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定倩
聲樂教學是根據(jù)教學對象不同的聲音條件和特點,不同的現(xiàn)有程度和問題,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同的音樂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針對性、規(guī)律性極強的,集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技術性為一體的實踐活動。
在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習中,聲樂課程是比較重要的課程。在中職階段的學前教育培養(yǎng)方案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歌唱和教學的雙重能力,使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既能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又能了解一定的聲樂理論知識,學生的聲樂學習一般以集體上課模式為主。其實,集體聲樂課只是豐富和補充聲樂教學的一種手段,它不能很好地關注到每位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法從根本上取代個別課因人而異、針對極強的教育。作為教師,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好教學計劃,調整好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利用集體聲樂課的優(yōu)勢,讓學生之間在學習中可以互聽、互學、互評、互演,讓課堂活躍起來。
一、“促進交互”取長補短,互為啟發(fā)
(一)合作學習
促進交互就是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互動,才有機會在學業(yè)上和個人發(fā)展上為彼此提供幫助。當學生積極地投入并幫助組員學習時,他們也掌握實現(xiàn)有效學習小組所要具備的部分技巧。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助與學業(yè)上的互助結合起來時,就是促進交互。
在集體聲樂課堂上,為了能關注到每位學生歌唱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師要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優(yōu)帶差。優(yōu)秀的學生指導暫時落后的同學,彼此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同時也起到發(fā)揮優(yōu)生的指揮及引領作用。這一過程運用了展演互學平臺,取長補短,互為啟發(fā)。如,學生在歌曲《故鄉(xiāng)的親人》的小組練習中,組員們?yōu)榱俗约航M每個成員都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在展演中把最棒的一面展示出來,學生們都很努力地按教師的要求學習如何打開牙關歌唱、如何提起笑肌等等歌唱技巧,并互相指導和借鑒,加上教師的巡視及輔導。一場小組學習能明顯看到每個學生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因此,小組之間的互動是能夠深化學生對自身的理解的。
(二)互相展演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即含有先天遺傳因素也有后天鍛煉因素以及環(huán)境影響因素等。而歌唱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藝術,所以多唱、多演、多實踐,不但能鍛煉學生適應能力,也能不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去適應和克服因緊張造成的各種心理障礙。
在教學中,常常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比較膽怯,不敢大聲唱歌,甚至連講話的聲音都很微小。通過小組互相展演、互相評價,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鍛煉,發(fā)現(xiàn)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有的歌唱表現(xiàn)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歌唱的聲音及回答問題的聲音大了,有的從不敢舉手獨唱變得積極舉手獨唱等等。這說明互演互評的實踐平臺對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評價
在聲樂教學的評價中,主要是對教師授課質量和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針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不單是教師對學生聲樂技巧的掌握情況的評價,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聲樂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讓學生學會在評價中反思、評價中學習、評價中提高。如,小組展演中,教師除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糾正,引導學生在老師的點評中領悟和鞏固知識。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自評、互聽、互評中學習他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技能。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既能相互學習,也能單獨聽取老師的意見。如此一來,學生既學習了別人的優(yōu)點,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從而使自己的學習更加的輕松。
二、“分層教學”,實現(xiàn)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是指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意于學生個別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上致力于促進全體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在教學效果上謀求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
