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露香,岳 玲,黃嘉歡,程軒軒,楊 全
(廣東藥科大學(xué)中藥學(xué)院,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嶺南藥材生產(chǎn)與開發(fā)重點研究室,國家中藥材產(chǎn)業(yè)技術(shù)體系廣州綜合試驗站,廣東省南藥規(guī)范化種植與綜合開發(fā)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廣東廣州 510006)
水蓼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的全草,亦稱辣蓼,分布于全國南北各地。具有消腫解毒、利尿、止痢等功效,古代也作為常用調(diào)味劑[1]。歷代本草典籍中“蓼”項下所載大多為水蓼及其近緣植物葒草、馬蓼、毛蓼等。我國有蓼屬植物113 種26 變種,地域分布廣泛,其中與水蓼形態(tài)相似的植物有數(shù)十種。關(guān)于水蓼植物形態(tài)和功效的本草考證已有報道[2],但是針對水蓼近緣植物的本草考證資料缺乏。為探明自古以來有關(guān)水蓼及其近緣植物的藥用歷史,本文從名稱、植物形態(tài)、性味歸經(jīng)、功能主治和用法五個方面對歷代本草古籍所載相關(guān)內(nèi)容進(jìn)行系統(tǒng)的考證。以期為水蓼及其近緣植物資源的擴大利用和開發(fā)提供本草學(xué)依據(jù)。
蓼始載于《詩經(jīng)》[3],曰,“……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稜栄拧罚?]記載,“薔,虞蓼”。《說文》[5]曰,“辛菜,薔虞也”。《爾雅注疏》[6]云,“薔,一名虞蓼,即蓼之生水澤者也”。“蓼實”一名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7],列為中品?!秴瞧毡静荨罚?]曰,“蓼實,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澤蓼”。《新修本草》[9]首載“水蓼”。《本草衍義》[10]云:“蓼實,水蓼之子也”?!毒然谋静荨罚?1]載有“蓼芽菜”;《東醫(yī)寶鑒》[12]載有“水蓼子”;《本草綱目》[13]云,“水蓼,釋名虞蓼、澤蓼”?!渡菟幮詡湟罚?4]載有“辣蓼”;《本草求原》[15]記載“辣蓼草”;《詩草木今釋》[16]載有“辛蓼”。綜上,古籍所載的薔、虞蓼、野蓼、澤蓼、辛菜、蓼芽菜、水蓼、辣蓼為同一種植物,推測為今之水蓼。
在本草古籍中,除水蓼外,還較多記載葒草?!对娊?jīng)》[3]曰,“山有喬松,隰有游龍”。《爾雅》[4]曰,“葒,蘢古,其大者,歸”?!稄V雅》[17]云,“葒,籠,馬蓼也”。《圖經(jīng)本草》[18]曰,“葒草,即水紅也,云生水旁”?!毒然谋静荨罚?1]曰,“白水葒苗,本草名葒草,一名鴻”?!侗静菝审堋罚?9]曰,“水葒草,即天蓼”;《滇南本草》[20]將水紅花子與葒草列于同一項下,并注明“葒草即蓼草”?!侗静菥V目》[13]曰,“葒草,釋名游龍、石龍、天蓼、大蓼”。綜上,古籍中所載的游龍、石龍、葒、葒草、白水葒苗、水紅等為同一種植物,推測為水紅花子的原植物,即今之紅蓼。
馬蓼一名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蓼實”項下,后在《新修本草》[9]、《名醫(yī)別錄》[21]、《本草發(fā)明》[22]、《植物名實圖考》[23]中均有記載,在《本草綱目》[13]中被稱為“大蓼”與“墨記草”。此外,本草著作[24]中還提到有毛蓼、青蓼、香蓼、紫蓼、赤蓼、木蓼,上述植物品種下文繼續(xù)考證。
2.1 植物形態(tài)考證 歷代本草對水蓼的描述見表1,可概括其特征為生于水旁;莖赤;葉似水葒而稍狹、短小,具黑點;花赤色;子青黑,與《中國植物志》[1]中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的生境和形態(tài)特征基本符合。
古代本草中所載葒草的特征可概括為莖高,粗如拇指,有毛,莖赤;葉長大,有澀毛;花紅白,成穗,子扁如酸棗仁而小,色赤黑,不甚辛,符合《中國植物志》[1]中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L.的形態(tài)特征。
