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蕊,張炯炯
(淮北師范大學 建筑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建筑是社會進步與經濟發(fā)展的共同產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勞動智慧以及藝術情趣。皖南古民居作為我國重要的建筑遺產,不僅在外形結構方面具有較高辨識度,其隨處可見的精美雕刻更是精致典雅、極富特色。古今中外的建筑裝飾及環(huán)境美化普遍青睞雕刻手法及其制成品的應用,尤其皖南地區(qū)在明清時代文化繁榮、經濟發(fā)達,對建筑及其雕刻藝術的追求達到頂峰,聞名遐邇的“徽州三雕”,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內容之豐富,是我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的優(yōu)秀典范,其藝術造詣和綜合價值對現代裝飾設計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如何保留皖南古民居雕刻的核心內涵,怎樣分離且重構古民居雕刻的形式與內涵、技藝與風格、造型與功能,從而使皖南古民居雕刻得以在保護傳承進程中,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相契合,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現實問題。
皖南古民居雕刻有磚雕、石雕、木雕、竹雕等形式,尤以前三者為長,素有“徽州三雕”美譽。不同雕刻材料的使用目的不同,雕刻手法、圖案、主題也有所差異。皖南古民居雕刻源于宋代、盛于明清,藝術風格也由簡明對稱向精雕細刻逐步過渡。皖南古民居雕刻的成就不僅在于其卓越的藝術造詣,還與其富含歷史文化、地域特色息息相關。
皖南古民居不僅在建筑藝術化層面取得較高成就,而且其雕刻裝飾藝術在國內民居建筑中久負盛名,尤其以磚雕、石雕、木雕見長,“徽州三雕”集中展現了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的精美奇巧,其審美性、文化性、功能性也為現代化裝飾設計提供了參考思路。磚雕在皖南古民居中使用廣泛,是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的典范。徽州磚雕以特制水磨青磚為底料,顏色清透、質地細膩,是優(yōu)質磚雕材料,經過磨面、放樣下料、打坯、粗雕、出細、修整等一系列復雜工序才能打造一件精美磚雕作品。磚雕技藝分為平雕、立體雕、浮雕、透雕等手法,在民居中主要用于外部裝飾,如門罩、牌坊、門樓、窗頭、墻面,以及庭院透明窗、屋脊人字頂等地方,其中又以門樓雕飾最具代表性,雕刻手法復雜考究、雕刻造型豐富生動,是強化民居入口的重要標志。木雕是皖南古民居中極為常見的裝飾雕刻,這與民居的構造選材直接相關。皖南古民居梁架多為木質結構,用料壯碩、大而不笨,雕刻的裝飾圖案通常宏大壯美,彰顯磅礴氣勢。梁托、叉手、雀替、天井四周的檐下撐木等部分,都會根據材料大小、光線視覺等特點雕刻不同內容?;罩菽镜穸噙x用松、樟、楠、杉、白果等當地木材,并不執(zhí)著于材料的稀有珍貴,通常會保留原木的紋路與顏色而不施彩繪,室內的門窗、欄板、櫥柜的雕飾也追求華麗溫馨,內容方面注重文化教育引導和吉祥象征[1]?;罩菔衿奉愗S富、神韻生動、技藝精湛,是我國石雕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罩菔裰饕〔挠邝鹂h青石,石質僵硬細膩,符合建筑及石雕對材料的需求?;罩菔裰饕糜陂T罩、柱礎牌坊、漏窗、頂石柱、抱鼓石等建筑部位,雕刻的內容豐富、刀法大方,具有鮮明的文化韻味和地方特色。
皖南古民居的雕刻藝術在明、清兩代達到高峰,無論是雕刻技藝還是內容、思想、文化的表達,都具有較高價值??傮w來看,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追求自然質樸之美,用料選材講求因地制宜,不刻意追求珍奇名貴材料,雕刻處理也以技巧、手段的綜合運用為憑借,通過木材、石材、磚材本身的紋理和色澤體現雕刻作品的層次性和藝術性。不過具體來看,明、清兩代的皖南古民居雕刻在風格與表達方面又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明代雕刻重實用、輕裝飾,像歙縣、黟縣的明代民居門樓中,沒有單純?yōu)檠b飾而服務的構件,也不會為了追求裝飾審美而扭曲材料性能。明代雕刻的工藝處理相對簡單,是一種與漢代畫像磚風格較為相似的雕刻藝術,線條剛勁有力、造型簡潔挺拔,富有古樸、素雅氣息,與此同時,以浮雕和淺圓雕為主的明代雕刻畫面內容較為單一,人物形象的雷同性較為突出,部分景與物前后相貼合,缺乏清晰分割的結構布局。所以皖南古民居的明代雕刻構圖變化有所欠缺,雕刻作品的靈活性與層次感略顯不足。發(fā)展到清代,徽商壯大崛起之下攀比之風日漸興起,加之清新雅致的“新安畫派”、富麗精工的“徽派版畫”等藝術形式廣泛影響,皖南古民居清代雕刻作品表現出與明代雕刻作品明顯不同的嚴謹縝密和繁復精巧,甚至有些作品在追求完整性與細膩性過程中比肩繪畫創(chuàng)作及其裝裱工序。也正因如此,皖南古民居的清代雕刻作品題材更加廣泛、情節(jié)把控更加細致入微,靈活多變、形象生動成為其重要風格特征。
