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蕾,薛藝璇,向麗莉,林依夢,李 佳,黃 偉,2△
(1.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治未病湖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武漢 430061; 2. 湖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武漢 430061)
胸痹是以臟腑虛損、氣血陰陽不足為本,以氣滯、血瘀、痰濁和寒凝等有形之邪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故應以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為基本治則來選穴組方。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胃之下合穴,有調補脾胃、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利濕化痰、行氣止痛之功效,可補心氣、養(yǎng)心血、治其本、祛痰濁、通心絡治其標,以奏標本兼治、補瀉兼施之效,故足三里為臨床針灸治療胸痹的重要腧穴之一。近年來,運用針灸足三里穴治療胸痹的臨床報道逐年增多。本研究從文獻計量學角度出發(fā),通過回顧分析1999年1月至2019年1月針灸治療胸痹臨床文獻,對我國針灸足三里治療胸痹的辨證分型情況進行歸納分析,對所涉及各個證型間的轉化關系進行梳理分析,并進一步探討分析足三里在胸痹中的治療作用,為臨床治療胸痹優(yōu)化選穴提供一定的參考。
計算機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主題詞限定為“心絞痛or冠心病or胸痹”,干預措施限定為“針灸or針刺or灸法or電針or穴位注射or穴位埋線or穴位埋針or皮內針”,檢索年限限定為1999年1月至2019年1月。
國內所有針灸治療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文獻,包括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及病例觀察;文獻標明辨證分型情況;診斷為心絞痛或冠心病或胸痹患者;文獻發(fā)表年限為1999年1月至2019年1月。
非主要針對胸痹研究的文獻(如頸源性心絞痛、脊髓性心絞痛等);非臨床研究文獻,包括個案、經(jīng)驗、綜述、理論探討、Mate分析、系統(tǒng)評價等;選穴配伍中無足三里的文獻;重復發(fā)表或研究數(shù)據(jù)、內容雷同的文獻;無法獲得全文的文獻。
運用文獻計量學方法,統(tǒng)計分析所納入文獻的辨證分型頻率、比例,統(tǒng)計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根據(jù)上述檢索策略共檢出針灸治療心絞痛相關文獻521篇,對所檢文獻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進行逐一整理,排除非臨床文獻274篇,臨床文獻中選穴無足三里的文章165篇,未明確標明辨證分型的文章39篇,最終納入43篇。
表1示,整理統(tǒng)計43篇文章中辨證分型情況,若1篇文章中出現(xiàn)多個證型均使用足三里穴的情況,則將其分別進行歸類統(tǒng)計。其中,2篇文章包含3個證型,另有2篇文章包含2個證型,43篇文章共涉及49個證型。對這些證型進行統(tǒng)計,共涉及20種證型。
對20種證型進行歸類并統(tǒng)一規(guī)范證型的名稱[1],以復合證型、單個證型為單元最終歸為15種證型。將脾胃虛弱與心脾兩虛歸為脾胃虛弱型,頻數(shù)為5;將痰濁壅塞、痰阻心脈、痰濁閉阻歸為痰阻心脈型,頻數(shù)為4;將心血瘀阻、心脈瘀阻歸為心血瘀阻型,頻數(shù)為4;寒凝心脈與陰寒凝滯歸為寒凝心脈型,頻數(shù)為4;痰凝血瘀歸為痰瘀互阻型,頻數(shù)為1。
表1 證型分布情況比較
表2 以復合證型、單個證型為單元辨證分型的頻數(shù)及比例[例(%)]
表3 χ2檢驗結果比較
圖1 足三里治療胸痹的10種復合證型間轉化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證型中氣陰兩虛型頻數(shù)最大,比例最高占20.41%;在復合證型中,除氣陰兩虛外,依次為氣虛血瘀型占14.29%,脾胃虛弱型占10.21%,痰阻心脈型、心脈瘀阻型、寒凝心脈型各占8.16%,心氣虧虛型占4.08%,心腎陽虛型、痰瘀互阻型、氣滯血瘀型各占2.04%。在單個證型中,氣虛型頻數(shù)最大、比例最高占12.25%,陰虛型、氣滯型、血虛型、血瘀型各占2.04%。表3中的χ2檢驗結果表明,氣陰兩虛型與氣虛血瘀型、氣虛型、脾胃虛弱型、痰阻心脈型、心血瘀阻型、寒凝心脈型等頻數(shù)較高的證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陰兩虛型僅與頻數(shù)≤2的證型(心氣虧虛型、氣滯血瘀型、心腎陽虛型、痰瘀互阻型、陰虛型、氣滯型、血虛型、血瘀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氣虛血瘀型僅與頻數(shù)=1的證型(氣滯血瘀型、心腎陽虛型、痰瘀互阻型、陰虛型、氣滯型、血虛型、血瘀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臨床上應用足三里治療胸痹時不能局限于氣陰兩虛型、氣虛血瘀型、氣虛型等主要證型,在多種證型的腧穴配伍時應全面綜合考慮足三里穴,以優(yōu)化臨床選穴。
