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
(天津商業(yè)大學,天津 300134)
中西方的設計歷史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變化中表現(xiàn)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在中國每個時代的設計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風格特色,盡管在本質上有著其內在的一貫性和接續(xù)性,然而在形式上卻是以不斷變化為基礎特征的。因此,了解中國設計的最好辦法就是從發(fā)展的序列中去體悟。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沒有中斷,也就是說中國的設計發(fā)展延續(xù)了一條遞次發(fā)展、成熟、完善的過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古典設計體系,其驅動力將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造物設計傳遞接續(xù)。
果戈里認為:“地理因素對人類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在做一切分析以前,一定要首先看看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為生活方式,甚至民族特性往往取決于土地面貌,地理學能夠解決很多歷史學問題[1]?!?/p>
康德承認社會與自然間有因果關系,他認為各民族自然邊界被分開,破壞這種邊界就意味著破壞了一定規(guī)律的平衡。同樣,生產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和資源有聯(lián)系,國家的位置,勞動產品、風俗、手工藝、商業(yè)和居民都與地理發(fā)生關系[2]。
地理學偏重于研究真實世界中賦予某地特征的各種現(xiàn)象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從屬性質。說到中國文明的發(fā)源地,地理學首先指向就是黃土高原、黃河和中原,因為你所有看到和聽到的信息都匯集到這個地區(qū)。
分子人類學研究證明,當下的現(xiàn)代人類起源于東非,大約在2 萬年前由非洲遷徙到亞洲西部與東南部的人群漸次進入中國: 第一條由越南沿海岸線北上進入太湖流域,形成百越族人;第二條由緬甸北上經過云南、四川進入長江中上游地區(qū),形成古羌族人;第三條由中國西部沿著渭河和黃河向東,來到今陜西東部和河南北部地區(qū)發(fā)展起栗作農業(yè),后來又有人群陸續(xù)地加入進來,最終形成華夏民族——古漢族人。五六千年前華夏族與古羌族出現(xiàn)矛盾,發(fā)生戰(zhàn)爭與融合,在此后的幾千年里,華夏族終于發(fā)展壯大,形成了今天的漢族[3]。依據(jù)考古學研究成果,在5 000年前中國大地上形成了幾個文明的萌芽,西北的仰韶文化,東南的河姆渡文化和其后的良渚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華中的大溪文化。四千年前各地文化交流融合,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地理”一詞源于希臘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記下或描寫地球,其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人文要素。地理學家常把人們生活的所有特征與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直接聯(lián)系起來,把社會生活特征解釋為自然法則直接作用的結果[4]。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但是為什么是龍的傳人,而不是別的什么東西的傳人?這件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答案往往就在地理中。仔細觀察中國的地形地貌,昆侖山由西向東連接秦嶺、太行山、燕山一直延伸到東部沿海,整體在地理地貌上顯示出一條“龍”的形態(tài),說明了古代人們很早就認清了中國的地貌狀態(tài),在當時沒有衛(wèi)星遙感技術的狀態(tài)下,能夠全面的推理出龍形地貌狀態(tài)是很不可思議的。可見,人們以新的觀點觀察和理解世界,就有可能改變世界觀。而利用地理表達方式,能幫助我們簡化世界的復雜性并形成等級構造。
再說黃土高原與黃河,黃土高原的堆積大約開始于240 萬年前,并且持續(xù)到現(xiàn)在。同時在175 萬年前,原始黃河誕生,經過不斷的地理氣候變化,距今1 萬年左右黃河自多石峽貫通抵達河源,現(xiàn)代黃河出現(xiàn);同時長江也出現(xiàn)了,我們的中華文明同時開始孕育。
