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文學》(2013—2019)為考察中心"/>
崔雅倩
(湖州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閱讀時,讀者如何與文本互動?保留懷疑、辯證批評,或是思緒蔓延、接續(xù)想象。此間種種,都是寫作者有意留白的結果,周曉楓卻熱衷于寫到極致,在散文中建立她“主觀的王國”。[1]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周曉楓習慣將文本中的主人公建立成獨屬于她的“官方宣泄口”,絕不允許第二主體對話語權的分流。如此強勢的個人意識讓一眾讀者只得借她之眼探索外界,“寄生”于她縹緲虛幻又嚴密周到的靈思。然而,僅有對話語權的絕對統(tǒng)治,還不足以構成她能緊緊抓住讀者閱讀神經的全部魅力。針對新世紀以來散文日漸“大眾化”“隨筆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項靜說道:“似乎每個寫作者、每種類型的散文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受眾群,給寫作者和讀者都造成仿佛自言自語寫到地老天荒都可以的幻覺?!保?]不同于低迷絮語的自囈式個人化寫作,周曉楓散文中的“我”,是一個放大、公有的自我—作為一位有野心的散文家,周曉楓絕不滿足于小圈子內的自我高潮,她意圖挖掘當代人的心理共性。周曉楓癡迷于感覺重現(xiàn),慣用即時、準確、切膚的體感記錄引發(fā)讀者感官上的閱讀反應,尤其是對痛覺的書寫,似乎真能連接到讀者的痛覺傳感器。如《齒痕》寫牙疼的方式別具一格,首先為疼痛勾畫形狀,圈定牙疼的范圍,后指出牙疼的方向:“持續(xù)有力的痛感,如同牙冠本身的形狀,有個向上突出的多余的銳角……牙齒松動的感覺很奇怪,我隨時嘗到一種輕微的鐵銹味兒?!眰鹘y(tǒng)寫作總用籠統(tǒng)抽象的“血腥味”覆蓋牙齦滲出液的真正味道,周曉楓用“鐵銹味”這個根植于大眾頭腦中的熟悉味道來貼近、還原。盡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不盡相同的牙疼,但周曉楓精準抽取到其中的共性,讓讀者在散文中尋求到心理認同,這是她與讀者心靈同頻共振的基礎。在剖析服從型人格的行為風格時,她這樣寫:“我只是把并非出自功利目的的賤性,轉化為日?;臏仨槪坪跛说南才匾^我的個人意志?!敝軙詶饔镁珶挾羁痰囊痪湓挘瓿闪水敶说娜后w心理塑像。有等級的社會分工和家庭教育無時無刻不在擠壓當代人的完整自我,在一步步的妥協(xié)和退讓中,正確表達訴求的能力已經遺落,軟弱的群體個性已然形成—我們集體退讓,周曉楓說她也是。
然而周曉楓并不把目光局限在社會與人群中,她另辟蹊徑,出走森林、河水與山野,找尋萬物與人的交集,發(fā)現(xiàn)人的生態(tài)定義。野生動物的外貌外形、交配繁衍、生活習性等,都一一被她的文字拍攝,錄制成一篇篇文字版的《動物世界》?!冻跸慈鐙搿芬怎q魚為喻,描寫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導演:“為父親洗澡的時候,父親衰老的肌膚浸泡在熱水里變成奇怪的粉紅色,令他想起晚餐時的鮭魚……當鮭魚呈現(xiàn)艷異的粉紅色,它將溯流而上,靠近它童年的棲居地,靠近它臨終的死亡。”周曉楓用顏色的聯(lián)想建立起人和魚之間的聯(lián)系,將老導演令人遺憾的阿爾茨海默病修飾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返璞歸真”,于簡淡語言中顯現(xiàn)人生最高哲理—生老病死不過是自然輪回。