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鄭州市公交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 河南 鄭州450000)
冠心病是指心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管腔狹窄、 阻塞, 心肌缺血缺氧, 進而引起系列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 部分患者因側(cè)支循環(huán)不能建立或冠狀動脈急性阻塞而導致心肌梗死, 危及生命[1-2]。 他汀類藥物可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進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風險[3]。 瑞舒伐他汀主要用于降血脂、 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 近年來, 其治療冠心病的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 但關(guān)于瑞舒伐他汀逆轉(zhuǎn)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相對較少。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瑞舒伐他汀輔助治療對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8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年齡30 ~80 歲; 冠脈造影顯示冠狀動脈任一支血管分支有>50%的狹窄程度者; 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 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癥者; 入組前1 個月內(nèi)曾服用過降脂藥物或糖皮質(zhì)激素者; 惡性腫瘤者; 肝腎功能障礙或不全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34 例。 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0 例, 女性患者14 例; 年齡35 ~76 歲, 平均年齡 (54.07 ± 6.40) 歲; 基礎疾?。?糖尿病8 例,高血壓13 例, 高血脂19 例。 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8 例, 女性患者16 例; 年齡33 ~77 歲, 平均年齡 (53.12 ± 5.36) 歲;基礎疾?。?糖尿病5 例, 高血壓15 例, 高血脂16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綜合治療, 包括低脂飲食, 硝酸酯類、 鈣通道阻滯劑、 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 (ACEI)、利尿劑及阿司匹林等藥物。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瑞舒伐他汀 (山東魯南制藥生產(chǎn), 國藥準字H20080240) 治療, 口服, 10 mg/次, 1 次/d。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2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監(jiān)測患者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后的心功能, 包括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 (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 (LVEDD)、 心輸出量 (CO) 及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 (LVEF)。 ②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 個月采集患者靜脈血5 mL, 分離血清, 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 包括纖維蛋白原 (FIB)、 血漿黏度 (PV) 及全血黏度(WBV)。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功能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LVESD、 LVEDD、 CO 及LVEF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2 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LVESD、 LVEDD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CO、 LVEF 水平均顯著高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心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LVESD(mm)LVEDD(mm)CO(L/min)LVEF(%)研究組 治療前 42.20±2.38 57.60±3.10 3.55±0.74 48.09±5.99(n=34) 治療2 個月后 37.70±2.71*# 48.59±4.40*# 4.48±0.71*# 57.97±6.54*#對照組 治療前 42.86±3.01 56.97±2.45 3.37±0.81 47.76±5.40(n=34) 治療2 個月后 40.99±2.87* 55.04±3.80* 3.83±0.69* 51.80±6.33*
2.2 血液流變學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FIB、 PV 及WBV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2 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FIB、 PV 及WBV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與對照組同期比較, #P <0.05。
組別 時間 FIB (g/L) PV (mPa·s) WBV (mPa·s)研究組 治療前 4.27±1.05 2.76±0.89 4.98±1.08(n=34) 治療2 個月 3.30±1.10*# 1.95±0.70*# 3.70±0.86*#對照組 治療前 4.76±1.14 2.80±0.95 4.77±1.10(n=34) 治療2 個月 3.97±1.09* 2.33±0.80* 4.20±0.97*
血脂異常與冠心病的發(fā)生、 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作為冠心病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已得到廣泛認可。 因此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用降血脂藥, 理論上可取得更滿意的臨床效果。 瑞舒伐他汀為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 (HMG-CoA) 還原酶抑制劑, 與HMG-CoA 還原酶活性位點的親和力非常高, 半衰期長, 且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也較少, 安全性高[4-5]。 冠心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痙攣、 管腔狹窄等, 通過冠脈造影了解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可評估藥物治療效果, 指導臨床下一步治療計劃。 心臟彩超是監(jiān)測患者心功能的主要手段, 且無創(chuàng)、方便、 準確率高, 是早期發(fā)現(xiàn)心臟舒縮功能障礙的主要檢測手段。 本研究中, 研究組治療2 個月后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表明瑞舒伐他汀輔助治療可明顯緩解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改善心功能, 這或許與瑞舒伐他汀的以下作用機制有關(guān): ①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 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調(diào)節(jié)一氧化氮 (NO) 合酶的表達, 增強其活性, 進而促進NO生成, 改善內(nèi)皮細胞功能; ②氧化、 抗炎作用: 他汀類藥物可阻止體內(nèi)活性氧的生成, 抑制抗炎因子激活; ③抑制心室重構(gòu):下調(diào)血管緊張素受體, 抑制心室重構(gòu), 進而改善患者心功能。
多數(shù)冠心病患者均伴有血液流變學的異常改變, 而這些異常改變可促使外周循環(huán)阻力增加, 導致心肌灌注量不足, 心肌缺血缺氧, 還可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 誘發(fā)血栓形成。 瑞舒伐他汀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 延緩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 降低血液黏度, 防止血栓形成[6]。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研究組治療2 個月后的FIB、 PV 及WBV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表明瑞舒伐他汀輔助治療可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異常的血液流變學, 與郭華等[7]研究結(jié)果一致。
綜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輔助治療可明顯改善冠心病患者異常的心功能和血液流變學指標,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