地理氣候對我國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植被景觀、農業(yè)和經濟建設等物質層面,而且影響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用,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文化等精神層面。例如新石器時代晚期齊家文化的出現(xiàn)就和一場大干旱有關??茖W研究證實:在距今5 000年至4 000年間出現(xiàn)多次氣候惡化現(xiàn)象,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的游牧民族,南下尋找溫暖和水草,與生活在此的馬家窯晚期的馬廠類型文化土著居民發(fā)生了沖突。于是兩種文化的部族在甘肅隴中發(fā)生了碰撞,經過數(shù)百年的交流融合,創(chuàng)造了齊家文化[5]。
地球最后一次冰期大約在距今1.2 萬年前結束,也宣告地球進入全新世。1976年有外國專家提出“大暖期”的概念來描述冰河期結束后地球的溫度變化,范圍界定在距今8 200年—3 300年。通過研究,我國的大暖期范圍在距今8 500年—3 000年,全國各地都很溫暖,季風降水幾乎波及全國,植物生長空前茂盛,如青海湖和長白山地區(qū)都出現(xiàn)闊葉森林,華北平原遍布湖泊,北部沙漠也有植被生長??脊虐l(fā)掘的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盆地靠近底部的湖灘淤泥堆積中,發(fā)現(xiàn)有大象活動的足跡和人類使用石器肢解大象的遺跡(夏正楷2013)。研究證明中國近5 000年來的溫度出現(xiàn)過多次暖寒交替,對社會經濟、文化產生影響[6]。
一是第一次暖寒交替。商朝就是借助大旱的氣候變化推翻夏朝。整個商朝溫暖濕潤。進入周朝,溫暖期也走到了盡頭。西周是一個氣候由暖轉寒的時期,例如青銅器上的大象、犀牛紋飾造型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自西周中期以后,青銅器上的大象、犀牛紋飾造型逐漸消失。但是相比較今天不是寒冷,可以稱為涼爽。
二是第二次暖寒交替。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代,中國的氣候普遍轉暖。西漢時,柑橘在長江流域廣泛種植,桑樹遍布今山東,竹子在今陜西渭水流域茂盛生長。喜熱的漆樹遍布西漢的大部分領土,這也是漢代漆器設計制作發(fā)達的一個條件。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第二個寒冷期,年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低1°左右,冬季至少要低3°。南朝時的南京在覆舟山建有冰房,利用自然低溫制冰,可見當時比現(xiàn)在冷。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陰山一帶的牧場因低溫干旱而逐漸退化,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被迫南下直取中原,這就是“五胡亂華”事件。中原人被逼無奈繼續(xù)南下偏安東南,帶動了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和遷徙,促進了文化交流和革新,也促進了藝術與設計的多元化發(fā)展。
三是第三次暖寒交替。隋至唐中期氣候變得溫暖濕潤,連年的風調雨順,使唐朝的農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國力增強。唐玄宗李隆基曾將四川的柑橘種植在宮中,結出的柑橘與四川的味道一樣,說明在公元8—9 世紀時,西安的氣候很溫暖。晚唐至五代中期氣候變得寒冷,同樣出現(xiàn)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情況。
四是第四次暖寒交替。五代末期至元前期,期間跨越了兩宋時代,中國氣候進入第四次溫暖期,但濕度大不如以前溫暖,大象的生存環(huán)境逐漸退到廣東、云南地區(qū)。兩宋相對溫暖的氣候再次促進了農業(yè)生產,讓兩宋的國家經濟實力快速增強,奠定了人文與物質大發(fā)展的基礎。
真正的寒冷期是從明成祖時代開始,跨越明、清兩朝,近600年時間。也是中國封建帝制時代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
人類在舊石器時代設計意識已經存在,它持續(xù)了二三百萬年,核心是使用和制作石器,但是設計行為還處在混沌的狀態(tài)。史學界通常將設計的開端設置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大約發(fā)生在距今1.2 萬年前。這里需要注意,它跟第四紀冰期的結束剛好重疊,這說明自然因素對人類設計文明的發(fā)生產生著重大影響,在前面已闡述。
第四紀冰期結束后,地球大陸上才開始出現(xiàn)大河現(xiàn)象,如幼發(fā)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羅河、黃河、長江、印度河等。大河現(xiàn)象構成農業(yè)文明得以發(fā)生的自然基礎。一般的歷史常識很容易認為農業(yè)文明是人類智慧伸展的選擇性產物,這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為什么?
