控制對手。若要保證站立技術與跪撐技術能夠有效應用,就需要保證運動員ATP供能量增加。與此同時,在比賽中不僅需要瞬間供能將對手放倒,還需要利用長時間的相持狀態(tài)來控制節(jié)奏,那么這就更需要大量的糖酵解提供能量,這種提供能量的增加與減少有時會直接影響到比賽勝負走向。
二、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無氧能力的影響
其實若要對高強度間歇訓練進行總結(jié)分析,這一訓練方式最先應用的是田徑運動員,在這一訓練方式應用后,運動員自身專業(y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自這一訓練模式的優(yōu)點被發(fā)現(xiàn)后,才廣泛應用到不同的運動項目訓練中。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為了有效將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無氧能力的影響展現(xiàn)出來,教練員在訓練過程中就可以將運動員分成兩個不同的訓練組,分別為訓練組與耐力組[2]。訓練組利用30秒高強度間歇運動進行訓練,每次休息一分鐘一次做十二組,而耐力組則利用每天連續(xù)跑動四十五分鐘的方式進行訓練,以八周為一訓練周期,當一周期結(jié)束后對運動員綜合能力進行比對。那么通過實際訓練就可以了解到,運動員最終身體素質(zhì)的對比,訓練組運動員綜合能力明顯高于耐力組。其實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無氧能力的影響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舉一個例子,在訓練過程中對十六到十六歲的運動員進行上下肢無氧運動能力高強度間歇訓練,最后發(fā)現(xiàn)其實不同年齡段的運動員其上下肢無氧能力存在差異。
三、專項動作模式下高強度間歇訓練相關研究
雖然說高強度間歇訓練能夠有效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但是這一訓練方式由于相對傳統(tǒng),所以在當前這一自由式摔跤技術不斷提升背景下,就開始出現(xiàn)了一些滯后問題[3]。所以在訓練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更加現(xiàn)代化的訓練方式來彌補高強度間歇訓練的不足,因此專項動作模式就應運而生,并被廣泛應用到自由式摔跤日常訓練中,雖然專項動作模式正在廣泛應用到自由式摔跤訓練中,但是對其的研究還是很少,所以為了保證訓練質(zhì)量與效率,在應用過程中就需要將各種組合動作進行拆分,并在訓練前讓運動員將每個動作重復兩遍,在運動員重復動作過程中對其能量代謝特征進行測試,因為在動作重復出現(xiàn)時其代謝數(shù)據(jù)才能更加接近真實比賽數(shù)值。在測試過程中就可以了解到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出現(xiàn)的無氧耐力過差、缺乏問題的源頭,其主要原因就是傳統(tǒng)高強度訓練的比例存在失衡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實戰(zhàn)與半實戰(zhàn)比例問題[4]。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忽視實戰(zhàn)與半實戰(zhàn)訓練重要的問題,但是自由式摔跤又需要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來提高運動員自身綜合能力,因此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就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去安排相應的訓練方式與內(nèi)容。
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還對專項動作模式與高強度間歇訓練進行了對比,最終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點區(qū)別,首先就是在進行半對抗訓練過程中,其對抗時會出現(xiàn)較高的區(qū)間強度,但是對于間歇時間的把控還是存在一定缺陷,即在訓練過程中會出現(xiàn)把控時間過長、較短的問題。其次就是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若是將這一訓練方式與高強度間歇進行對比,還是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又不完全屬于同一種訓練類[5]。還有就是在訓練時能夠直觀的發(fā)現(xiàn),若是將這一訓練方式與摔跤動作進行融合,其訓練思路基本與傳統(tǒng)方式?jīng)]有差異,在訓練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利用攀爬機進行無氧能力訓練,以保證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其四肢全部參與到活動中。還有就是在訓練中出現(xiàn)摔布人、拉皮帶等動作,這些訓練方式全部屬于類似動作,只是在強度的控制與時間的把控方面存在明顯差距,所以通過相關研究與實踐總結(jié)可以了解到,進行專項動作訓練時存在的問題,那么就需要針對存在的問題,如訓練強度與時間控制,訓練動作與傳統(tǒng)方式相同等[6],制定出優(yōu)化策略,并將專項工作訓練方式與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效融合起來,以保證在訓練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高運動員無氧能力。
四、結(jié)束語
通過以上總結(jié)可以了解到,不同動作模式下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無氧能力帶來的影響,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專項動作模式與高強度間歇訓練的關聯(lián)。那么在實際訓練中,教練員就需要更加系統(tǒng)地對訓練方式進行優(yōu)化,以保證在訓練過程中可以有效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與耐受能力,進而有效提高運動員在賽場上的實戰(zhàn)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東風.我國優(yōu)秀青少年男子自由式摔跤力量訓練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9,38(06):37-39.
[2]郭成根,周愛國,謝永民,陳奧娜.我國高水平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無氧功率分段衰減特征研究——基于“30秒”Wingate測試[J].四川體育科學,2019,38(06):34-38.
[3]郭成根. 不同動作模式高強度間歇訓練對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無氧能力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9.
[4]劉殿武.簡析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方法的優(yōu)化[J].運動,2018(11):28-29.
[5]林毛.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突破方法研究[J].科技視界,2017(14):179.
[6]祝超.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力量訓練的現(xiàn)狀[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2):57-58.
(山東省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 山東? 濟南? 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