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蓮池學校 吳紅霞 趙洪玲
目前,在部分地區(qū)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存在計算偏差、正確率不高、方法運用單一等問題,導致學生在問題解決方面難以得到有效發(fā)展。因此,本文從加強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重要性、當前小學生數學計算中所存在的問題、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具體方法四個方面出發(fā)對此進行探究。
加強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數學知識大多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其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需要學生從文本數據中找到適合的理論和法則,而這一過程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較為嚴密的邏輯思維,使學生能夠多元化的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計算是一個閱讀、分析、思考、書寫、整理為一體的認知過程,其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在認知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進而形成個性化的學習行為,這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通過對小學生數學計算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實施細節(jié)進行把握、分析,發(fā)現當前計算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興趣不足。興趣是學生學習行為的有效驅動力,其計算興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保持高效的計算狀態(tài),提升學生的思維活力。第二,思路單一。計算是一個多元開發(fā)的學習項目,對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思維引申、架構搭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計算教學中,部分學生在問題解析中存在思路單一的現象,無法全面考慮或多角度出發(fā)去看待問題,進而影響計算效率和學習效果。
針對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薄弱的情況展開分析,主要體現在這幾點原因:第一,教學引導不足。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大多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以自我講授為中心,導致學生在計算分析、認知理解中存在被動學習的現象,這對學生的能力提升產生較大阻礙。第二,教法運用不足。對于正處在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其教學方法的運用尤為關鍵。但在當前的教學實施中,部分教師依然存在“老套路”“單一化”的現象,缺乏多樣實施的發(fā)展思路,導致學生在計算分析、問題解答中無法達到發(fā)散、拓展。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入手,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為基礎,引入不同的生活問題,進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計算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效果。如在“走進新農村——位置與變換”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基本了解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的位置關系以及辨認方法,為調動學生的計算興趣,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對此,我利用多媒體投影功能,將學校周圍的俯瞰圖投影到大屏幕之中,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其建筑物方位進行表達,如“圖書館位于操場的什么位置?”“文化廊的正北方向是哪里?”等,既能保持學生積極的參與熱情,還能讓學生在知識運用方面得到加強。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從例題入手,加強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與理解,幫助學生找到關鍵要素,明確其計算方向,這對學生計算思路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進效果。如在“美麗的結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例題講解時,“王老師和19位同事去面館吃飯,每人點了一碗30元的牛肉面,請問一共要付多少錢?”部分學生在看到題目后,迅速寫出計算流程19×30=570元(×)。弄清題目、把握方向是計算解決的關鍵。題目中是人物信息是“王老師和19位同事”,數據信息是一碗30元,需要求出總共的價格。對此,我們應明確人物數量19+1=20人,最后算出總價20×30=600元。通過對例題內容進行細致分析,不僅能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路,而且學生在語言把握上得到加強。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從方法入手,靈活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向去看問題,拓展不同的解析方式,這對學生運算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催化的效果。如“綠色生態(tài)園——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例題“星星批發(fā)站有48袋果凍,其瓜子的袋數是果凍的16 倍,如果將這些瓜子平均送到6 個超市的話,每個超市能送多少袋?”結合題目信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解決問題。解法一:從瓜子數量入手。瓜子的袋數是果凍的16 倍,即48×16=768袋,將這些瓜子平均送到6個超市,即768÷6=128袋,每個超市可送128袋。解法二:從倍數關系入手。將48 袋果凍看作單位“1”,送到6 個超市,即48÷6=8 袋,結合瓜子與果凍之間的倍數關系,即8×16=128袋,每個超市送128袋。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運算思路,而且學生的計算視角得到拓寬。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錯題入手,引入一些典型的錯誤問題,重新分析,深入探究,合理指導問題要素,科學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從而達到鞏基提質的目的。如在“我家買新房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教學中,錯題“面積相等的兩個長方形,周長一定相等。(√)”“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600 平方厘米,也就是6平方米。(√)”對這兩道錯題進行分析,其共同點是學生對其基礎概念的理解還存在不足,如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平方厘米與平方米之間的轉換等。對這一問題,我將著重加強學生對基礎概念和數量關系這方面的學習,并轉變問題形式,如“面積相等的兩個正方形,周長一定相等。()”“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16分米,面積是16平方分米。()”等,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從日常生活、課堂例題、解析方法、錯題資源、計算習慣等方面入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保證學生的計算效果,而且學生在運算思維、方法導入等方面得到加強,有助于夯實學生的學科基礎,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