首先,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彰顯了儒家思想與禮制觀念。比如,儒家文化提倡修身養(yǎng)性、正身立德,雕刻裝飾中則選擇梅蘭竹菊等極富“君子”象征意義的圖示題材。再比如,儒家思想注重樹立志向、錘煉意志,雕刻裝飾則通過搏擊長空的雄鷹、剛柔并濟的麒麟、智勇雙全的猛虎等形象詮釋“仁、智、勇”思想。禮制觀念作為古代社會的主流觀念,在皖南古民居雕刻中也極為常見。比如,富有地方特色的徽州抱鼓石,上部鼓面為極規(guī)則的圓形,底座部位則是非常規(guī)則的方形,整體造型裝飾較少,是較為純粹的幾何圖形處理方式。所以徽州抱鼓石凸顯的是“天圓地方”思想,不僅是對天人合一、和諧相處的注解,而且是對“規(guī)矩方圓”的充分表達。岳母刺字、穆桂英掛帥等忠君思想題材,二十四孝圖、百子千孫圖等家庭倫理題材,也體現了等級觀念和倫理綱常。其次,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充分表達了民俗文化。一方面,雕刻作品體現了希冀子孫繁衍生息的生殖觀念。像鳳戲牡丹、鴛鴦荷花、并蒂蓮、連理枝等雕刻紋樣象征夫妻和睦,石榴、葫蘆等內容象征多子多福,更有“百子鬧元宵”精美木雕的生動寫照。另一方面,雕刻作品體現了趨利避害的生存觀。皖南雕飾的創(chuàng)作題材有象征祥瑞安康的麒麟、玉兔、龍、鳳等傳統(tǒng)神獸,雕飾的圖案紋樣,以及諧音、變形、借喻等表現手法更是將祈福趨吉的思想觀念表達得淋漓盡致[2]。皖南古民居雕刻裝飾的文化特征增強了其藝術價值,也集中反映了皖南地區(qū)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風貌。
皖南古民居雕刻具有鮮明的藝術性、觀賞性、文化性,近年來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也形成仿制、裝飾、解構等不同應用形式。不過,現階段對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創(chuàng)新應用效果有限,基本只停留在點綴裝飾的淺顯層面,同時還要面臨新工藝、新材料的替代抉擇,和古民居雕刻的傳承問題,所以皖南古民居雕刻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的應用依然困難重重。
皖南古民居雕刻圖案精美、造型豐富,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近年來也逐步應用于裝飾設計之中,并形成了仿制、裝飾、解構等不同深度和層次的應用類型。皖南古民居雕刻仿制較為常見的多為模仿、照搬,地產、文化、旅游等項目及產業(yè)中。有的項目是直接搬用古建筑,有的項目是通過對原有建筑的擴建、改建、仿建、重建,實現雕刻裝飾的再設計和環(huán)境、風格的完整再現。比如,蕪湖知名建筑“陸和村茶藝館”,三層主樓以徽派建筑風格為基調,門樓、廊、橋、亭臺、照壁等建筑部件均來自于古村落建筑,整體布局參照博物館形式,陳列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雕刻作品。陸和村對徽派建筑的仿制和對雕刻作品的照搬相對而言較為成功,對于保存雕刻作品、展現皖南古民居風貌具有積極意義。裝飾是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常見的應用方式,品牌店、茶餐廳、特色酒店等文化屬性較強的公共空間對雕刻藝術青睞有加,個別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裝飾的愛好者也會在家庭室內設計中采用雕刻裝飾[3]。裝飾性應用以突出視覺體驗為目的,通常數量與規(guī)模較小,會采用元素混搭、夸張手法來增強視覺沖擊效果。解構是一種打破原有形式和秩序的雕刻應用方式,但并不代表破壞文化與作品,而是基于改革創(chuàng)新目的,對原作品形式與思想、風格與技藝、功能與形象的剖析與分離,進而立足現代環(huán)境與實際需求予以全面重構,以煥發(fā)雕刻藝術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的神采與活力。