胸痹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臨床證候以復合證型為多見[2]。通過分析足三里治療胸痹所涉及的10種復合證型間的轉化關系,并結合臨床冠心病演變規(guī)律[3]發(fā)現(xiàn),10種復合證型間的相互轉化皆可以脾胃虛弱為病理基礎,最終多種原因導致心脈不暢、瘀血阻滯,可兼夾或發(fā)為瘀阻心脈。
圖1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水谷之海,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乏源,致使心氣虧虛。心氣虧虛日久則會導致氣陰兩虛[4];心氣虧虛則推動無力,血脈瘀阻、因虛致實繼而發(fā)展為氣虛血瘀[5]。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失司則會導致氣滯血瘀[6],氣滯血瘀亦可由氣虛日久、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轉化而來;平素貪涼飲冷,脾胃陽傷或暴受寒冷之邪,中焦寒盛,陰寒之邪上逆乘心,心陽失展,心脈氣血凝滯不通發(fā)為寒凝心脈[7]。脾主運化,脾胃虛弱則健運失職,非但化源匱乏,無以滋先天之本,且寒從中生,寒溫不化致使心腎陽虛[8]。腎陽虛衰不能溫暖脾土則脾陽亦虛,陰寒上逆終成寒凝心脈;脾虛失運,水谷肥甘之物無以化生氣血精微則痰濁內生,久之引起血行遲滯,留而為瘀,痰瘀著于心脈終成痰凝血瘀[9]。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胸痹的病機概括為“陽微陰弦”,認為上焦胸陽不足,濁陰上乘,痹阻胸中,本虛標實是其發(fā)病關鍵[10]。胸痹之本虛,當責之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的不足。脾胃作為后天之本,亦為氣血生化之源,可化生氣血以補養(yǎng)心脈。胸痹的病位雖在心,但與脾胃關系密切,二者經(jīng)氣相通,五行相關,且共同化生宗氣,這也決定了脾胃與心間的病理聯(lián)系密切,脾胃的病變則可累及心,致使胸痹的發(fā)生[1]。脾病及心主要表現(xiàn)在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心脈氣血不足;脾胃虛弱,水液運化失司,痰瘀互結心脈[11];脾胃虛弱,病及他臟,共同導致胸痹。由此可見,脾胃虛弱是胸痹發(fā)生的重要病理因素,胸痹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預后均與脾胃的功能狀態(tài)密切相關[12]。根據(jù)上述胸痹的各證型轉化關系可以看出,各個證型均可在脾胃虛弱的病理基礎上進行轉化,故可從脾胃論治胸痹,以達補虛扶正以治其本的治療目的。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六腑下合穴之一,是調補脾胃的最重要腧穴之一。足三里有“諸虛百損,無病不治”之功,可補瀉兼施,標本兼治。在胸痹的針灸治療中,足三里有無法替代的治療作用,其治療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3.3.1 為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 足三里為胃經(jīng)之合穴,胃經(jīng)循行胸部,《黃帝內經(jīng)》中《靈樞·經(jīng)脈》云:“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胸痹就其心痛來講,究其病機可分為不榮則痛和不通則痛。因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jīng)的腧穴,根據(jù)“經(jīng)之所通,主治所在”循經(jīng)取穴的治療規(guī)律,并結合“上病下治”的遠處取穴方法,針刺足三里既可補氣養(yǎng)血又可通絡止痛,對胸痹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緩解胸痛癥狀。
3.3.2 健脾補氣養(yǎng)血 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氣血化生之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針刺足三里可調理脾胃、化生氣血以榮養(yǎng)心脈,奏調心氣、補心血之功則心脈充盈,心氣充沛,脈道通利,痹證自除。
3.3.3 化痰祛瘀通絡 “脾病生濕”“脾為生痰之源”?!豆沤襻t(yī)鑒》曰:“心脾痛者,亦有頑痰死血……種種不同。[13]”痰濁在心脾兩臟病機關系中處于中間地位,脾主運化水濕,脾虛則聚濕生痰、痰濁內阻,既可單獨為患又可變生血瘀,痰瘀阻絡而病胸痹?!昂现蝺雀保闳餅槲钢涎?,針刺足三里可以實脾胃助運化,痰濕得化,瘀阻得消,脈道通利,痹證自除。
在臨床治療胸痹時,足三里穴在治療氣陰兩虛型、氣虛血瘀型、氣虛型胸痹中的頻數(shù)較高,但是根據(jù)χ2檢驗結果可知,足三里在臨床治療氣陰兩虛型與氣虛血瘀型、氣虛型等主要證型時并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表明臨床應用足三里治療胸痹不應局限于氣陰兩虛型、氣虛血瘀型、氣虛型胸痹等主要證型。同時,基于足三里在胸痹中的重要治療作用,可調補脾胃、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利濕化痰以扶助正氣、祛邪通痹[14],故臨床針灸治療氣陰兩虛型、氣虛血瘀型、氣虛型等多種證型的胸痹時,選穴配伍應全面綜合考慮,注重調補脾胃,可考慮配伍使用足三里穴以進一步優(yōu)化穴位配伍,提高針灸治療胸痹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