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黠
(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444)
2020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文件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要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要加強體育傳統(tǒng)特色學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要深化體校改革;要規(guī)范社會體育組織;要大力培養(yǎng)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要強化政策保障。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求堅持德育為先、以人為本,通過正面的、合適的教育來引導人、塑造人,體教融合旨在將體育和教育融為一體,這是實踐立德樹人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教育公平體現在資源分配、發(fā)展規(guī)劃等各方面,體育教育公平受身體素質、學科地位、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導致學生無法接受平等的體育教育,本文從體育的功能及實質入手,探析高校實踐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
體育教育公平的實現是教育公平實現的必然條件,因此體育回歸教育是更好地實現體育教育公平的現實選擇。姚明認為沒有體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離開教育的體育是不牢固,因此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融合能更好地讓體育融入教育之中,將體育進中考、高考落到實處,而不是喊喊口號而已,因此體育回歸教育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選擇。體育是教育的多元載體,教育是體育的有效體現,體育和教育的有效融合能夠產生更大的動力源,從而帶來1+1>2的效果。體育與教育相融合尤為重要,體育課堂不再是曾經的體能課,它是一節(jié)不能缺少德育的體育課,是一節(jié)體育教育課程,是實現五育并舉的途徑。
體育教育公平應該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實現全方位公平。高水平隊建設也不例外,將立德樹人貫徹隊伍建設全過程,才能培育出德才兼?zhèn)涞拇髮W生。體教融合旨在培養(yǎng)的是學生,再是運動員,是學生運動員。1987年我國開始試辦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至今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成熟已有34年之久,高校運動隊為退役運動員提供上大學主要途徑,也為體育部門國家隊輸送部分人才,截止2021年我國已有316所高校具有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資格。高校在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規(guī)模、招生規(guī)范方面嚴格遵守教育、體育部門相關制度,同時應進一步增強高水平運動隊素質教育培養(yǎng)、教學管理,提高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水平,促進學生運動員完成學業(yè),加強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不僅提高高水平運動隊的身體素質,更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為國家輸送運動、文化水平都高的人才。
教育要關注到每個孩子的利益,要以人為本,這是毋庸置疑的尊重。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是教育的對象,教師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體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體育教育不只是運動技能的形成,更是終身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戰(zhàn)略的必然路徑,應該以提高學生健康為目標開展體育課。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態(tài)總體令人堪憂,體能素質逐年持續(xù)下降,超重、肥胖現象越來越嚴重,深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缺乏體育鍛煉意識。陶洪在2021年3月的兩會上講到要保障學生每天1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時間,因此培養(yǎng)學生鍛煉意識尤為重要。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讓學生有興趣參加體育活動。青少年體育教育是一項長遠且艱巨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教會學生運動技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錘煉意志的作用。
體育教育公平不僅體現在教育的過程,同時也體現在教育的效果評價。堅持綜合評價是落實立德樹人戰(zhàn)略的必要舉措,當前大部分教師采用結果評價對學生的學習作出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欠缺,學生體質差異大、接受能力不同,從而學習成果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針對不同人群應制定不同的體育課程程效果評價機制。結果性評價雖然具有標準化、客觀化等特點,但不能反映“健康第一”的特點,而過程性評價正好可以彌補結果性的不足,可以更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則,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教師在制定課程評價體系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制定出不同的評價標準,以此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激發(fā)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將“以人為本”貫穿教學、育人、評價的全過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應基于體育公平評價指標體系制定,是檢驗體育發(fā)展的依據,加強指標體系的完善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