值得討論的是,周曉楓之所以能夠建立聯(lián)結萬物的網(wǎng)絡,是因為她不再以人類貫有的優(yōu)越姿態(tài)俯視自然。在她“眾生平等”的視野中,人類“最高”“最優(yōu)”“最智慧”的附加意義被抹平,只剩赤裸的、歸還自然的、與其他生物等同的生命體概念。這一點在《有如候鳥》中得到印證,周曉楓寫:“很難想象,酒窩大小的蜘蛛能夠完成如此浩大工程,如同很難想象,操作著工具和機械的人類蟻行者,能夠挖出寬闊的溝渠和浩瀚的人工湖,建起高聳堤壩,改變千萬年來的山河樣貌。”她收縮自如的視角和辯證相對的思維與莊子的“齊物”觀不謀而合—何為大,何為???蜘蛛建造蛛網(wǎng)的工程于人類不值一提,人類的堤壩于宇宙又何如?可見,大小高低的等級不過是狹隘視野產生的偏見。在《禽獸》一文中,周曉楓對騾子無法繁衍后代這一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有獨到辯證的思索,她的質問追及最高的、隱性的自然法則:“騾子無后,這是一種對驢馬亂倫的懲戒嗎?是對非法的性關系給予嚴厲的種族制裁嗎?其實騾子無辜,它替逾越界限的父輩受過。人類社會亦如此,一代人的災難未必在當時呈現(xiàn),惡果往往在其后代那里放大倍數(shù)地彰顯。”她將一代代騾子承受的“報應”投射到人類社會,于平靜議論中極力批判當代人身體和靈魂的雙重混亂與墜落,警示我們—一聲不以為意的低語終會迎來一場塌天的雪崩。我們于聲色犬馬中逐漸弄丟的責任、道德、靈魂,終將在時間的輪回中高價償還,這是周曉楓借用騾子的“報應”提出的諫言。
張杰評周曉楓散文時說:“她故意為自己的寫作設置閱讀難度?!保?]周曉楓的散文語言崎嶇唯美,她恣意想象,慷慨用詞,執(zhí)意為每個詞句“鑲上金邊”—誰讓她是寫作的崇奢主義者。然而,比綺麗繁復的語言表達更具“巴洛克風格”的是她“萬花筒”式的修辭妙用。作為修辭手法的“狂熱粉絲”,周曉楓可謂物盡其用,她突破修辭本身的應用領域,將它們帶到別有洞天的高地上。
比喻是周曉楓最青睞有加的表達工具,以他物類比此物可以使兩者產生奇妙的聯(lián)結。周曉楓對陳列有不渝的鐘愛,這一點在比喻上表現(xiàn)為“一對多”—即一個本體對多個喻體。《齒痕》開篇寫各式各樣的牙,她宛如喻體詞庫的活體查詢器,將其比作“飽滿淤塞的石榴籽”“麻將牌里即將打出的一張”“鋼琴黑白鍵”“向內彎曲的毒蛇”“膨起的變形木條”及“被暴風雨破壞過的柵欄”。跳出文章看,無論本體與喻體,還是喻體與喻體之間,都無本質上的必然聯(lián)系,但讀完后,六副形態(tài)各異的牙齒模型已然在腦海中生成。人們說起牙,就會想到廣告上那一口整齊潔白的好牙,周曉楓從不會為了美就回避真實,丑牙、畸形牙都被她投影在文中,與一口好牙同等地反映在讀者的腦海中,這真正實現(xiàn)了牙的意義擴充?!耙粚Χ唷笔菫榱烁暾恼鎸崱4送?,暗喻也是周曉楓自由表達的重要途徑。仍然是《齒痕》,她刻畫了一段放置正畸矯形器的心理斗爭:“我想象那個放在嘴里的是一個馬蹄狀的微型刑具?!敝贿@一句,便道明了矯形器具象的外在形狀和抽象的心理意義。暗喻賦予了詞語組合更多的可能性,“像”“如”“好似”等喻詞的消失,解構了本體與喻體聯(lián)結的固有格式,擺脫“牢籠”的句子更具靈動的美感,為語意的準確表達擴大了可搭配范圍。最后是本體和喻體應用范圍的方法。在比喻長久的應用史中,只有句子中的中心名詞才有與他物產生聯(lián)結的“資格”,但在周曉楓的筆下,比喻還參與情境的類比和塑造。《初洗如嬰》中寫:“小時候,她喜歡擠壓塑料包裝膜上均勻分布的氣泡,指端壓力下,破裂的小小氣囊噼啪作響。她所存儲的記憶將被時間壓榨,被磨損或摧毀,她的人生將失去減震般的呵護。”周曉楓將主人公的記憶比作易受擠壓的塑料包裝膜,失去記憶如同丟失保護。一邊是主人公失去安全感的人生,一邊是破裂干癟的塑料包裝膜,事實本體的大齒輪與情境喻體的小齒輪嚴絲合縫地同時轉動,最終完美咬合—喻體真正融入本體,讀完便有一絲“狹路相逢”的巧合感。上述三種比喻的妙用都擴充了敘述對象的意義范疇,為日?;?、難以再引起人們注意的熟悉事物加入了新的特質,平添了一種疏離的新鮮感,實現(xiàn)了審美的煥新。