生物人類學研究證明,人類智力水平高于其他生物是因為人類大腦的額葉前皮層。這個皮層上面的神經元細胞,由于分化度過高,功能過高,于是它不得不把基礎功能丟失部分,否則細胞的生物能量不足以維系細胞結構,這就導致大腦細胞出現(xiàn)兩個嚴重缺陷[7]。
第一是沒有再生能力。我們人身體上的細胞如果受到損傷,比如,表皮劃傷,細胞會再生修補好傷口;骨頭折了也會長好。可是大腦細胞一旦死亡,就不能再生,這就是為什么腦出血、腦血栓造成腦組織損傷后恢復很困難。
第二是因為腦細胞功能過強,只能使用葡萄糖(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代謝的來源。因為一個葡萄糖分子是由6 個碳,12 個氫,6 個氧構成,那么水分子是由2 個氫1 個氧構成,12 個氫加6 個氧相當于6 個水分子,再加上6 個碳,所以叫碳水化合物。
動物界的細胞都可以借助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三大物質能量獲得代謝,可是人類腦細胞只能使用葡糖糖,喪失了對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獲取能量的功能。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生物常識,就是人屬于雜食動物,農業(yè)文明之前是以采集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采集什么? 就是各類植物果實,因為果實里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墒侵参锕麑崝?shù)量有限且不易儲藏,人類經過漫長時間的采集選擇,最終將目光鎖定在自然界儲量非常大的草籽上面。草籽雖小但存量很大,而且容易儲存。那為什么是草籽?大家都了解,草籽實際是植物的種子,植物生長能量來源于光合作用,草籽沒辦法光合作用,靠什么能量發(fā)芽? 就是靠包裹在胚芽外面的碳水化合物(淀粉)提供能量。人類發(fā)現(xiàn)了它,經過不斷的優(yōu)化栽培,如黍、粟、小麥、水稻、玉米等,人類獲得了可靠的碳水化合物的供給,農業(yè)文明因此而發(fā)生[8]??傊?,農業(yè)文明的產生不是人類刻意選擇的結果,是人類族群不斷擴大的自然生存需求選擇的必然規(guī)定性的產物,如果這樣一個邏輯的構建成立,有關人類設計歷史發(fā)生的事就很容易明白和理解了。
社會學也有學者稱為人文學,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人文看似繁復龐雜,實則也有規(guī)律可循,那就是一個民族所共有的符號、 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生活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此時的中國古人已經認識到個人的身體行為,不完全是自己的,而是被社會塑造和改造的,在這一方面,中國古典設計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教化職能(墨子·戰(zhàn)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從一個個原始聚落不斷和其他的聚落聯(lián)合、融化和擴張,形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的帝國。因為時間的久遠以致難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所以給祖先設計構建某種形象就是文明必須做的一件事。
祖先崇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社會的中國人,最高的人生目標就是“光宗耀祖”,最起碼的社會義務則是“傳宗接代”;而一旦犯了錯誤則“愧對列祖列宗”。那么,什么是“祖先”?祖先就是“最老的父親”。祖的甲骨文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狀,類似的象征物全世界都有。祖,是父系制度和男權政治的象征。
按照古代傳說,中國最古老的祖先是三皇五帝,他們之后中國才有了朝代,中華文明才初起。三皇的說法不一,至少有如下的組合方式: 天皇·地皇·泰皇,天皇·地皇·人皇,燧人·伏羲·神農,伏羲·神農·祝融,伏羲·女媧·神農,伏羲·神農·黃帝。當下普遍認為的三皇是“燧人·伏羲·神農”。三皇時代處于約六千年到四千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fā)展期,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時期。依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距今四千年前,已是父系氏族社會。
人類為了個體的生存被迫組成了群體,在一個大集體中相互交流是必然的結果。日常的交流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副作用是由群體最初的人與人平等,發(fā)展到出現(xiàn)了等級,產生了階級,設計也由開始的普眾化走向了等級化。中國的文明和文化從夏商周開始逐漸形成系統(tǒng)的中國特有的文化及價值觀,而真正形成期始于周代,因為周以小國之力用幾十天就滅了商,得了天下之后,周統(tǒng)治者一直處于“憂患”之中,如何統(tǒng)治天下?如何取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 如何穩(wěn)定社會等? 是周統(tǒng)治者所關心的重要事情,由此建構出了中國文化的等級系統(tǒng)——君權天授、封建秩序、禮樂宗法,延續(xù)后世千年。
易中天先生將中國歷史分為3 個階段: 秦統(tǒng)一中國以前是邦國時代,秦始皇到辛亥革命之前是帝制時代,以后是共和國時代[9]。
邦國時代,國家是封建制,政治是貴族制,統(tǒng)治階級是領主。天子是分封的各諸侯國的領主,諸侯是自己分封地域的領主,大夫是自己家(采邑)的領主,士只對自己口糧的那塊農田行駛領主權力。天子、諸侯、大夫都享有獨立的統(tǒng)治管理權力,這些權力全都在家族內部世襲,他們共同構成了貴族階級。
帝制時代,國家是中央集權,政治是皇權制,統(tǒng)治階級是官員?;实鄹吒咴谏?,代表國家的統(tǒng)一和主權,通過任命各級官員來行使皇帝的治理權力。官員與皇帝永遠是對立的統(tǒng)一,因為由官員集團來治理國家,也只能在皇權政治的框架下來進行。同樣,中央政務也要由官員集團來執(zhí)行,地方行政也要由地方官去代理,皇帝無法包辦一切。天高皇帝遠,帝王對許多具體事務也鞭長莫及,這就給官員集團的權力尋租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以儒生為代表的官員集團,總是希望分得更多的權力,即使利益驅動,也是理想使然,因此矛盾和腐敗應運而生,官僚地主階級出現(xiàn)。皇權與官僚地主之爭貫穿帝制始終,并導致一次又一次的政權更替。
