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利福
摘 要:本文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切入,通過對“情”產生,對情緒調節(jié)、情感把控的分析,落實到對聲樂作品教學中“情”的思考,發(fā)散性地探索民族聲樂教學的方法,在民族聲樂教學的理論框架建設上,拋磚引玉,出一點力。
關鍵詞:“喜情”;情緒基調;文化自信
“情”是“心”動的現(xiàn)象,由于人“心”各不相同,不同性別、年齡的人身處不同環(huán)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活動、情感體驗,是千差萬別的。但是,同一個地域群體的人,往往有著相似的甚至共同的情感體驗,通過世世代代的融合發(fā)展,形成傳統(tǒng)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家國情懷。
民族聲樂的發(fā)展植根于中華大地,吸收著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借鑒了外來文化的精華,正開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高校聲樂教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重要陣地,在日常聲樂教學活動中,客觀地看到中國聲樂作品中的“情”,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情”的根源,探求更合國情、更合人情的教學方案,是值得思考探索的。
一、讓身心進入積極情緒的狀態(tài)
中國人熱愛生活、熱愛和平,聲樂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歌唱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自內心地贊美生活、贊美大自然,讓身心參與積極演唱,唱歌才會更有感染力,在聲樂教學中,怎么才能使學生的身心進入積極情緒的狀態(tài)呢?
1)課前做適當?shù)捏w育運動,養(yǎng)成針對性的體能訓練習慣。
聲樂演唱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近些年來看,由于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網(wǎng)絡游戲的嚴重影響,大學新生的身體素質愈發(fā)讓人擔憂,選編一套針對聲樂學生的課前體能訓練動作,是很有必要的。中華儒釋道文化已經形成了許多藝術表演化的鍛煉方式,可以借鑒瑜伽、舞蹈,可以借鑒太極、八段錦等等傳統(tǒng)武術,通過這些運動課前舒經活絡,更有助于接入課堂的教學。
2)選擇以“喜情”為主的聲樂作品。
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一般表現(xiàn)為喜樂情緒,初學聲樂者的教學中,尤其需要注意,選擇喜樂情緒的作品,演唱提示中如:歌唱的、贊美的、甜美的、抒情的、思念的、回憶的等等,都可以。好處是什么呢,“喜情”作品充滿正能量,有助于正面影響學生。相對于“喜情”是“苦情”,作品的演唱提示是“憤怒的、痛苦的、訴說的、吶喊的”等等這類,就是“苦情”的作品,初學者要慎用,往往由于閱歷尚淺,技術上易走樣,難以把控這類戲劇性強的聲樂作品。
二、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調,做到胸有成竹
聲樂作品來源于生活,反映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類的情緒基調大致有四類,第一類是喜情充滿活力的,比如驚喜、高興、愉快、流暢等;第二類是喜情平靜淡然的,比如放松、靜謐、滿足、虔誠等;第三類苦情激烈沖突的,比如驚恐、緊張、吶喊、痛哭等;第四類是苦情平淡的,比如沮喪、傷心、憂傷、抑郁等。在聲樂教學中,幫助學生把握作品的情緒基調,建議從下面兩方面入手。
1)了解作品背景資料,明確聲樂作品的情緒基調。
一首經典作品的誕生,需要多種因素的作用,佛教認為因果相應是宇宙的第一定律,分析一首作品的緣起,有助于情緒基調的全面把握。往往是某些現(xiàn)實場面細節(jié),打動了作曲家的內心,作曲家運用作曲技法把心動的感覺轉化成音符,而形成作品。所以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曲家的生活、個性、價值觀等等,對歌曲演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影響很大。
2)拓展文化藝術的知識眼界,努力做到文化自信。
一般聲樂教師都認為,聲樂演唱者應該對生理學、心理學、表演學、美學等等學科有一定的了解,其實還遠遠不夠,作為中國人,必須考慮中國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著眼于傳統(tǒng)文化的相關內涵。在中國戲曲表演中吸取營養(yǎng),向民族民間文化踏踏實實取經,在古典詩詞鑒賞中提升修養(yǎng),在儒釋道經典文化中尋找天地人情,體悟忠孝禮義,在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看王朝的興衰成敗,特別是近代史百年的滄桑變化中,堅定內心信仰,感悟龍的精神。豐富的民族情感體驗和堅定的傳統(tǒng)文化自信,是唱好中國聲樂作品的保障。
三、對“普渡眾生”的點滴感悟
佛學認為眾生平等,獲得大智慧的佛菩薩,要無分別地解脫和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普度眾生”,這種思想與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18大明確提出的,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不謀而合,人類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共同發(fā)展。這種思想,對聲樂教學有什么啟示呢?
1)傳承和挖掘傳統(tǒng)文化精髓,做到文化自信
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給人類留下了璀璨的文化思想寶庫,文化傳承是每一代人的歷史使命,聲樂教學中,應該考慮到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挖掘,選擇歌頌祖國、家鄉(xiāng)美好河山的,緬懷歷史英雄人物的,歌唱父親母親的,贊美美好愛情的,民間口頭傳說中的,上古神話傳說的、四大名著的,等等。這些作品有的比較原生態(tài),有的是運用民歌音調的創(chuàng)作歌曲,有的是充分借鑒西洋作曲手法中西結合的產物等等。聲樂教學中對作品的選擇要有包容心,通過幾代作曲家前赴后繼的努力,已經積累了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數(shù)千年的文化, 針對學生綜合條件運用于教學中,必然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2)學習和借鑒外來音樂,逐漸形成豐富而包容的新時期大國文化。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應用科學取得巨大進步,網(wǎng)絡技術進入社會的每個角落,文化大融合是發(fā)展趨勢,怎樣才能在保持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進行豐富和發(fā)展,是值得每個文化人思考的。高校的聲樂教學,需要這樣的境界和思想,一方面借鑒西洋歌唱發(fā)聲的技術技巧,應該考慮東方文化的審美習慣,一方面大力發(fā)展民族聲樂,逐漸形成民族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教學、演出的社會架構,提升觀眾鑒賞力,引導和培養(yǎng)和諧的審美趣味。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釋道為基礎的,早已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必然需要從中吸收營養(yǎng),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 本文零碎提出了中國人“情”一些思考,也算是以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談的淺知拙見,以此與大家共同探討與研究,敬請廣大同仁不吝賜教。21世紀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相信民族聲樂在大家的努力下,必定會邁上更高的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心中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釋萬行著 2004.12出版
[2]《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 金鐵霖 鄒愛舒著2008.12.北京第一版
(成都大學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