借代是周曉楓拋卻整體、聚焦細節(jié)的放大鏡。粗糙的寫作總愛“以全代偏”,將真正要敘寫的“部分”與“部分存在的整體”混淆,也不剔除“部分外的多余”,濫用整體,導致表意與本意相去甚遠,即詞不達意。周曉楓遣詞造句不亞于外科醫(yī)生做手術,骨是骨,肉是肉,用鋒利的筆尖劃定敘述對象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的范圍,將要表達的“部分”在明面上突出強調,“部分存在的整體”就轉變?yōu)椤鞍抵黧w”。如《禽獸》寫激昂赴死的蝴蝶:“蝴蝶的決絕好像要垂直地撞上我的臉似的?!痹谶@里,“決絕”成為主語,“蝴蝶”反而成為修飾,客觀現(xiàn)象的陳述被畫面中的情感因子取代,讀者得以直面蝴蝶赴死的場景,接受慷慨、壯烈、凄美的轟擊。再如《有如候鳥》將肯尼亞動物遷徙途中捕食撕咬、尸體橫陳的場面簡單描摹為“到處是敞開的傷口”。不用血腥、殘忍的形容詞,周曉楓僅“以小代大”,用“敞開的傷口”代替各種死狀慘烈的尸體—“滋滋”冒血的、腐爛生蛆的、露出白骨的……她以借代為武器,打破語句傳統(tǒng)的陳述規(guī)則,打破詞語有限的適用范圍,給予讀者更廣博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閱讀體驗。
周曉楓在寫作中,還創(chuàng)造出通感的衍生用法:將內心體驗與感官感覺恰如其分地融合,實現(xiàn)心理與生理的溝通?!队腥绾蝤B》寫背井離鄉(xiāng):“有人搬到川貴一帶的西南地區(qū),需要習慣當?shù)厝似毡榈睦笔?,火熱的腸胃燒灼,種種不適就像儲存在內臟里的鄉(xiāng)愁?!本烤故悄c胃不適抽象化了,還是思家念鄉(xiāng)具象化了?鄉(xiāng)愁本就不是一種孤立的心境,它還由嘗過的鄉(xiāng)味、聽過的鄉(xiāng)音和見過的面孔等一絲一縷的懷戀和遺憾編織而成。抽象的名詞在她的筆下生根發(fā)芽,抽條蔓延,走向具象可感。
于敘述對象,陌生化是豐富內涵、擴展邊際的過程;于讀者,陌生化是再認識、再理解的手段。借用修辭手法的刀子,周曉楓剪開抽象的、平面的概念,將全新的側面或內里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使之從習以為常的舊物中獲得嶄新的觀感,這是她對陌生化的詮釋應用。展現(xiàn)全新需要具象化的參與—將素未謀面的新概念,用頭腦中已存在的知識經驗模擬呈現(xiàn),將陌生“熟悉化”,理解陌生。
在眾文體中,小說囿于情節(jié),主敘事的寫作模式要求作者隱晦、間接地透過或宏大或日常的人和事表達所思所想;詩歌囿于體式,冒出的靈思或許為了擠進格式的套子而不得不被舍棄;由此可見散文的珍貴是因著它的自由精神,因著淋漓盡致的表達。“形散而神不散”仿佛是散文公認的特點,但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作為散文的結構主義者,周曉楓致力于散文文體的開拓,并成功證明:散文不散,也有架構。她的散文,有三重由外及里的結構。
