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盛春喜
走進吉林省輝南縣樣子哨鎮(zhèn)太平溝村,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塊大石,“新時代村”4個大紅字十分耀眼,“新時代村原來叫李家店屯,隸屬于太平溝村,2012年村里建合作社時改的名字,就是希望能夠帶領大家發(fā)家致富,走進新時代。”村合作社理事長、太平溝村黨支部書記張曉東說。
在新時代村,村民們早就用上了自來水,室內也有下水了,和城市樓房差不多。這些年,村子里再見不到生活污水,從前的排水溝如今多了一些游動的小魚,庭前屋后皆是景,靜謐而美好。談起村子能有今天的變化,張曉東指著街道兩側的電線桿,“今天的生活,感謝黨和政府,感謝電力人?!?h3>時代記憶?
提起用電,今年75歲的王喜春老人最有發(fā)言權,他是土生土長的太平溝村人,自1967年起就擔任村主任,這一干就是大半輩子。他見證了村子這些年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50年代那會兒,家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實是一種無奈,家家住著泥草屋,沒有電,點著小煤油燈,為了省燈油,天黑不睡覺也躺在炕上?!蓖跸泊赫f,那個年代,煤油燈、蠟燭就是百姓家中的照明工具??吹匠抢锿穗?,村民們十分羨慕。
1963年,是值得載入村史的一年。這一年,村里通過自籌資金買了一臺變壓器和電線,大家在山上砍了幾棵差不多粗細的樹當作電線桿。村民們抬樹、挖坑、扛線,供電人員負責桿上作業(yè)、牽引拉線。大家齊心協力,在村里架起了一條6.3千伏的供電線路,裝上了一臺30千伏安的變壓器。
“這可是全村的一件大喜事,全村人聚在生產隊,合上開關的那一刻,燈亮了,村里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比過年還高興。”提起送電那天,王喜春自豪地說,全村100多戶人家共用一臺變壓器,電壓低,雖然燈不太亮,但村民們都很滿足,畢竟周邊很多村還沒通電呢。
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戶戶住上了磚瓦房,電視機、電風扇、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進入尋常百姓家。由于供電量有限,家用電器又日漸增多,“半邊亮、半邊黑”、電飯鍋做出夾生飯等狀況時有發(fā)生。
1985年,通化供電公司針對農村供電半徑大、導線細、變壓器容量不足等問題,吹響了農村電網建設的號角,供電人為了加快鄉(xiāng)村電網建設,夏戰(zhàn)“三伏”,冬戰(zhàn)“三九”,時常能看到他們在鄉(xiāng)村田埂和山坡上奔忙的身影。
經改造,電線桿由過去5米高的木桿換成了8米、10米的水泥方桿,主干線的導線截面由原來的16平方毫米,更換成35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供電半徑由1000~2000米縮短至500米,一臺30千伏安的變壓器也換成了兩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村民用電狀況有了極大改善。隨后,通化供電公司啟動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電價低了、電壓穩(wěn)了,供電更可靠了,供電人的努力老百姓看在眼里,美在心頭。
2012年,鄉(xiāng)村經濟駛入快車道,太平溝村抓住時機,率先搞起了智能溫控果蔬大棚合作社。
“別小看這些大棚,可都是現代化大棚,澆水、加熱、降溫、通風不用人工,全都用電?!眱H用半年時間,張曉東就帶著大家建起了52座溫室大棚。
負責村里供電的輝南縣供電公司樣子哨鎮(zhèn)供電所所長鄭松海,帶領工作人員對現場所需負荷情況進行調研,專門為此項目開辟了辦電“綠色通道”,簡化一切辦電流程。經過電力人員近一個月起早貪黑搶工期,5公里10千伏電纜線路、4臺80千伏安變壓器全部安裝完成,保障了大棚用電需求。
2014年,見大棚收益不錯,張曉東決定帶著鄉(xiāng)親們繼續(xù)擴建,新建的大棚準備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和水果。說干就干,大家齊動手,很快29棟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按_定建設大棚后,我第一時間聯系鄭所長,讓他幫忙提前把線路架上,不能建完再安電,耽誤事兒。”張曉東說。
為大棚架設線路時,鄭松海經過現場勘察,發(fā)現從村里到大棚電力線路中有一公里10千伏線路在農網改造的項目范圍內,這樣合作社就可以少建一公里多的供電線路。經過一周多冒著寒風緊張施工,電力工人加班加點提前讓合作社新建大棚通上了電。在3月初農網開始施工時,該公司又率先對新時代村的電網進行改造,讓合作社用上了正式電。
看到少投入建設一公里電力線路,張曉東和合作社的村民十分高興,該公司在村里進行電網改造期間,村民們不僅未發(fā)生矛盾,很多村民還主動幫忙清理電力設施周邊的柴草垛等雜物。
和諧宜居、生態(tài)優(yōu)美、鄉(xiāng)風文明的新時代村。
鄭松海是保證合作社供電的負責人,供電所專門配備了兩名工作人員,定期上門幫助檢修用電線路和設備,特別是抽水、加溫和卷揚設備,每個月工作人員都要過來認真檢查一番。
這些年,太平溝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使用煤油燈、蠟燭到用電燈,從暗如熒光到亮如白晝,從單一的白熾燈光,到五彩繽紛的彩燈。小小村莊的可喜變化,見證了通化電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強到優(yōu);從上門抄表到智能電表;從被動服務到主動服務;從客戶“跑斷腿”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的巨變。
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雖然沒有波及輝南縣,但是也要求各個村子加強管控,不允許村民聚集。
“其實,我們村就算不管控,村民們也沒時間聚集。大家不是在菜地里忙著侍弄菜,就是在網上賣菜。現在,我們村里的電商已經形成規(guī)模,大家把時間都用在如何賺錢上了。”張曉東說。
如今的新時代村,恰如其名。村民們踏在寬敞的馬路上,住著寬敞的大瓦房,用上充足的智能電,互聯網觸手可及。一個和諧宜居、生態(tài)優(yōu)美、鄉(xiāng)風文明的村莊展現在大家面前。這個曾經偏遠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菜籃子”“錢袋子”,成了百姓們的“聚寶盆”,處處散發(fā)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