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秋
歷史哲學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性質、規(guī)律和演變過程的見解與反思,兼具哲學和歷史學兩大學科的特點[1]。中國古代儒家學派一直有著重視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強調對歷史發(fā)展經驗的剖析與總結,并對中國古代史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辨。作為儒家傳統(tǒng)經典的《大學》,其中蘊含大量與歷史哲學相關的論述,著重探討了倫理道德與社會歷史的關系,是研究儒家歷史哲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內容共分為十章,原為《小戴禮記》的第四十二篇,據考證完成于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初年之間。北宋時期的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南宋時期的朱熹編撰《大學章句》,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并將其列為《四書》之首。此前,《大學》一直被認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學者所作,朱熹進一步推論其為孔子弟子曾參(曾子)所編撰?!洞髮W》文辭簡約、內蘊深邃、影響深遠,兩千多年來無數(shù)學者由此以窺儒家之門。
一般認為,儒家歷史哲學的奠基人是孔子??鬃与m謙虛地稱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但其一生都在積極地創(chuàng)作、整理和研究各類有關歷史的文獻,并致力于從中總結出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經驗教訓?!洞髮W》繼承了孔子歷史哲學思想的精髓,同時獨立進行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突破,豐富了作為整體的儒家歷史哲學思想。通常來說,歷史事件包含時間、內容、背景和意義四大要素。其中,歷史哲學首要關注的對象便是歷史的意義,《大學》自然不例外。書中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盵3]4該書認為,古代那些欲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君主)必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邦國)。這里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倫理道德概念,即“明明德”。這一概念后來成為儒家“三綱八目”中的“三綱”(三大綱領)之首。除此之外,“三綱”還包括“親(新)民”和“止于至善”兩大概念。儒家著作的旨趣基本都以“好古”而聞名,尤其是崇尚與堯、舜等人密切相關的“三代”或“三皇五帝”之世,隆古、崇古也是絕大多數(shù)儒家流派的思想共識。因此,“三代”或“三皇五帝”之世,以及堯、舜(及后來的商湯王、周文王)等古代圣王明君的事跡就成為《大學》一書的重點研究對象。換言之,在《大學》的歷史哲學思想體系中,幾大基本要素圍繞著這些古代圣王明君的事跡來展開。當然,該書對于歷史的研究并不停留在某些具體人物或事跡的時間、內容等的膚淺層級,而是繼續(xù)深入探尋歷史背后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在《大學》的歷史哲學思想體系中,歷史的基本意義也是最重要的意義,就是關于倫理道德的意義。除了“三綱”外,《大學》中倫理道德的具體原則還包含“八目”(八大條目):“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盵3]5由此,“八目”可總結為“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大學》尤為重視“修身”的價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盵3]5該書認為,上至君主下至普通百姓,每個人都應視自身道德修養(yǎng)為其生命價值的基本意義之所在。若這一基本意義被擾亂,治理好家庭、家族和國家事務就是不可能的。“三綱八目”強調自身修養(yǎng)是治人的前提,說明了家庭、家族和國家事務也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毋庸置疑,歷史的發(fā)展進步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每個人自身道德水平獲得提高,在實現(xiàn)個人生命意義的同時,也在促進家庭、家族和國家事務朝著良性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推動歷史的不斷進步,即“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3]4。換句話講,個人、家庭、家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發(fā)展,其關于倫理道德的基本意義是相通的。
歷史的評價標準問題,也是《大學》歷史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關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主要依據的是儒家的道德標準。倫理道德在儒家哲學思想體系中占有極高的地位,“三綱”中的首條綱領便是“明明德”。一般認為,儒家的歷史哲學也是其道德哲學在歷史觀中的體現(xiàn)。
《大學》突出贊揚古代圣王,特別是堯、舜等人的崇高品德,同時多次引用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原文來展示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狀況:“《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3]13以堯、舜等人為代表的古代圣王得到如此高的贊譽,關鍵在于他們的言行符合儒家一貫提倡的道德標準。繼堯、舜之后,商湯王、周文王等歷史上的明君也成了《大學》重點褒獎的對象,如“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9與“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癁槿司?,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3]11。這些圣王明君就如同《詩經》中所述的“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一般,真正具備君子的高尚品德。而他們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團結帶領民眾,并得到民眾的真誠擁戴,即:“《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对姟吩疲骸囆U黃鳥,止于丘隅?!釉唬骸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3]11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同樣繼承了儒家“以人為本”的理念,當然也肯定了人在歷史發(fā)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畢竟,人才是道德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踐者。《大學》曾言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5進一步來看,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在道德的標準面前,所有人,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平等的;第二層,無論是國家的發(fā)展還是歷史的進步,都與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道德不僅是《大學》對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標準,更是該書蘊含的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的思想精髓。與此同時,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道德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道德的踐行離不開歷史中每個人的努力。
在第九章中,《大學》還用夏桀、商紂等末代君主與堯、舜進行了對比論證:“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盵3]26道德的歷史評價標準確立之后,古代圣王明君的對立面就會隨即出現(xiàn)。夏桀、商紂等欺壓民眾、敗壞道德的末代君主自然成了《大學》歷史哲學思想體系中的反面典型。
在第一章中,《大學》就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觀點。在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這句話中的“道”可以理解為“規(guī)律”的意思。關于歷史規(guī)律的問題,在中國古代長期有兩種非常流行的觀點:第一種被稱為“歷史循環(huán)論”,第二種被稱為“歷史退步論”。前者的理論基礎大致可以追溯到陰陽家學派的“五德終始”學說?!拔宓隆本褪侵附?、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或力量,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王朝的興衰榮辱皆與“五德”有關。后者則是一些儒家學者(如朱熹等)堅持的基本歷史觀,他們不但“隆古”,而且“薄今”,基本看法是遠古社會遠比當代要美好。
在《大學》的歷史哲學思想體系中,該書的關于歷史規(guī)律問題的認識與“歷史循環(huán)論”及“歷史退步論”均有較大不同?!洞髮W》所言“歷史之道”中的“道”,與“新”的關系最為密切。在第二章中,《大學》連續(xù)五次提到“新”字:“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犊嫡a》曰:‘作新民?!娫唬骸茈m舊邦,其命維新?!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狈磸蛷娬{“新”在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新”的出現(xiàn)讓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這就與“歷史循環(huán)論”劃清了界限;另一方面,“新”在絕大多數(shù)場合下都象征著進步與提高,這就與“歷史退步論”所鼓吹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說法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具體來講,這個“新”字背后所代表的歷史規(guī)律大致可分為三大內容:
第一,歷史規(guī)律并非一成不變的,總會產生新的變化,中間有波折反復在所難免:“《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郎苿t得之,不善則失之矣。”[3]33第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新變化,無論方向如何,皆受人具體行動的影響:“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盵3]26第三,人的主觀努力是可以改變社會面貌的,人類社會完全可以朝著更加富足美滿的新方向發(fā)展,即“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3]35與“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3]35。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學》文本的最后篇章,“利”(以及“財”)的概念也被凸顯出來。這就證明,在《大學》的歷史哲學思想體系中,“利”與道德并不矛盾,體現(xiàn)出對民生的無限關懷。
《大學》的歷史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的寶貴財富之一,值得當代人認真學習與研究?!洞髮W》的歷史哲學思想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它繼承了儒家學派重視道德的傳統(tǒng),又在此基礎上完成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突破,極大地提升和豐富了中國古人的歷史觀、政治觀和倫理道德觀。特別是其中關于道德的提升可以促進歷史的進步、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利”與道德并不矛盾等諸多思想,對于今日的世界而言,仍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