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靖,朱穎,朱寧寧,張思涵,朱婧陽
(常州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常州 213022)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凝聚了中國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詩詞中會經(jīng)常采用大量的意象來傳達感情,且用典密集蘊含了許多歷史文化,使文字精練而富有深意。現(xiàn)如今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中國古典詩詞英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如何將意象翻譯好是在翻譯活動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如果不能將意象完好地表達出來,這可能會在詩詞翻譯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給讀者帶來文化上的認知錯誤,也正是由于這種文化差異使得翻譯古典詩詞時很難用目標語將其含義精確優(yōu)美地復刻,才導致了讀者在閱讀英譯中國古典詩詞時,并不能完全地讀懂原古詩的意義與其內(nèi)涵,使得文化傳播受阻甚至出現(xiàn)錯誤認知。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難以翻譯主要原因是文化缺失,其中包括有目的語文化的習俗缺失、典故缺失和情感缺失等。
許多譯者在古詩詞的翻譯策略選擇上,以異化或歸化為主。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努蒂吸收了德國學者施萊爾馬赫的思想,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系統(tǒng)闡述了異化和歸化的理論。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
異化保留源語言的特征,向目的語讀者展現(xiàn)不同的民族文化,讓目的語讀者從譯文中體驗到異國文化風情。異化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含有傳播本民族文化的目的。中國正在積極倡導建設(shè)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輸出,因此,異化這一策略能夠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讓更多外國讀者理解并接受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表達方式,也能增強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歸化是把源語本土化,使譯文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通俗易懂。奈達是西方歸化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歸化翻譯理想是“最切近的自然對等”,使譯文的語言表達流暢自然[1]。但翻譯不能過度歸化,這會容易導致歪曲原文的文體特色。歸化和異化是互為條件的共生關(guān)系,即它們都是翻譯的本質(zhì)屬性,翻譯須歸化與異化相得益彰[2]。
在古詩詞英譯的研究中,譯者們始終把意象視為重點關(guān)注對象。所謂意象即表意之象,它是融合形象與情感意蘊的“合金”[3]。在意象的翻譯中因語境的缺位而造成西方讀者理解不足與偏誤。為此,譯者將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chǔ),不斷創(chuàng)新探索,提出并完善翻譯策略,在研究創(chuàng)新翻譯策略的過程中,譯者們深刻意識到文化缺失的確是翻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大障礙。
文字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而文化包括了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字及其承載的文化各不相同甚至互不相通,因此需要翻譯作為文化交際間的紐帶與橋梁。使讀者能夠獲取源語言的信息,了解源語言國家的文化,從而實現(xiàn)交際目的。但因各國家、民族文化不同,在翻譯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文化缺省的情況。如在中文古詩詞英譯時存在意象缺失的翻譯難點。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在某種特定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中,逐漸發(fā)展形成并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形式的象征和體現(xiàn)。受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影響,翻譯語言并不能完全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源語言詞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代表著一種詞義空缺[4]。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通過意象來點明節(jié)日習俗的描寫方式。經(jīng)我們粗略統(tǒng)計,在許譯《唐詩三百首》中,有10首涉及了節(jié)日習俗的翻譯,其中有6 首的習俗得到了翻譯,而有4 首古詩翻譯并未完全表達出原詩中的習俗。盡管一些詩歌中提到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或習俗得到了翻譯,但有的譯文未能完全明確地傳達出原詩的隱含意義。其次,還有部分詩歌的譯文只將原文的習俗略略帶過甚至忽略不譯,這對目的語讀者了解原詩意思造成了理解困難。如《江南曲》中:
偶向江邊采白蘋,
還隨女伴賽江神。
許淵沖將此句譯為:
By riverside I pick white duckweed in company;And watch the divine procession carelessly[5].
