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田田,張立梅
(常州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1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揭示了“文化自信”與“中國夢”的內在邏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踐行文化精神,是時代之需,更是教育之責。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距離現(xiàn)代,特別是當今“95 后”的學生時間久遠、內容宏大,依托信息化技術和手段,建設既適合輔助教師教學又適合學生學習習慣的視頻、PPT、圖片等資源,進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學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根據(jù)教學實施的對象和教學目標,設置合理的教學起點與終點,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1]。它是一門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為目標,以解決教學重難點為宗旨,對教學意義重大。
該案例教學內容選自高校思政課核心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為國家統(tǒng)編2018 版。教學設計以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tǒng)進教材、 精準進課堂、扎實進頭腦為目標,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部分設計了9 個教學專題。在專題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教學設計上,構建了“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踐行核心價值觀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做自覺踐行者”3個教學模塊。該案例以“堅定文化自信 做自覺踐行者”為內容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課前通過學習平臺發(fā)放問卷,了解學生對該內容學習的困惑主要為:“堅定文化自信,為什么?信什么?做什么?”從回應學生的困惑入手,確立了該次課的3 個教學內容:“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學習先進典型,做自覺踐行者”,教學課時共2 課時。
信息化資源是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有效保證,合理的利用信息化資源,將有效改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提高學習效果[2]。首先,以云班課為教學平臺,為課前、課堂學習提供有效的師生交互工具,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平臺記錄的學習行為數(shù)據(jù)為過程性評價提供有效依據(jù)。在該次教學設計中云班課對教學的支撐主要體現(xiàn)在課前測試、 問卷、 微視頻拍攝,課堂頭腦風暴、互評打分等方面。其次,依托自主研發(fā)的思政課學習評價系統(tǒng),應對思政課學習效果量化難的弊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直面臨著評價考核難以量化的困難,為了破解這一教學難點,該校自主研發(fā)了“思政課學習評價系統(tǒng)”,按照“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從“知識、能力、素質”3 個維度入手,構建了涵蓋“3 個一級指標,11 個二級指標以及33 個觀測點”的全程性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實現(xiàn)了移動互聯(lián)的全程性學習評價,提升了學習評價的引導性和有效性。通過評價系統(tǒng)進行課后任務的布置和開展,有效監(jiān)控學生課后任務完成情況,形成量化數(shù)據(jù),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最后,依托百度網(wǎng)盤,集團隊成員集體力量,建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資源庫,包括以各專題建設的視頻、PPT、圖片等數(shù)字化資源,為教學開展提供有效的資源準備。
根據(jù)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教學大綱要求,以學生成長為邏輯起點,確定了知識目標以幫助學生了解堅定文化自信提出的背景; 理解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掌握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能力目標為提升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 提升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能力。素質目標為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高自覺踐行文化自信的意識。同時,根據(jù)學生特點,整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重點為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教學難點為做文化自信的自覺踐行者。
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所采用的教法有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學法有實踐體驗法、分析討論法[3]。通過教學策略的設計實現(xiàn)變“師教生學”為“生學師導”,促進了學生學習走向自主;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討論中,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借助學習平臺,運用彈幕軟件、思維導圖等信息化手段組織教學及評價,帶動學生主動思考,增強學生體驗,實現(xiàn)了做中學,學中做。
教學實施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中心階段,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延伸了教學實施的時間和空間,主要通過課前學習、課堂實施、課后拓展3 個階段完成[4]。
課前自學環(huán)節(jié)是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復習、對新知識進行導入以及學生進行自學的環(huán)節(jié)[5]。教師在學習平臺更新教學資源,發(fā)布課前任務。學生接收任務,并在學習平臺完成課前測試、調查問卷,以及以 “上古神話”“思想巨匠”“偉大發(fā)明”“經(jīng)典詩詞”“宏偉工程”為主題,劃分小組,開展“尋找中華文化的精神源頭”微視頻制作活動,將微視頻上傳至學習平臺。教師通過學習平臺檢查、指導學生作業(yè),并將作業(yè)中反應的問題、 困惑,作為教學設計的有效依據(jù)。
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使課前學習師生溝通順暢、及時。學生在課前能及時接收教師發(fā)布的任務并完成,同時,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指導性反饋。使課前學習的有效性大為提高。
思政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學實施的核心階段[6]。在該案例中,通過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運用,使3 個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展開。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通過紀錄片《較量無聲》視頻片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各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無聲較量,引發(fā)學生對文化自信的思考。繼而教師通過學習平臺發(fā)起頭腦風暴:通過觀看視頻,談談你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學生通過平臺參與回答問題,教師點評,對表現(xiàn)好的同學在平臺點贊加分。最后,教師結合黨的十九大的精神進行理論講解,讓同學們深刻領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該部分內容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兩個方面展開。首先,堅定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通過學習平臺,學生對課前完成的“尋找中華文化的精神源頭”微視頻互評打分,得分最高者進行課堂展示。教師結合學生的微視頻對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體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并從世界、國家、個人3 個維度分析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幫助學生理解文化自信源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次,堅定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通過投影滾動播放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英雄人物及偉大事跡的圖片,學生通過彈幕軟件發(fā)送圖片所反映的人物、 事件和精神,營造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氛圍,學生分小組討論,并選取代表談參與活動的感受,加深學生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教師以此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近百年的上下求索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第三,學習先進典型,做自覺踐行者。該部分內容通過“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寫—共分享”4 個環(huán)節(jié)展開,破解教學難點。通過視頻連線,學生親眼看我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何睿杰講述自己的勵志故事。通過學生講,學生親耳聽學生講述黃大年的故事《用生命詮釋,我愛你,祖國! 》。
通過手機端,每位學生親手寫心中的榜樣及所代表的精神,并在學習平臺分享。最后觀看習總書記黨的十九大報告節(jié)選“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讓學生切身感受國家的期盼,以此號召當代大學生,自覺堅定文化自信,踐行文化精神,勇?lián)鷼v史使命!