現階段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日益增多,但應用的層次不高、深度不足等問題始終影響著裝飾應用的實際效果。首先,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的要素處理不當。裝飾應用方面,眾多室內設計案例基本都是以裝飾、觀賞為直接目的,通過對雕刻作品或要素的集中堆砌達到吸引觀賞者目光的目的,但這種淺層次的視覺體驗往往帶有暫時性,并不能引起受眾的長時間注意,即觀眾很快會將目光轉移至別處以尋求更具視覺刺激的事物,而一般的室內裝飾設計中雕刻藝術的運用只起到點綴作用,或提取單個圖案、花紋雕刻簡單造型,或利用數個雕刻擺件以示裝點,都因雕刻應用的淺顯單薄而難以滿足受眾的視覺感受和深度感知需求。即使在大規(guī)模的雕刻仿制應用中,依然容易使受眾形成疏離之感。這是因為部分仿制應用并未深刻分析民居雕刻及其構件的工藝流程、擺放原則和使用功能,只是將地方文化與環(huán)境的再現等同于簡單的建筑物再造和雕刻作品搬運,完全脫離文化背景與實用功能的雕刻仿制,很難與現代設計理念相契合,也無法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現代審美需求。其次,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的解構水平較低。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的產生與發(fā)展,與對應時代的歷史文化、社會狀態(tài)、民俗風貌密切相關,對雕刻藝術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解構,便人為割裂了雕刻藝術與其成長土壤,容易放大傳統(tǒng)雕刻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之間的分歧,也很難使雕刻藝術及作品恰到好處地融入現代設計之中。
皖南古民居雕刻講求就地取材,木雕所用的樟木、白果,磚雕使用的青磚,石雕采用的黟縣青、麻石、茶園石,都是皖南地區(qū)常見材料。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雕刻材料在大量開采使用下已面臨枯竭,由此引發(fā)的環(huán)境破壞問題也日益突出。與此同時,皖南古民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后,出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需要,雕刻材料的開采使用受到嚴格管制,這從根源上制約了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的現代化應用,雕刻材料的供應也是當前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此外,皖南古民居雕刻裝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離不開眾多能工巧匠的勞動智慧與技藝傳承,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皖南雕刻既面臨著產業(yè)化發(fā)展抉擇,又深受傳承問題困擾,極易偏離原本發(fā)展軌道。一方面,雕刻藝術高度依賴雕刻師傅的手藝和態(tài)度,這也是雕刻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但精雕細琢的手工技藝意味著產量低、成本高,為迎合大眾消費進行批量生產或成趨勢,而機器生產代替手工雕琢又會消解雕刻作品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之下,科技進步、交通便利,大大加劇了傳統(tǒng)村落的人員流動,年輕群體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皖南雕刻技藝面臨“后繼無人”困境,這也是皖南古民居雕刻在現代化裝飾設計應用中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皖南古民居雕刻在其發(fā)展進程中并非一成不變,反而隨著歲月變遷、歷史更迭不斷調整演變。所以在新的發(fā)展時期,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于現代化裝飾設計,也應從內涵到形式,從材料到工藝進行整體重構,從而使雕刻裝飾設計符合現實條件與大眾需求,進而全面激活傳統(tǒng)雕刻與現代裝飾設計的發(fā)展活力。