主流的文化往往呈現(xiàn)規(guī)則的秩序,主流是一種廣泛被散布的思想,了解與支持這種想法的群眾,人數(shù)上占多數(shù),被稱為主流派。主流想法形成的文化稱為主流文化。儒釋道這三者之間的論爭和交流構成了中國思想和文化的主流,繼而影響了藝術與設計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領域[10]。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發(fā)揚光大的是孟子,后世統(tǒng)稱為“孔孟之道”。儒文化經過孔儒(克己復禮、封建制度、以德治國);孟儒(人性善論);荀儒(人性惡論);董儒(外儒內法);朱儒(存天理、滅人欲);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一路流變,對藝術與設計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浸透和影響。
佛教文化,是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之一,起源于印度。佛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有些時期甚至風頭還在儒家之上,經過本土漢化后稱為“釋”,其審美意識在中國古典設計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涉及衣食住行用造物設計的所有方面,大到建筑廟宇,小到生活用品,各種設計都有佛教文化的深刻烙印。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與儒家文化構成了互補。道家學說主要分三大流派:老子的“無為”(靜虛、含蓄、順應),莊子的“逍遙”(超越、無限、博大)和玄學的“率性”(個性的張揚)。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古老、最神秘的文化現(xiàn)象,可以說從中華文明的最初始的記載開始,道家思想就成了華夏民族思想的主體。它不僅一直伴隨著所有社會的始終,而且滲透到文化的各個方面,這種精神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的設計作品里。
亞文化也稱非主流文化,是指從母文化(主流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新興文化,也就是小眾文化。亞文化多數(shù)是由團體流傳出來的,借由團體的認同和共享,使得這些亞文化也像共同的主流文化一樣被流傳出來,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不單單只受到主流文化的價值和規(guī)范,也從人們所生活的團體里受到許多亞文化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亞文化主要有:
陰陽五行文化,中國古代關于“五行”的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尚書·洪范》一書中:“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作甘?!痹诖呵飸?zhàn)國時代,產生了陰陽五行學派,來解釋歷史和文化問題,其代表人物是鄒衍。
風水文化,是中國古代關于城市規(guī)劃、 建筑選址、陽宅、陰宅等營建的一門學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和各種流派,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環(huán)境的一種獨特探索?!帮L水”一詞,最早見于晉郭璞所做的《葬經》,其云:“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水本是古代相地術的兩大要素,它的核心是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進行選擇和處理。
數(shù)字文化,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情結,比如“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事不過三”等。數(shù)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載者,通過數(shù)字的內涵與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賢智者為我們留下的思維模式、 哲學思想、宗教理念等寶貴的精神遺產。例如:“零”表示無極、“1”表示太極、“2”表示陰陽、“3”表示三才、“4”表示四象、“5”表示五行、“6”表示六合、“7”表示七星、“8”表示八卦、“9”表示九宮。這些數(shù)字寓意在中國古典設計中隨處可見。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每一種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尤其當兩種以上的文化接觸時,相互吸引、融合以至被淹沒的現(xiàn)象都是可能發(fā)生的。這樣的先例在世界不少民族中也曾有過。但中國雖曾經過多次的入侵,也吸收過不少輸入的文化成分,而其文化的主體卻始終能得以保持,并一直延續(xù)于當代,這不能不說與中國內在規(guī)定性驅動力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古老的、深邃的、偉大的,它的特點有不少學者進行研究,但由于視角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互異,各自的把握也不盡一致。該文通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梳理,從各種學科文化因素的組合關系入手,來揭示中國古典設計驅動力的內涵特征,證明中國古典設計歷史的演進存在系統(tǒng)的客觀接續(xù),從而構建出中國古典設計歷史必然性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