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鵬,王 革,宋少華,劉 航
粵港澳大灣區(qū)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教育普及最廣的區(qū)域之一,在國家發(fā)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1]。高校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陣地,其自身的科研創(chuàng)新水平將直接影響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水平和質量[2]。而科研水平又是衡量高等院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學術交流在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科研水平的提高、學院的建設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高校之間的學術交流,可以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從根本上促進高校的發(fā)展和改革[4]。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為該區(qū)域發(fā)展源源不斷地輸出著眾多類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诨浉郯拇鬄硡^(qū)國家戰(zhàn)略地位特殊性和學術科研的重要性,研究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的學術科研,對該區(qū)域體育教育發(fā)展及發(fā)揮粵港澳大灣區(qū)教育優(yōu)勢的輻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以參加廣東省第十屆大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和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qū)學生體育節(jié)排球比賽的62所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89名排球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為研究對象。
通過國內外多個權威學術文獻數據庫查閱與高校教師學術科研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文本的撰寫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依據。
2.2.1 問卷的制定
本研究依據陳平[5]等人的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進行問卷的設計。問卷主要包括兩部分:①受試者基本信息:性別、年齡、職稱、學歷、教齡、體制等6個維度;②學術科研能力:學術影響力、科研隊伍、科研活躍度等3個層面,全面調查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答案運用Likert五點量表計分方式,對每題中5個選項:“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分別賦予5至1分,分值越高代表排球教師對本測量維度的滿意認可度越高。均值ˉx=所有題目均值之和ˉx0÷量表題目數n。均值ˉx越高,表示工作滿意度越高。
2.2.2 調查方法
問卷采用當面發(fā)放的方式對排球教師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89份,回收問卷89份,有效問卷87份,問卷有效率97.75%。問卷發(fā)放時間為2019年5月6-20日和2019年11月9-10日。此問卷的Cronbach’s alpha=0.836;KMO=0.794,P=0.000<0.05,適合因子分析,且旋轉后矩陣中各題載荷均大于0.5,即問卷中的各題效度良好。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運用ANOVA對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不同維度的學術科研能力自評結果、近5內年科研活躍度自評結果進行分析;運用Χ2檢驗對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近5年內科研活躍度自評結果進行詳細分析。
表1 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學術科研能力自評結果的多維度分析結果
從表1中的性別、年齡、職稱、學歷、教齡等多項維度分析結果來看,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之間的學術科研能力均無顯著性差異(性別:F=0.404、P=0.527>0.05;年齡:F=1.653,P=0.184>0.05;職稱:F=1.680,P=0.178>0.05;學歷:F=1.411,P=0.250>0.05;教齡:F=0.635,P=0.639>0.05)。但從體制維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之間的學術科研能力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F=7.950,P=0.006<0.01)。且體制內的高校排球教師學術科研能力自評得分比體制外的高校排球教師學術科研能力自評得分平均值高0.36。由此可見,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外與體制內的排球教師在學術科研能力方面是有很大差距的。體制內的教師多在公辦高校任職,學??蒲兄贫葍?yōu)越、學術科研環(huán)境氛圍濃厚、科研經費充足,且多數教師科研能力較強。體制外的教師多在民辦高校任職,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質量不高、獲獎成果少的問題,科研水平整體較低,且教師科研能力不強,學術科研能力自然稍差于體制內的教師[6]。但是,也有一部分體制外的教師雖然在公辦高校任職,但大多數為年輕教師,在學術科研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不足,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因此,培養(yǎng)高校年輕教師科研意識和能力,已成為當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和方向[3]。
根據高校教師科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結構模型[5]分析,“科研活躍度”這一維度最能夠反映出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現狀。由此,從該維度進一步對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近5年內的學術科研活躍度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表2。
表2 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近5年科研活躍度自評結果的多維度分析結果