古籍中對于馬蓼的記載主要為“生下濕地,高四五尺,莖斑,葉大有黑點,花紅白,亦有兩三種……”,根據(jù)生境和形態(tài)特征推測,可能為酸模葉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L.、綿毛酸模葉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var.salicifolium Sihbth.、伏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Blume.或春蓼(桃葉蓼)Polygonum persicariaL.等植物。關(guān)于毛蓼的描述較少,僅見“冬根不死”“似馬蓼,葉上有毛”“生于山麓”,對比今之毛蓼Polygonum barbatumL.的特征(多年生草本,葉邊緣具緣毛,兩面疏被短柔毛;葉柄和托葉鞘密被細(xì)剛毛),基本符合。
此外,《本草經(jīng)集注》[25]云,“此類多人所食。有3 種,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葉有圓有尖,以圓者為勝;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并不甚辛,好食”?!妒癖静荨罚?4]曰,“蓼類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馬蓼、紫蓼、赤蓼、木蓼7 種:紫赤二蓼,葉小狹而厚;青、香二蓼,葉亦相似而俱?。获R、水二蓼,葉俱闊大,上有黑點;木蓼一名天蓼,蔓生,葉似柘葉。六蓼花皆紅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黃白,子皮青滑。諸蓼并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為生菜”。由此可知,古代常用之蓼有7 種,根據(jù)紫蓼的描述推測其為《中國植物志》[1]所載的紫脈蓼Polygonum purpureonervosumA.J.Li:“莖紫紅色,葉革質(zhì),莖生葉較小,葉脈紫紅色,葉柄紫色”。香蓼因其“味香,不甚辛”推測為今之香蓼Polygonum viscosumBuch.-Ham.ex D.Don。木蓼因“蔓生,葉似柘葉,花黃白,子皮青滑”,可知其非蓼屬植物,推測其為獼猴桃科藤本植物木天蓼(葛棗獼猴桃)Actinidia polygama(Sieb.et Zucc.)Maxim.。
2.2 圖例考證 在歷代本草中僅發(fā)現(xiàn)水蓼和葒草的附圖?!洞笥^本草》[28]《圖經(jīng)本草》[18]《救荒本草》[11]《本草原始》[29]均繪有水蓼墨線圖(圖1A~1D),將其與現(xiàn)代中草藥著作中水蓼圖片(圖1E~1G)比較,可知圖1A~1D 所繪均為草本植物,莖直立,具分支。葉柄短,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全緣。其中圖1C 的花序稀疏,呈穗狀,頂生或腋生。因此進(jìn)一步推斷《大觀本草》 《圖經(jīng)本草》 《本草原始》 《救荒本草》 所載為今之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
圖1 本草著作中水蓼的墨線圖
表1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緣植物的形態(tài)描述
將《大觀本草》[28]《圖經(jīng)本草》[18]《紹興本草所有注》[30]以及《野菜博錄》[31]中的葒草墨線圖(圖2A~2D)與現(xiàn)代中草藥著作中的紅蓼圖片(圖2E~2G)比較,可知圖2A~2D 所繪均為草本植物,莖直立,粗壯,上部多分枝,葉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微下延,全緣?;ㄐ蛩霠?,頂生或腋生,花緊密,微下垂。因此判斷《大觀本草》 《圖經(jīng)本草》 《紹興本草所有注》 所載葒草為今之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L.。
圖2 本草著作中紅蓼的墨線圖
