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冬輝,付卓婧
(上海健康醫(y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318)
以史為鑒,資政育人。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重大歷史節(jié)點之際,高校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簡稱“四史”)學習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學習歷史、總結歷史,知古鑒今,增強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覺承擔起時代新人的歷史責任。
導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1]。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fā)布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提出了將“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教育”作為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容。政治屬性是高校思想政治論課的根本屬性,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方向與根本目標。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盵2]這些重要論述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八氖贰痹诟咝K枷胝卫碚撜n的課程體系上都有體現,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知識內容、理論內涵放到“四史”視野下追本溯源、分析講解,更加具有說服力,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對任何歪曲與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說和思潮進行有理有據的反駁。通過思想性、價值性的深度融合,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鑄魂育人的政治導向功能。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當代大學生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沒有遇到過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艱難險阻。在物質富裕的當下,部分大學生受國內外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存在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和看法,他們追求物質利益,社會理想信念意識淡化,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歷史虛無主義有意扭曲歷史,以此來動搖中國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因此,要發(fā)揮好“四史”教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學習“四史”,以“四史”教育的真實性、客觀性,讓大學生領悟黨和人民的奮斗歷程,加深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共產黨執(zhí)政和自身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永遠跟黨走,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紅色基因起到了關鍵作用。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紅旗渠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是中國共產黨在99年風雨征程中艱辛孕育的偉大精神。同時像錢學森、黃旭華等這樣的科學家赤誠報國的情懷,像“鐵人”王進喜、黃大發(fā)這樣的勞動者篳路藍縷的奮斗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過程中,每一個紅色故事,都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芒,都是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通過“四史”學習,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厚植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引導青年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前途相結合,把火熱的愛國情感轉化為積極的報國行動,在奮發(fā)圖強中鍛煉成才。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希望,在新形勢下,“四史”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黨的輝煌歷程,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自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4 門課無疑是大學生進行“四史”教育的主要載體。“四史”教育進課堂,要堅持歷史和理論相結合,依據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及特點,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從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講述中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歷史觀,堅定理想信念。如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要講好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問題,就要密切聯(lián)系黨史、新中國史;要講好理想信念問題,就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黨史;要講好中國革命道路問題,就要密切聯(lián)系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教學過程中注重挖掘“四史”教育的理論深度,注重將“四史”教育與當今的時代特點相結合,與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知水平與能力相結合。通過課堂講授、研討互動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在學史知史的過程中堅定“四個自信”,凝聚價值認同。當然,大學生“四史”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腦、入心,亟須思政教師著力加強黨史教育相關問題的研究,在學術教研的基礎上講好歷史故事,進一步豐富內容,增強新鮮感,提高說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歷史教學,而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政治教育[3],在講述“四史”故事中,不僅是感性的過程,還蘊含著理性的轉化,也就是通過感性的故事提煉出其所包含的信仰、精神等,進而轉化為大學生的人生價值、理想信念。開展“四史”教育中,思政教師要注重問題導向意識,善于設疑引思,多問為什么,讓學生在“四史”的學習實踐中將歷史學習與辯證分析結合起來,提高學習興趣。
當前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不斷發(fā)展的新形勢,高校思政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根據新時代形勢變化不斷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渠道和方法,不斷拓展教育載體平臺,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內容及形式,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大學生作為移動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不僅是視野寬廣、好學上進的一代,也是個性鮮明、獨立有主見的一代?!八氖贰苯逃柚ヂ?lián)網便捷平臺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云端課堂”,不斷拓展多元載體。如高校結合線下課堂教學內容補充開設“紅色育人課堂”線上直播課,以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開展“云端學史”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如“四史”閱讀活動、“時政微課堂”“詩詞學史”等,將線上教育與線下學習有機融合。同時利用騰訊會議、易班、微信等平臺開展“四史”教育在線交流活動,將“四史”教育與大學生學習生活及日常實踐結合起來,引導他們以史為鑒,練就過硬本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習“四史”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影響的認知上,還需要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要將“四史”學習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等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內容融入豐富多樣的活動之中,打造“行走的課堂”,使“四史”教育更加有效到位。依托地方紅色資源,思政教師可以探索“課堂教學+紅色基地”實訓模式,實現理論學習與情景交互的雙重聯(lián)動。一方面充分挖掘紅色遺址、名人故居等具有教育意義的紅色基地背后蘊含的紅色故事,通過參觀、聆聽紅色故事,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艱辛不易。如上海中共“一大”會址中展現的“一大”13名代表迥然不同的命運折射了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歷程的艱難及堅守初心、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利用當地紅色資源,開展“四史”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尋訪紅色紀念館,調研紅色地方史,挖掘英雄人物事跡、革命歌曲等,進而撰寫調研報告,制作采訪視頻,組織朋輩紅色精神宣講團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切實在實踐活動中、從歷史教育中汲取信心和力量,真正做到讓“四史”教育在大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中強調:“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奮斗。”[4]將“四史”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在樹立正確歷史觀的基礎上,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歷史視野,承擔時代新人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個基本邏輯是從黨的歷史知識開展學習,從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歷史觀著眼,最終落腳到讓大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努力奮斗。