最后進入課堂鞏固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軟件繪制本次課的思維導圖,選取一名學生將作業(yè)投屏到講臺投影,并進行講解,實現(xiàn)該次課教學內容的“再現(xiàn)—鞏固—內化”,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課后,教師通過自主研發(fā)的思政課學習評價系統(tǒng)發(fā)布課后任務。主要包括理論作業(yè):學生走進我院“知行講堂”,聆聽文化自信主題的講座,撰寫聽講感悟。通過理論作業(yè)的完成,進一步鞏固教學重點。實踐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中華文化”電子相冊,在文化交流會上向留學生展示講解。并運用所學專業(yè)技術,結合革命文化制作“紅五星”紀念品,贈送給留學生同學,傳遞文化精神。通過實踐任務的完成,促進學生”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轉化,進一步破解該次教學的難點。
同時,教師在平臺批改、點評學生作業(yè),將各項成績計入課程總評,實現(xiàn)過程性評價。
首先,理論教學有深度。體現(xiàn)在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設計中,教師結合學生課前拍攝的微視頻作為課堂案例,對比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如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等,并從國家、社會、個人3 個維度分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體現(xiàn)理論教學的深度。二是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學設計中,通過“看圖片—發(fā)彈幕—談感受—傳精神”的形式展開,讓學生不只是停留在革命英雄,偉大事件表面的認知上,而是深入人物、事件背后,發(fā)現(xiàn)精神,傳承力量。體現(xiàn)理論教學的深度。
其次,實踐教學有溫度。該案例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課前拍攝“尋找中華文化精神源頭” 微視頻,課堂“我心中的榜樣”分享,課后制作“中華文化”電子相冊,在留學生文化交流會展示,以及結合專業(yè)鉗工技術制作“紅五星”紀念品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設計以學生的成長為關切點,并結合學生的專業(yè),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實踐教學的溫度。
首先,運用學習平臺、自主研發(fā)的思政課學習評價系統(tǒng)等信息化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深化理論學習,增強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和信心。其次,通過課前拍“尋找中華文化的精神源頭”微視頻,課堂議問題、講故事、悟精神,課后結合革命文化制作“紅五星”紀念品實踐活動,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 所感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擔當。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必須直面問題,尋求不斷突破。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首先,課改思路進一步廓清、優(yōu)化。習近平總書記在3·18 講話中用“八個相統(tǒng)一”為思政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思政課改革實施中要切實以“八個相統(tǒng)一”為根本指針,結合各地方、各學校、各專業(yè)學生特點進行有效的教學改革。其次,理論教學進一步增強視頻案例的針對性、實效性。理論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用視頻案例可以有效輔助教學內容的闡釋和分析,增強教學的生動性。但視頻案例的選擇需與教學內容精準契合,做到精準、有效。再次,實踐教學進一步加大平臺建設,拓展渠道。思政課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教學內容,繼而將其內化為學生的信念和行動指南,意義非常重大。實踐基地的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基本前提,要充分挖掘地方紅色資源、地方文化、改革發(fā)展示范區(qū)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最后,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fā)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應該成為真正的主人。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如視頻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問題探究法的運用,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潛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德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F.A.W.Diesterweg)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 喚醒和鼓舞。信息化手段賦予傳統(tǒng)教學新的靈魂,學生在課堂中成為真正的主人。同時,作為思政課專任教師,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用“四個自信”明心立志,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新時代的追夢征程之中。該教學設計案例在2018年江蘇省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教學是教育現(xiàn)代化、 信息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強化思政課教學實效,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