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的應用,是從內容到形式的整體更新,所以解構手法在應用過程中必不可少。首先,要實現皖南古民居雕刻形式與內涵的解構。皖南古民居雕刻作為一種裝飾藝術,蘊含著古人豐富的生存法則和生活希冀,也充分體現了古代歷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民風民俗,但古民居雕刻正如文字、雕塑、舞蹈等其他載體一樣,是表達和展示各種文化內容的形式之一,但并不代表這些文化內涵與雕刻藝術之間存在絕對化的固定關系。所以在當今時代,設計者需要為雕刻藝術賦予新的思想與內涵,或者將傳統(tǒng)雕刻中具有永恒價值的主題與內容,經過提煉加工后轉化為符合現代需求的藝術符號。其次,要實現皖南古民居雕刻技藝與風格的解構。皖南古民居雕刻清新雅致、精美富麗,這是傳統(tǒng)手工藝人經過潛心設計、精雕細琢取得的寶貴成果。在現代社會,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使用材料已不可多得,純手工雕刻也難以適應社會發(fā)展與現實需求,所以如何將皖南古民居雕刻的藝術風格從其手工雕刻技藝中分離出來,并與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充分結合煥發(fā)新的裝飾活力,是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于現代化裝飾設計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再次,要實現皖南古民居雕刻功能與造型的解構。皖南古民居雕刻多以建筑構件形式而存在,通常在發(fā)揮裝飾作用的同時具有更重要的使用功能,然而現代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無論是磚雕、石雕還是木雕,基本都不再發(fā)揮承重、透光等作用,轉而成為一種單純裝飾。而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功能與造型解構,并不是以單純剝離其使用功能為目的,而是在現代化環(huán)境下為其尋找采光、隔斷等新功能,使雕刻藝術在現代化裝飾設計中保持鮮活性[4]。
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卓越的藝術性和文化性,不僅豐富了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表達形式,而且賦予作品生命與靈魂,使雕刻藝術及其作品歷久彌新、靈動鮮活,所以在皖南古民居雕刻的現代化裝飾設計中,應注重對雕刻技藝文化內涵的解讀與表達。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或弘揚儒家文化,或表達民風民俗,或影射家庭倫理,或蘊含房主希冀,每一條紋飾、每一個題材、每一處典故都有其內在意義。簡言之,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從主題內容到表現手法再到造型形象,都是為凸顯表達對象而服務,也是為發(fā)揮雕刻作品使用、觀賞、教育等功能而服務,雕刻藝術及其作品所表現出的文化屬性來源于社會歷史、地域文化以及人民需求,所以這種文化表達是連貫且鮮活的。因而對于皖南古民居雕刻裝飾的現代化設計,不是要高度復刻雕刻的題材、內容、紋路圖案,而是要盡可能還原雕刻作品對特定時代思想、意識、文化的集中表達,這也是保證雕刻藝術與現代裝飾設計保持審美一致的重要條件。比如,構圖豐滿、精雕細鏤的徽州胡文光牌坊,作為個人榮譽象征處處體現忠君仁義、禮制綱常,深刻體現了傳統(tǒng)社會“光宗耀祖”的出世追求和絲毫不得僭越的禮制規(guī)范[5]。對現代社會而言,雕刻藝術既可以禮贊祖國、彰顯家國情懷,也可聚焦社會,反映生活百態(tài),重點在于實現雕刻設計與現代生活的完整連接。所以解讀皖南古民居雕刻藝術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雕刻作品細節(jié)之處的代表意義,而且是把握雕刻作品與時代背景之間的深刻關聯,從而找準雕刻藝術應用與時代發(fā)展之間的切入點。