聲樂教學是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xiàn)音樂的重要手段。由于學生先天的生理條件的不同,比如:聲帶的長短、厚薄,共鳴腔體的大小等等問題,都存在著本身的個體差異,在音準、節(jié)奏、音色以及學生的性格、生活環(huán)境、所接受的音樂教育等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實現(xiàn)“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教學理念,分層教學是必然的趨勢。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加強不同層面的學習指導,從而使每個學生得到尊重和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在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讓班級中的每個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聲樂教學中,經(jīng)過一年的聲樂學習,學生在聲樂技能、技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區(qū)別。這個時候可以進行分層教學:A層學生能用正確的發(fā)聲方法歌唱,音準、節(jié)奏、識譜等音樂基礎方面比較好。在A層里根據(jù)音域情況再分A1、A2。 B層學生初步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音準、節(jié)奏、識譜等方面表現(xiàn)不穩(wěn)定,在B層里根據(jù)音域情況再分B1、B2。C層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發(fā)聲方法,學習能力較薄弱,音準、節(jié)奏、識譜方面表現(xiàn)較弱的。教師在備課及課堂上要做相應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
例如,在課堂練聲時,由于學生的先天生理條件及本身音域的差異,在練習歌唱的高位置時,A、B層的學生用“哼鳴”的方式準確找到歌唱位置,C層學生由于學習能力較薄弱、音準節(jié)奏也不太好,要著重訓練歌唱呼吸方面。比如,“吹唇”練習,也就是打嘟練習,用打嘟找準歌唱的位置。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組別給與不同的要求和建議。在聲音練習時,當練到音域較高的音區(qū)時,A、B層的A1、B1學生繼續(xù)練習,其他學生則暫停練習并聆聽、給與評價,這樣可以對A1、B1層的這部分學生進行加強歌唱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C層學生,打嘟設為他們的學習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打嘟吹唱歌曲旋律,引導學生學會歌唱氣息的運用,如,先統(tǒng)一熟唱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室編著的《唱歌》第二冊中的《共和國之戀》。教師在學生歌唱時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糾正,引導學生運用好歌唱的氣息,歌唱的位置,根據(jù)學生咬字吐字以及情感的到位問題,要求不同層次地學生做不同要求的練習,如,A層要求在歌唱的位置上唱出好的音色及節(jié)奏、音準、情感等,且必須準確到位;B層要求在歌唱的位置上唱準音高、節(jié)奏并有感情歌唱;C層要求用打嘟吹唱歌曲旋律,練習歌唱的氣息。最后再分小組強化練習,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氛圍的作用,以優(yōu)帶差的方式互補、互學。教師巡視小組練習情況加以輔導及全體觀摩小組展演,教師點評、同學互評。這樣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在教學中,教師盡量做好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能,讓所有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三、用心歌唱,提高音樂審美
音樂是通過聲音傳達人的內心情感,音樂的情感應該是音樂審美的核心內容。由于人們內心的喜怒哀樂都可在音樂中得到體驗,因此對音樂的審美體驗也是生活情感體驗的藝術反映。
自古以來,我國傳統(tǒng)唱論對歌唱的審美就提出:“明解曲意”“聲各有形”等等美學觀點。由此可見,情感對歌唱來說就是靈魂,只有當聲音和感情同樣完美時,歌唱才可以被稱為藝術。在聲樂教學中,歌曲的情感表現(xiàn)最重要的手段是歌唱聲音力度的對比與變化,也就是強弱變化,還有音色的變化。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歌唱作品時增強歌曲的旋律感,用力度不一的音色變化及對比來歌唱,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音樂室編著的《唱歌》第二冊中的《瑪依拉》,這是一首具有典型的新疆哈薩克民族音樂風格的歌曲,旋律熱情甜美,節(jié)奏活潑歡快,表現(xiàn)了一位美麗、熱情、豪放的哈薩克族姑娘的形象,由于歌曲速度較快,在演唱時要求學生用甜美而富彈性的聲音和急吸急呼的呼吸方法演唱,還要求學生把歌曲旋律情感的起伏,強弱與斷連的對比關系唱好。可見,在歌曲演唱時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音色的變化、聲音的力度對比與變化的處理方式至關重要。這對學生日后歌唱或幼兒歌曲教學中處理歌曲藝術表現(xiàn)是很有幫助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聲樂集體教學課堂上要充分利用“促進交互”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為啟發(fā),培養(yǎng)學生在自評、互聽、互評中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讓學生在“分層教學”中,得到量身定制的知識與技能,滿足每位學生的需求。除此之外,還需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歌曲藝術處理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并運用好音樂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的四要素。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強化掌握和運用的。
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聲樂集體課教學也需與時俱進,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做相應的、有效的轉變。教師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探索,不斷優(yōu)化集體聲樂課堂。
參考文獻:
[1]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人民音樂出版社.
[2]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鄧江.幼師聲樂分層教學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
[4]楊立崗.聲樂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
[5]韓德森.聲樂教學法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