歷代本草著作對水蓼性味的認(rèn)識稍有不同,多見味辛,偶見味苦、澀。藥性多為溫,偶見冷[32]、平[15]。本草古籍記載,水蓼具有明目、溫中、下水氣、除大小腸邪氣、利中、止蛇毒、消氣腫等功效,與《中華本草》[34]中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L.功效基本一致。見表2。
歷代本草對葒草性味歸經(jīng)的認(rèn)識基本一致,即味咸,氣微寒,僅在《藥性論》[34]中提及天蓼子,味苦,辛,微熱,這與現(xiàn)代對紅蓼“咸,微寒,歸肝胃經(jīng)”的認(rèn)識相符,其中《名醫(yī)別錄》[21]《本草蒙筌》[19]《食療本草》[35]《本草綱目》[13]均提及“葒草莖葉有毒”。古代醫(yī)家認(rèn)為,葒草莖葉可治惡瘡、去痺氣,子能治消渴、去熱明目、益氣,花可散血消積止痛,根用治水氣腳氣,這與2020 年版《中國藥典》[36]水紅花子項下所載功效基本一致。由此進(jìn)一步證實,古之葒草為今之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L.。見表2。
古籍中對于馬蓼與毛蓼的性味歸經(jīng)較少提及,僅見于《本草綱目》[13],二者均“辛,溫”,“馬蓼無毒,毛蓼有毒”。歷代本草所載馬蓼功效均為“主腸中蟲蛭輕身”[19],結(jié)合“2.1”項下的植物形態(tài)考證及《中華本草》 中桃葉蓼的功能主治(“殺蟲,主治腸道寄生蟲病”),可知古之馬蓼為今之桃葉蓼(春蓼)Polygonum persicariaL.。古代毛蓼“主瘰疬癰疽,引膿長肉”,與今之毛蓼PolygonumpubescensBlume 功效“排膿生肌”一致。見表2。
表2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緣種植物的性味及功效
歷代本草中僅見水蓼和葒草的用法記載,見表3。水蓼內(nèi)服一般“煎湯、煮湯”,主治痃癖。絞汁服用,可止蛇毒。水蓼還可制酒曲。外用可治小兒頭瘡、止蛇毒治狐刺瘡、氣腫、霍亂轉(zhuǎn)筋、腳瘡、皮癬;水煎液可用于汗蒸,治療水蠱黃腫腹部膨脹。葒草多以酒送服。
水蓼及其近緣植物除了有藥用價值外,古代民間常將其作為蔬菜食用。盡管扁鵲曾云,“蓼,久食令人寒熱,損骨髓,殺丈夫陰氣,少精”。但是唐代以前“種蓼為蔬,收子入藥”[13]。自唐代開始,越來越多的本草著作中提及蓼的副作用,如《千金·食治》[37],“蓼食過多有毒,發(fā)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求死。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二月勿食蓼,傷人腎?!睆垑垲U曰,“蓼實,破瘀消積,力量甚峻,最易墮胎,妊婦必不可犯;亦有血氣素虛,而月事澀少,非因于瘀滯者,亦不可誤與?!薄妒朝煴静荨罚?5]曰,“蓼子(蓼實)多食令人吐水。亦通五藏?fù)須?,損陽氣”?!端幮哉摗罚?4],“……又云食之多發(fā)心痛,令人寒熱,損胸髓”。李時珍[13]云,“后世飲食不用,人亦不復(fù)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
經(jīng)考證發(fā)現(xiàn),古人常用之蓼有七種,其中紫蓼、香蓼、紅蓼、青蓼曾家種,作酒曲、菜食和醬;水蓼、馬蓼、毛蓼多為野生。古代所用的水蓼與現(xiàn)代文獻(xiàn)所載的水蓼P.hydropiper一致;古代葒草的基原為今之紅蓼P.orientale;現(xiàn)代文獻(xiàn)中的桃葉蓼(春蓼)P.persicaria應(yīng)為古代馬蓼的一種。古代的紫蓼、香蓼和木蓼分別推測為今之紫脈蓼P.purpureonervosum、香蓼P.viscosum和木天蓼(葛棗獼猴桃)A.polygama。古籍中對于水蓼和葒草的記載較為詳盡,就用藥部位來說,宋代以前水蓼多以莖葉入藥,宋代以后多以果實入藥,現(xiàn)代則以全草入藥。自古以來葒草的莖葉及果實均入藥。唐代以前,民間習(xí)慣“種蓼為蔬,收子入藥”,但自唐開始,醫(yī)家發(fā)現(xiàn)過食蓼“有毒、傷人腎、損陽氣、損胸髓……”,因此蓼不再被栽種或作菜蔬食用。
表3 本草著作中水蓼及近緣種植物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