一是文本結構。這是散文結構的最外圈層,即文本中各小節(jié)的組織形式。周曉楓刊載于《人民文學》(2013—2019)的散文文本結構,大致可歸為兩類:一是隨性的線性結構,如《齒痕》《初洗如嬰》,圍繞主題,在不同分節(jié)中發(fā)展不同邏輯線,根據(jù)某個邏輯的起止分節(jié),但節(jié)與節(jié)之間未必有邏輯上的承接與關聯(lián);二是嚴謹?shù)墓?jié)點結構,如《泰順即景》《弄蛇人的笛聲》《禽獸》《有如候鳥》,小標題的設立是這一結構最鮮明的特征,大主題與各小標題間存在上下位的關系,由小標題統(tǒng)領的各節(jié)之間地位平等、互相獨立。《泰順即景》確立了“木”“橋”“水”“鳥”四個小標題,分寫泰順的奇樹、廊橋、氡泉和異鳥;《有如候鳥》以“時間,地點”的格式設置六個小標題,借此完成各章節(jié)敘述時間與敘述場景的轉換,為主人公“遷徙”的路徑做好標記,各節(jié)的文本內容隨即從這些不同的節(jié)點中蔓延出來。在一次訪談中,周曉楓坦言自己的寫作過程:“我的特點是我的電腦里有很多個文件,光起的名字可能就有二三百個,在這些名字下面,可能會慢慢生長出一句話,一個段落,又或者一個片段?!比绻麑ⅰ捌鸬拿帧边@些節(jié)點比作“流蘇結”,把生長出的段落或片段看作一縷縷“流蘇線”,那么此類散文結構可立體生動地另稱為“流蘇式”結構。
二是短章結構。這是散文結構的中心圈層,即各章節(jié)中作者敘述內容的組合方式。周曉楓的散文一貫是紀實與遐思并重—廣袤的現(xiàn)實題材和無垠的思緒遨游構成其散文寬闊高遠的天地情懷。散文應用的現(xiàn)實題材涉及科學知識、民間隱秘、生產經驗和社會現(xiàn)狀:科學知識如《泰順即景》中寫氡的化學性質:“氡,這是一種奇怪的物質,具有放射性,卻無色、無嗅、無味?!痹凇冻跸慈鐙搿分?,周曉楓儼然一位嚴謹老道的腦科醫(yī)生,對人腦各部位的生僻術語如數(shù)家珍:“枕葉、顳肌、皮質與并骶小體的聯(lián)結纖維組織。”科學定義與術語的在場如同一劑調味料,為散文增添客觀的味道。民間隱秘像《有如候鳥》提及的“請龍王”的祈雨儀式。生產經驗如《麗水的麗,多音字》中提及尋找金銀的古法:“有野蔥的地方會有銀,有野薤的地方會有金?!庇纱丝磥?,只要合理存在,周曉楓就可敘述入文。面對激進混亂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周曉楓發(fā)出聲聲喟嘆,《有如候鳥》中寫:“現(xiàn)在的北京街道,滿耳就是‘操’‘丫’‘屌絲’‘逼格’,臟字用于頻繁的日常交流,從市井口語到話劇臺詞,它們出現(xiàn)得就像標點符號那么自然。北京喪失了……它曾經講究的老靈魂?!边@里隱含中國式的“荒原意識”,是她對當代中國人言行失態(tài)、靈魂失格的深深憂慮,更是她對物欲世界中衰微精神的探問,這種意識在《浮世繪》中也有所體現(xiàn)。同文,周曉楓還重現(xiàn)鮭魚的人工受精過程:粗暴的排精、殘忍的剖腹、高效的融合……在一道道流水線般的生命制造工序背后,仿佛看到作者緊皺的眉頭—她悲天憫人的心在無聲譴責,在隱隱作痛。多虧現(xiàn)實的介入,周曉楓避免落入自言自語的陷阱,還構成散文更綜合、包容的百科全書式景觀,有基于此,周曉楓的思緒遨游常按照“物→天地→我”的線索推進,她從真實中生發(fā)絲絲綹綹的心緒,縱跨宇宙,橫越東西,最終歸于人,或僅僅她自身。歸于自身最突出的表征是,她常常戴上屬于作家的“有色眼鏡”,以寫作本職打量世界,《麗水的麗,多音字》中寫麗水的礦藏,周曉楓便從挖礦中得到有關寫作的啟迪警示,《慢舞的茶》寫炒茶,她從炒茶場景中歸納出一套寫作規(guī)則。于這般“物我和諧,天人合一”的架構中,她意圖建立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關系。《禽獸》中描寫海馬,她便用靈思將海馬與海馬體串聯(lián),“有意思的是,在人體左右半腦,各藏有一只秘密的‘海馬’……才能記憶且自我定位,得以不致卷入遼闊到虛無的黑暗汪洋”。周曉楓這般熱衷創(chuàng)設自然與人的巧妙融合,為的是印證兩者的息息相關,似乎人的身體與性靈,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一對應的客體。