在加強環(huán)境保護和雕刻技藝再現的雙重需求下,為解決雕刻材料供應問題,加強新材料、新工藝的創(chuàng)新應用實屬必然選擇。首先,要加強新型材料與雕刻技藝的深度融合?,F代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為主,木材、石材的使用較少,即使在裝飾設計中對純木材或純石材的使用也不普遍,這既與使用材料的綜合成本有關,也深受現代建筑風格、審美傾向的整體影響。所以當前階段,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于現代化裝飾設計,不僅不應該近乎苛刻地拘泥于傳統(tǒng)石材、木材、磚材,而且要積極尋找更多可用于雕刻設計的現代化材料,如合成板材、塑鋼材料、金屬、陶瓷等都可嘗試使用。將現代化新型材料應用于雕刻設計之中,從材料類型、質地、顏色等方面保證了設計風格的一致性,這也是解決古典設計與現代審美矛盾問題的路徑之一。其次,要加快推進皖南古民居雕刻的工藝現代化發(fā)展。皖南古民居雕刻的關鍵價值集中在工匠師傅的手工勞作和思想智慧,但人類部分手工勞動被電腦和機器所取代也是科學進步、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尤其在市場需求旺盛而產品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改變生產方式或改進工藝勢在必行,所以通過計算機控制進行機器雕刻也是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于現代化裝飾設計的選擇之一[6]。該工藝下,計算機根據預先輸入的雕刻圖案三維數據,指揮不同刀頭機器進行雕刻作業(yè)?;驅⒌窨虡悠分糜诙鄶z像頭掃描儀下,計算機根據圖像數據控制機器進行雕刻。機器雕刻在簡單雕刻或連續(xù)紋樣雕刻中具有用時短、成本低的突出優(yōu)勢,可大大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不過,在鏤空雕等獨特雕刻手法面前無計可施,同時也達不到手工雕刻的刀法技巧和藝術韻味,因而在工業(yè)量產化模式下,要想實現雕刻產品向雕刻作品的轉變,還需對機器成品進行二次手工調整。
機器生產無法媲美人工雕琢,計算機技術也難以比肩人類智慧,所以無論是從弘揚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角度,還是從機器量產的缺陷彌補角度來講,最大限度保護和傳承皖南古民居雕刻技藝都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而利用現代化技術推動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保護與傳承進程作用斐然。第一,綜合運用技術手段完善數據采集工作。皖南古民居雕刻的保護與傳承需以古民居建筑及其雕刻本身為重點,所以相關定位與數據采集等工作尤為重要。通??衫脽o人機勘測技術進行大范圍、整體性數據采集,從而在不造成接觸性破壞的同時獲取古民居雕刻物的位置、角度、材質等信息數據。與此同時,可采用考古及古建筑勘測領域常用的攝影測量、手持式三維掃描儀等技術與設備,進一步彌補無人機勘測的數據誤差和細節(jié)缺失等問題[7]。第二,利用虛擬技術推動古民居雕刻修復。皖南古民居雕刻作品是雕刻藝術現代化應用的核心內容,離開原始雕刻遺跡的支撐,古民居雕刻的現代化裝飾設計無異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如何使有限的古民居雕刻得以有效修復和保存,依然是一個復雜課題。國際領域在三維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方面習慣使用虛擬還原與修復技術,這對還原修復皖南古民居雕刻具有借鑒意義。計算機系統(tǒng)根據已有的三維信息數據,提取古民居雕刻需要還原或修復的相關內容,并形成三維效果圖予以全方位展示,同時對不足之處展開動態(tài)調整。三維數字技術不僅能高效、逼真地展示雕刻裝飾的細節(jié),而且能使復雜、抽象的古民居雕刻結構及其原理以直觀形象展示出來,這對傳統(tǒng)手工藝人數量減少、雕刻技藝面臨傳承斷檔而言,無疑是新的傳承視角與思路。此外,現代化展示技術能使受眾視聽需求得到極大滿足,3D技術更是進一步為受眾營造出身臨其境之感,甚至受眾在不接觸實物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與古民居建筑雕刻的互動,這對加深普通民眾對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的認知和理解具有積極作用,也為皖南古民居建筑雕刻的現代化裝飾設計奠定了審美基礎。
總而言之,將皖南古民居雕刻應用于現代化裝飾設計之中,既是對雕刻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也是對裝飾設計的豐富與創(chuàng)新,具有較為廣泛的現實意義。不過在實踐過程中,古典藝術與現代審美的碰撞、傳統(tǒng)技藝與現代工藝的對抗,必然伴隨著新舊思想、觀念、意識的激烈交鋒,設計者如何找準現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契合點、平衡點,怎樣實現雕刻藝術有深度、有規(guī)律的科學解構,是實現雕刻裝飾創(chuàng)新應用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