其中“賽江神”的“賽”即是祭祀的意思,這是古時人們會舉行的一種熱鬧非凡的祭奠江神的活動。但許淵沖只在譯文中用“divine procession”來淺化處理這一祭神習俗,甚至連“祭祀江神”這一字面義也都并未在譯文中得到體現(xiàn),這就會使譯文讀者產(chǎn)生理解障礙。中國古詩詞中的節(jié)日習俗雖然往往借助直白的語言表達出來,但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因此,在翻譯語言中會出現(xiàn)不能完全表達源語言意義的詞匯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也較為普遍,因為中外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各不相同,形成的語言各不一樣,其傳統(tǒng)習俗也大有差異,因此向外界傳達中國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習俗文化也十分復雜,不適當?shù)奶幚矸绞骄蜁斐勺g文讀者不明其深意。
基于此,譯者在翻譯古典詩詞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注意語言詞匯的選用,更要注重兩者語言的歷史文史差異,只傳遞原文的字面義是往往不夠的,還原其文化情境也十分重要。如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用“登高”和“遍插茱萸”兩個動作來描述重陽節(jié)。登高是重陽節(jié)的重要習俗之一,傳說古人敬畏山神,并且認為山神能保佑他們免受災難;而茱萸是一種藥材,在古代,人們在重陽節(jié)佩戴茱萸,他們認為這可以避除邪惡之氣。許淵沖先生將原作中的: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為:
I know my brothers would,
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
climb up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
譯者將“登高”直接譯為“climb up mountain”,將“遍插茱萸”直譯為“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由此點明了原詩的兩個意象并還原了詩中的字面意思,但對于其隱含的意義卻未能傳達。如前所述,“登高”和“插茱萸”暗示了當時詩人寫詩時所處的節(jié)日,也未必能理解為何在這個節(jié)日人們會登高和插茱萸。源語言和目的語言在文化層面上的差異使得古典詩詞在翻譯過程中都會出現(xiàn)難以避免的部分文化缺失的情況,而這就需要譯者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還要掌握原作有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將雙語文化融會貫通,并實現(xiàn)雙語的文化溝通。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時代的變革與民族發(fā)展都使中華文化積累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華民族的文字與語言就是其中之一。語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歷史典故成語,典故主要來源于古代典籍,它們結(jié)構(gòu)簡單、內(nèi)涵深刻,并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民族特色,引用典故還能增強詩歌詞約意豐的效果,大都是不能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6]。中國古典詩詞中往往會引用到文化典故來表達詩人的情感,使詩詞更加言簡意賅,如東山高臥、劉郎、抱柱等。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在許譯《唐詩三百首》中,引用了典故的古詩有78 首,而其中描寫人物的典故有43 個,描述事件的典故有48 個。作者想在詩歌中表達自己對某些立場和觀點、個人的思緒和期許等情感的時候,通常就會通過引用典故來起到一個借古抒情的作用。典故承載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其中包括了歷史人物的故事、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等,也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古詩詞中精練且意在言外的典故就成了翻譯中的一大難題。
鑒于典故一般都具有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要在翻譯中國古典詩詞中將典故背后的含義傳達給讀者,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而對于典故翻譯,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如直譯、意譯或釋義等。如王昌齡《出塞》中的一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Bynner 將其譯為:
Oh, for the winged General at the Dragon City——
That never a Tartar horseman might cross the Ying Mountain.
原詩中蘊含了“飛將”一則典故,指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威震匈奴的故事,而Bynner 運用直譯的翻譯策略將“飛將”直譯為“the winged General”,忠實地傳達了原詩的字面含義,保留了原詩的語言形式,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但缺少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讀者卻不能明白“飛將”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再看杜牧《泊秦淮》中最經(jīng)典的一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王守義先生將其譯為:
The girl who entertains the patrons
She doesn’t weep because the dynasty fell
She sings ‘flowers in the rear garden’
The lord who wrote the song lost the empire.