體育是一門承載著“社會價值”的學科,“體”只是形式與方法,“育人”才是最終目標,讓體育成就更全面的教育是高校不斷探索、前進的方向。立德樹人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蔡元培認為體育處在人格教育的首要位置,因此要實現全面發(fā)展,就要發(fā)展體育?!扒迦A體育”模式是各高校體育發(fā)展的目標,該模式強調體育對于身體和心理正向的促進作用,以及體育在個人品質和社會品質方面所產生的遷移價值影響。清華歷代校長都親自抓學校體育的發(fā)展,秉持“體魄與人格并重”的教育觀,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讓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最終達到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目標。
教育公平應融入到教育各環(huán)節(jié),完善體育設施的配置是落實教育公平的路徑之一,因此要加快學校體育場地建設。2004年8月22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教體藝廳[2004]6號文件《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作為學校體育設施配置的指南,依然有部分高校存在體育場地設施、器材配備不足的情況,各高校應配足配全體育設施、場地,讓學生有體育場所參加鍛煉,讓學生運動員有體育場所參加訓練,讓學校運動會有體育場所開展競賽。在完善體育設施系統(tǒng)配置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使高校有資金改善體育設施;高校也可以尋求一些相關企業(yè)贊助,高??梢越o企業(yè)做宣傳,最終達成雙贏。
2020年5G網絡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等40余個城市,5G時代成為當今新的發(fā)展主題,這為體育教學更好地開展奠定了技術基礎,5G時代推動體育多元化發(fā)展,利用數字化開展體育教學,實現體育教育智能化,為學校體育的開展提供便捷。
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育公平的表現之一,將5G技術運用到高校體育教學中,能夠實現教師同時管理多名學生,通過視頻回放等功能遠程進行指導,避免“偏心”現象的出現。交互是指教學信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教授與反饋。隨著5G技術的成熟,教學模式從傳統(tǒng)的師生面對面教學,教師示范學生練習,到現在的網絡課程,教師遠程監(jiān)督,教師、教學內容、學生三者之間銜接變得更加流暢、方便,更明顯的體現出教師處于指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學信息不再停留在教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多途徑擁有學習資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教師進行更多的交流與討論,提高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5G讓體育教學“教”與“學”數字化,用統(tǒng)一標準衡量學生學習效果,消除教師對個體的差異對待。5G技術的成熟,淡化了省、市、縣、校各階層的主觀水平差異帶來的教育管理不公平;提升了教育資源公平性的感知,教育資源體現在師資力量、體育活動設施、學生素養(yǎng)等方面;彌合了老師、學生、家長三者之間的育人互動投入不公平問題。將5G技術運用到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數據為學生提供個性化運動技能訓練方案,促進學生運動興趣的養(yǎng)成,體育個性化教學的實現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5G技術的日益完善,高校之間實現共享教育資源是指日可待的,使學生學習不受東西部經濟水平差異影響,進而實現教育公平。在5G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通信設備進行學習,實現了地下室內、山間村內等信號不佳地方的通訊流暢,讓學生學習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學生遇到上課遺留的問題時,可以借助各類電子設備進行問題查詢,也能聯系老師,老師也可以在空余時間答復學生,這讓學生更有動力進行學習,讓學習不受阻撓。學習形式的靈活化,讓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獲取學習資源更便捷,讓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到各個區(qū)域。5G技術讓學生學習體育項目技術動作時能反復看視頻反復練習,讓學生體驗極佳;全景課堂的實現,使學生學習更加多元化、自由化。網絡課堂可以聚集眾多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資源,讓每個教師的優(yōu)勢共同體現在同一課堂,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5G技術在體育教育中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學習更便捷、有效,不受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從而實現體育教育公平。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在《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指導下,大力宣傳體育的重要性及其地位,進一步加強體育強國建設,提高中國在體育國際大舞臺上的地位。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在“健康中國2030”戰(zhàn)略的指導下,加強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意識,可以提高青少年身體素質,從而實現健康中國。在教育公平一步步完善的今天,更要重視體育教育的公平,讓不同地區(qū)的不同人群可以接受同等的體育教育,高校實現體育教育公平的路徑還需要一步步摸索。在學校體育發(fā)展道路上,要將國務院、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發(fā)文落實下去,實現高校體育教育公平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力量,讓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向著體育現代化和人文化的方向發(fā)展,最終促進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