由表2顯示,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近5年內的學術科研活躍度在性別、年齡、職稱、學歷、教齡等5項維度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性別:F=0.852、P=0.359>0.05;年齡:F=0.683,P=0.593>0.05;職稱:F=1.017,P=0.390>0.05;學歷:F=0.858,P=0.428>0.05;教齡:F=0.168,P=0.918>0.05)。但是,在體制這項維度方面差異性顯著(F=5.298,P=0.024<0.05),說明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的排球教師在近5年內學術科研活躍度方面差異性較大。由于高校非事業(yè)編制人員工資相對偏低,每月除獲得校內固定的工資外,一般不能同高校在編人員享受省財政的補貼和福利[7];民辦高校存在科研基礎薄弱、缺乏高水平研究團隊、高水平成果較少、“科研短板明顯”的現象[8]。由此,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外的排球教師學術科研活躍度相對體制內的排球教師科研活躍度較低。
表2 顯示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的排球教師在近5年內科研活躍度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有必要探討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具體在哪些科研活躍度指標方面存在差異性。詳細結果如下表3。
表3 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對近5年科研活躍度自評結果的詳細分析結果
表3 詳細地顯現出了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在以上4項學術科研活躍度指標方面的差異性。在“課題申報數量和等級”指標方面,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之間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36.543,P=0.000<0.01)。體制內的教師傾向于“滿意”和“一般”層面;體制外的教師多傾向于“一般”和“不滿意”層面。由于民辦高校在項目立項、經費資助以及科研成果評獎等方面難以獲得政策的有效扶持,受限于項目申報的影響,民辦高校申報的項目數量一般少于同類的公辦高校,成功立項的概率也相對較低[9]。且?guī)熧Y結構不合理,年輕教師居多,缺少大批能夠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年領軍人物,重教學輕科研,無法形成一支教學和科研兼?zhèn)涞慕處熖蓐?,致使教師科研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6]。政府有必要根據民辦高校及體制外年輕教師實際狀況調整課題的立項、論證、實施、結題、評審和檔案等門檻。
在“論文發(fā)表數量和質量”指標方面,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Χ2=8.606,P=0.030<0.05)。表現在體制內的教師傾向于“滿意”和“一般”層面,“不滿意”層面比例較少;體制外的教師多傾向于“一般”層面,“滿意”和“不滿意”層面對等。主要是因為青年教師學術功底薄弱、知識層面單一、對本專業(yè)的前沿理論、學術新動態(tài)缺乏了解,學術論文缺乏創(chuàng)新性與突破性,論文質量不高。更為重要的是青年教師教學任務相對繁重,且發(fā)表論文門檻較高。有調查顯示,青年教師所承擔的課程總量占學校開設總課程的73%以上,由于在教學上投入的精力較多,用在科研方面的時間有限,且核心期刊更傾向于錄用“985”“211”等重點院校、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的論文[10]。
在“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指標方面,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540,P=0.473>0.05),即體制內、外的排球教師在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方面的科研活躍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體育學科不同于其他理工科,排球教師技術發(fā)明和知識產權相對較少,多數排球教師沒有知識產權。
在“科研獎勵”指標方面,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排球教師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Χ2=10.784,P=0.013<0.05),表現在體制內的教師多集中在“一般”和“滿意”層面,體制外的教師多傾向于“一般”和“不滿意”層面??蒲歇剟畹哪康氖翘岣弑拘W灾鲃?chuàng)新能力和學科競爭力。當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公辦高校教師科研獎勵優(yōu)于民辦高校教師科研獎勵,體制內的教師科研獎勵優(yōu)于體制外的教師科研獎勵,且政策傾向性一邊倒局面。工資福利待遇差,生活壓力大,歸屬感不強甚至沒有歸屬感,加之科研獎勵機制不完善,嚴重影響體制外沒有編制教師的學術科研積極性[11]。加之,年輕教師多同時面臨生活壓力和科研壓力,只有提升薪酬待遇,減輕生活壓力,才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在科研上,而不是“走穴”賺取生活費上[12]。
可見,在近5年學術科研活躍度詳細指標方面,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的排球教師相比體制外的排球教師自我評價更高。同時也說明了體制內的教師相比體制外的教師擁有更好的科研環(huán)境和科研條件。但是,體制內、外的教師在學術科研活躍度方面差異性過大是不可取的,特別是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之間,可進一步拉大兩者之間的辦學質量。
大灣區(qū)普通高校排球教師的學術科研能力在體制方面差異性顯著;體制內、外的排球教師在近5年學術科研活躍度指標方面差異性顯著,尤其在“課題申報數量和等級”、“論文發(fā)表數量和質量”和“科研獎勵”等3項指標方面。體制內的排球教師學術科研自評結果明顯高于體制外的排球教師。由此,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qū)普通高校體制內、外的排球教師學術科研發(fā)展不均衡。
4.2.1 在政策與管理方面:首先,政府及基金組織要給予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同等發(fā)展的政策,讓民辦高校有機會參與重要科學研究。其次,院校要做好頂層設計,形成有效的管理體制,建立有效的競聘解聘制度、平等的科研獎勵制度以及同等薪酬福利制度,調動全體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有無編制的排球教師都能踏踏實實地將精力和時間用于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上[11]。其次,要在民辦高校與公辦院校之間搭建好科研合作平臺,同時搭建好與企業(yè)、與地方之間的科研合作平臺,從而全面提升民辦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水平[8]。最后,引進重點學科帶頭人和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抓好科研團隊的梯隊建設。
4.2.2 在學術科研能力提升方面:首先,培養(yǎng)中青年排球教師科研意識,營造濃厚學術科研氛圍。讓科研有素的教師以“傳、幫、帶”的方式引領、培養(yǎng)年輕教師。例如,傳授課題申報經驗、論文寫作技巧、優(yōu)秀論文檢索及學習策略、舉辦科研學術講座等。其次,多學科、多專業(yè)交叉融合,整合綜合資源,培養(yǎng)排球教師的綜合研究能力。例如體醫(yī)結合、體育與材料結合、體育與管理結合、體育與產業(y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