原詩中“后庭花”的典故通常比喻國敗家亡的先兆,因此,此曲也被喻為“亡國之音”。王守義先生運用了增譯的翻譯策略,解釋了 “flowers in the rear garden”的含義,傳遞了“后庭花”的寓意,使譯文讀者也能明白原詩所蘊含的文化和情感,但同時也犧牲了原詩含蓄美而簡潔的詩歌形式。
直譯原詩典故,以再現(xiàn)原詩典故的表達形式和文化蘊含,但往往需要增補注釋以兼顧二者,譯者將典故的內(nèi)涵意義置于表達形式之上,以期目標語讀者能較為輕松、明晰地理解原詩含義,這種取向通常難以再現(xiàn)原詩細微妙處或損失美感[7]。采取適當?shù)姆g策略,對于文化內(nèi)涵或形式美感的傳達各有側(cè)重,有利于改善典故的翻譯,但不論運用何種翻譯策略,都很難將詩詞中的典故以最優(yōu)的語言表達和語言形式翻譯成目標語,這還需要我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詩歌的本質(zhì)特征是抒情,傳遞情感正是詩歌的本質(zhì)。中國古典詩詞抒發(fā)情感的方式較為含蓄,詩人通常不直接抒發(fā)自身的感情,而是將情感蘊含在各種意象之中,或營造不同的意境來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
意象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法是“略形貌而取神骨”,目的是消解“象”含義的清晰性、指向性和單一性,造成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將“意”凝聚于物,形成物我統(tǒng)一的整體,以表現(xiàn)詩人豐富復雜的內(nèi)心情感或思想[8]。在西方文化里,意象派詩人龐德最早提出了以“image”來指代“意象”這一概念,西方的意象并不像我國的意象那樣經(jīng)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中國古代的意象主要為物象與興象,多將作者的感情蘊含于實質(zhì)物質(zhì)中。例如,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楊柳”“長亭” 常用來表達依依不舍或別后思念之情,“月亮”“鴻雁”常代表思鄉(xiāng)之情,而“梧桐”“猿猴”常用于渲染悲涼的氣氛,這些意象正是西方文化中所沒有的。在西方英美文化中,“l(fā)ily”有美貌的象征意義,但在漢語文化里“百合”卻并沒有這樣的寓意和聯(lián)想。西方詩歌文學中的意象更強調(diào)是主體想象的產(chǎn)物,如鄧恩在其作品《別離辭:節(jié)哀》中用“trepidation of the spheres”和“moving of the earth”等這一類具有玄學色彩的意象來暗示愛侶的分離。中西文化中也存在同一意象但含義卻各不相同的情況,如“桃”,漢語中的“桃”可以用來比喻長壽,在為老人賀壽時就常用“壽桃”來祝壽;但在西方俚語文化里,“peach”則指杰出人物、美麗的女子或珍品,這與漢語文化里的意義大相徑庭。因中西文化的差異及文學上的意象所指代的情感與含義不同,這為在譯文中傳遞詩歌之美留下了難題。
如何在古詩英譯的過程中解讀原作藝術(shù)形式和意象所蘊含的情感,把此情感傳譯到譯作中去,并在譯文讀者身上喚起與原語讀者同樣的情感體驗,是譯者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李白的《秋浦歌》: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而蔡廷干將其譯為:
How long my whitened locks appear to me!
How deep my parings sorrow seems to be!
I wonder too within the mirror bright
Whence comes this autumn frost to sadden sight!
原詩中,李白用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手法,把心中積貯已久的憤懣和憂郁宣泄出來,發(fā)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而“白發(fā)”則表達出了詩人的憂愁,“秋霜”指的也是白發(fā),給人以蕭瑟的感覺。在英語中缺少“秋霜”的意象,蔡廷干將“秋霜”直譯為了“autumn frost”并不能傳達原詩此意象所蘊含的情感,使得譯文讀者很難獲得與原語讀者同樣的情感體驗。但譯者在譯作末尾增加了“sadden bright”就體現(xiàn)出了原詩所要表達的憂愁與凄涼、寂寞之情,易于譯文讀者的理解,但缺少了中國古詩所特有的含蓄美。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詞匯或許有不同的含義,從中西語言中的詞匯差異也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異。例如,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意象詞匯都具有其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它們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和情感,這與西方文化大不相同。在翻譯的時候,要盡量做到文化對等,要從意象的直譯和意譯角度出發(fā),對文化意象進行準確的傳遞,從而實現(xiàn)更好的文化交流[9]。能將原詩中意象里所傳遞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完整地再現(xiàn),可以減少目的語讀者的閱讀障礙和共情困難,也為我們通過中國古典詩詞傳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增加了可行性。
中國古典詩詞通常運用大量的意象營造出具有美學蘊含的情感意境,而這一情感意境中又凝結(jié)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由此,我們可以將意象視為詩人傳遞思想與寄托情感信息的載體,中國古典詩詞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詩歌美學。中國古詩詞譯文中的習俗缺失、典故缺失、情感意象缺失,這使得譯文在傳達過程中缺少了原詩詞中的內(nèi)涵和美感。因此準確地將古詩詞中的意象翻譯出來,能使古詩詞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更有效的呈現(xiàn)效果,更有利于展示中國古典詩詞,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也能提高中西文化的交流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