三是思維結構。這是散文結構的核心圈層,即遐思矛盾運動的辯證結構。周曉楓是一位真誠的作家,她對散文無話不說,所思所想展露無遺;她也是一位叛逆的作家,說得多卻說得不俗,以理性的哲理思辨和深刻的語言智慧作為砝碼,為散文附加思想重量。周曉楓偏愛為那些在眾口流傳中風干儉省成骨骼的故事進行“發(fā)散性”闡釋,增添血肉還原成飽滿又反叛的新形態(tài)。典型如《弄蛇人的笛聲》,文章溯及伊甸園傳說,對蛇的告密原因進行了追問:是對人類的“同情”,還是無法掩藏真相的“誠實”,抑或是挑戰(zhàn)上帝權威的一次“反抗”和“起義”?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卻鮮少思考動因,僅僅刻板地把蛇的告密歸因于它的奸詐性格。邏輯縝密的周曉楓明白,性格不等于動機,誘因才是解密的關鍵,因此她列出諸多猜測,為蛇的奸詐“平反”。這不僅得益于作家慣有的敏銳嗅覺,還有她從不停止的清醒思考。另外,對客體內在矛盾的“兩面性”揭示,也是周曉楓散文值得關注的重點。比如《有如候鳥》寫:“候鳥既是信諾之鳥,又是不斷的背叛者?!北热纭洱X痕》寫挨挨擠擠的牙齒:“這種彼此的小小侵犯,略帶詼諧,也意味著親密?!敝軙詶鞑⒉患庇跒閿⑹鰧ο笙乱粋€非好即壞的簡單定義,她離開認知的捷徑,繞向客體的背面,記錄下不為人知的第二世界。便如同候鳥的雙重意義,信諾的人就一定不經權衡利弊,盲目守信嗎?誠然不是,有選擇必定有放棄,這是世間最公正的法則。如同牙齒們的雙重關系,侵犯對方領域一定會達成敵對關系嗎?或許還意味著接納,甚至是親近。周曉楓凝視萬物,將大眾認知中已被壓縮的平面客體重塑成多面體,切割出辯證的相對意義。海面下未發(fā)掘的冰山是她最鐘情的獵物,思考—她最尖利的捕捉器。
王兆勝用“浩大的吞吐量”[5]褒揚2018年《人民文學》刊載散文囊括萬象的博大胸懷,于此大勢之中,周曉楓散文的包容情懷在主旨、手法和結構上都有所展現(xiàn):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經由她的靈思發(fā)掘出共性,產生聯(lián)結。消解人類那份自戀的優(yōu)越,將人與萬物平等地編織進一張網(wǎng)是她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最勇敢的嘗試。人在人類社會中接受的審視已然詳盡,附加的社會意義也經諸般探討。現(xiàn)在,周曉楓將人以最本真的狀態(tài)置于自然生態(tài)和群體自省的環(huán)境中,以人與生態(tài)、人與人之間的共鳴為誘餌,喚醒人對自身的另一種正視和二次的價值發(fā)掘。她向當代中國人拋出了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在經濟基礎牢固的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精神應以何種姿態(tài)棲居?拋去那狹小的幾百平方米、虛無的榮譽地位和賬戶上的金錢數(shù)字,我們的價值又當如何衡量呢?問題的答案,我們將苦苦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