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琴 江漢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56
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應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應用英語交際的頻率也呈現增加趨勢,但一些學生在學習應用英語交際的過程中難以完成文化遷移。因此對教師而言,應當強化對中西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影響,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深入了解,促進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意識。
中西文化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主要體現在價值取向、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方面。本文就此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分析。
不同文化在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結構體系。價值結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際交際原則。因此,為了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表現充分掌握,需要結合中西方基本價值取向,對文化碰撞情況進行有效審視。對于文化判斷的標準,不同地區(qū)是不同的,在本體文化中存在于其他文化是合理的,不能錯誤地認為本民族價值標準具有先進性,而其他文化存在滯后性。中國人有自己的情懷理想,更加重視家庭利益和國家利益等集體利益,追求在協調個人與團體關系的同時,與團體保持一致性。同時,國人還崇尚無私的奉獻精神。與本國追求精神不同,西方文化價值對自由、自我更加崇尚。西方國家的人們更擅長獨立思考,推崇自我思維,更追求憑借自己理想獲得利益,實現價值[1]。
生活習俗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問候語、告別方式以及稱謂方面的差異。對于問候語而言,在我國,日常與朋友相見時,打招呼詢問的內容多不具有實質意義,如問朋友最近在忙什么、去哪兒了等,多含有問候寒暄之義。不同于我國,西方國家人們打招呼多為早安晚安,以及朋友身體健康、天氣等情況,具有實質意義,而如果問朋友去哪兒、在做什么等問題則會有干涉別人隱私的嫌疑。西方人對隱私觀念更加重視,有很多方面的話題都屬于隱私,不便透露給他人,如婚姻、年齡、宗教信仰等。從告別方式層面看,在我國,在送別客人時為表尊重,會將客人送到外邊,寒暄并邀請客人下次再來。而西方則相對簡單,主要是微笑說再見。從稱謂方面看,很多時候,人們會借助職業(yè)稱呼不同的人,如孫經理、張老師等,小孩在稱呼無血緣關系的人時,稱謂多為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等。而西方稱呼他人時多應用Miss、Mrs、Mr等表示尊敬,有血緣關系的人才稱grandma、grandpa、uncle、aunt。
語言不僅是文化載體,同時也是思維的重要工具,是構成思維方式的要素,更創(chuàng)建了文化和語言的媒介[2]。思維方式展現了文化心理特點,并且對文化心理等要素生成了一定的制約作用。不同民族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個性以及差異都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例如,東方人比較注重民生,但是西方人則更加側重隱私信息,中西方文化在思維上表現出的差異對各自的語言交際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較普遍的就是中國人會用“去哪里?”“吃飯了嗎?”這種問話模式打招呼,雖然以這類詢問方式作為打招呼的用語很多時候都不用回答,但是西方人卻認為這種行為在干涉別人的隱私?!斑^段時間請你吃飯”對東方人來說只是一種客套方式,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這則是一種邀請,所以會問對方時間與地點。由此可見,語言與思維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缥幕浑H牽涉到的文化沖突實際上就是文化差異的結果,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維面是以中西方文化差異為中心,并根據價值核心觀點、語言之間的差異、社會心理、人際關系等不同角度散發(fā)出去的各個分支,深入分析中心思維方式的差異,對跨文化交際學科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西方思維文化的差異對高校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如何運用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并且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可以靈活地調控交際行為,并且處理好交際中發(fā)生的沖突,從而得體地進行溝通交流,這要求教師能夠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并且尊重、理解文化沖突,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不斷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
為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可以增加文化交際實踐活動。在正式開展實踐活動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明確西方國家文化現象、社會習俗、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情況。在具體交際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理念,設計歷史實踐、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教師也要對其正確評價。對于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等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保持正確的態(tài)度,適當包容。
在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時,也同樣需要重視學生學習本土文化。作為雙向交流實踐,跨文化交際設計文化、語言雙層面的互動。因此對于英語教師而言,需要對語言之間的雙向交流有效平衡,在重視目標語言、文化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學習、結合本土文化,保證學生能夠有效重視、認知本土文化。教師在課上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自己的課下時間,有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增強文化移情,強化學生的本土文化歸屬,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接受新文化。
交流是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通過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可以促進不同地區(qū)、國家的人們進行暢通交流。因此對于高校而言,可以增加交際語言類課程,并將角色扮演、小組談論等教學方式融入其中,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調動。在增加交際語言類課程時,教師要注意明確教學目標,充分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進行人際交流。
課堂教學的延伸方式之一為課外活動。借助豐富的課外活動能夠很好地補充課內教學知識,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具體實踐之中,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文化互動活動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積極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有效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3]。
在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的過程中,高素質師資隊伍與跨文化教學質量之間有密切關系。教師需要首先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更加深刻的分析,提升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的效率、質量[4]。高校需要積極鼓勵、引導教師以不同的形式強化學習、自我提升,有效提升教師群體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外語學習者想要像本族語言那樣能夠運用到熟練自如的程度,需要理解文化差異。不過外語教育的任務并不是進行文化差異的溝通,而是培養(yǎng)學習者可以按照語言環(huán)境去理解文化,同時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球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也正因如此所以才會有著不同的文化,讓世界變得多姿多彩。我們需要用客觀并且寬容的態(tài)度看待異國文化,以免使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以及價值觀念去衡量并且批判異國文化。同時還要堅持本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免盲目地模仿異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特點,并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充分明確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提高對中心文化差異的敏感度以及鑒別能力,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