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濤, 黃陳海, 陳泰鑫, 喻逢春
(東莞市水鄉(xiāng)中心醫(yī)院 外一科, 廣東 東莞523142)
膽結石又稱為膽石癥,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 常伴有右上腹痛及發(fā)熱、 惡心、 黃疸等全身癥狀, 若該病治療不及時, 會對膽管及膽囊黏膜造成刺激, 甚至會引發(fā)膽管感染或慢性膽囊炎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目前, 手術是治療膽結石的常用方法, 開腹手術為傳統(tǒng)術式,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具有創(chuàng)傷小、 恢復快等優(yōu)勢而日漸流行[2]。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膽結石患者102 例, 進一步對比分析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兩種術式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02 例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52 例患者納入對照組, 將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50 例患者納入觀察組。 對照組中男31 例, 女21 例; 年齡33 ~67 歲,平均年齡 (49.89 ± 9.45) 歲; 病程9 個月~4 年, 平均病程(2.37 ± 1.29) 年。 觀察組中男28 例, 女22 例; 年齡34 ~69歲, 平均年齡 (50.17 ± 9.53) 歲; 病程11 個月~4 年, 平均病程 (2.46 ± 1.34)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患者取仰臥位,予以硬膜外麻醉, 切口位于右肋下緣, 長度約5 cm, 隨后分離各層肌肉、 組織, 進入腹腔, 夾閉膽囊動脈并分離, 切除膽囊, 同時經(jīng)小切口取出, 縫合切口。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患者取仰臥位, 氣管插管全麻后, 利用四孔法, 穿刺點選擇臍下緣并將氣腹針置入, 充入CO2創(chuàng)建氣腹, 維持12 ~15 mm Hg 腹壓, 隨后利用膽囊鏡輔助觀察膽囊三角, 了解膽囊與膽管病變組織, 分離膽囊血管及膽囊管, 利用鈦夾夾閉膽囊動脈及膽囊管, 將膽囊切除并經(jīng)穿刺孔取出, 沖洗腹腔, 術后釋放氣腹, 縫合切口。
1.3 評價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 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量、 手術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②應激反應: 取術前及術后1 d 兩組患者的空腹靜脈血, 檢測皮質醇 (Cor)、 空腹血糖 (Glu) 及C-反應蛋白 (CRP) 水平。 ③并發(fā)癥: 統(tǒng)計兩組術后血腫、 膽漏、 感染、 膽管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d)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51.33±5.69 56.32±5.19 1.41±0.50 4.28±1.31對照組 52 70.52±9.37 63.64±8.48 2.78±1.19 5.49±1.56 t 12.442 5.233 7.526 4.2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應激反應術前, 兩組患者的Glu、 CRP 及Cor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 (P >0.05); 術后1 d, 兩組患者的Glu、 CRP、 Cor水平均較術前升高, 但觀察組的Glu、 CRP、 Co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指標比較
注: 與本組術前比較, aP <0.05。
時間 組別 n Glu (mmol/L) CRP (mg/L) Cor (mmol/mL)術前 觀察組 50 5.49±2.14 12.09±1.33 217.54±37.24對照組 52 5.53±2.19 12.13±1.29 220.31±36.45 t 0.093 0.154 0.380 P 0.926 0.879 0.705術后1d 觀察組 50 6.76±1.97a 16.42±1.31a 496.35±33.82a對照組 52 7.63±2.03a 17.31±1.45a 516.37±31.67a t 2.195 3.249 3.087 P 0.031 0.002 0.003
2.3 并發(fā)癥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00%, 低于對照組的19.23%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
膽結石成因較復雜, 包括年齡、 家族史以及飲食、 細菌侵入、 免疫降低等后天因素, 常引起腹痛、 腹脹等表現(xiàn), 當結石嵌頓于膽囊管內時, 還可能會導致繼發(fā)感染, 誘發(fā)急性膽囊炎癥; 由于結石對膽囊黏膜的刺激, 嚴重者可能會引發(fā)膽囊癌,對患者生命及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3]。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變化, 膽結石發(fā)病率呈明顯增高趨勢。 目前, 臨床常采用手術方式對膽結石進行治療, 但無論何種術式都會造成創(chuàng)傷, 而創(chuàng)傷帶來的應激反應對患者手術療效及恢復均會造成一定影響[4]。 因此, 為減輕患者應激反應, 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選擇合理術式意義重大。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術后Glu、CRP、 Cor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膽結石應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療效更為確切, 能夠有效減輕患者應激反應, 且安全性較高。 分析原因在于: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相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而言, 具有創(chuàng)傷小、疼痛程度低等優(yōu)勢, 可一定程度上減輕對腹腔壁的創(chuàng)傷; 但該術式術野較小, 無法對腹腔進行全面的探查及病灶判斷, 加大了對其他組織的誤傷風險[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利用腹腔鏡對腹腔情況進行探查, 不僅保障了創(chuàng)傷小、 疼痛輕、 出血少的優(yōu)勢, 還能夠在清晰視野下精準定位病變位置, 進而切除膽囊,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積極作用。 同時, 該術式操作時暴露的組織器官較少, 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因此出血量較少, 恢復更快, 同時并發(fā)癥較少[6]。 另外, 兩種術式均會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 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更具有優(yōu)勢, 可能與其手術時間短、 出血量少有關[7]; 同時也提示, 應激反應與創(chuàng)傷大小、 手術時間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結石患者的療效顯著, 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減輕應激反應, 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